“分批录取”确保了当下高考的相对公平

2014年06月09日10:57  新闻专栏  作者:王传涛  

  8日下午,今年的高考已经结束。对考生而言,哪怕首战告捷也并不等于高枕无忧,随之而来的填报志愿、分批次录取,也是能否实现“鱼跃龙门”的关键。一样的考分却划分“三六九等”,无论对学校还是学生,都有失公允。不少家长、学生和教育专家认为,高考分批次录取的做法应予调整。学校平等拥有招生权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考试成绩自主选择相应的学校,高考改革才能实现良性循环。(6月8日新华社)

  表面上看来,将所有的高考考生按照提前批、一本、二本、三本和专科这样的批次来进行录取,是很大的不公。最现实的问题是,二本学校如何能招到一本分数段的考生?如此类推,岂不是我国所有的高校都会在生源固化的现实下出现“马太效应”,好的越好,坏的越坏?

  再者,分批次录取还影响了大学招生的录取效率。比如,成绩好一些的,可以早填报志愿,成绩差一些的,则似乎要等于8月份才能报志愿。至于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间,也会有很大的时间差。提前批和一本的自然可以早踏实几天,而晚报志愿的,则要纠结更长的时间。

  以上问题,确实是实情。然而,笔者认为,在我国现有体制下,分批录取仍然是最为公平的录取模式。主要有以下两个作用:一是,能够确保优秀的考生进入优秀的大学,除非考生主动降档,否则不会出现高分去低档学校的情况;二是,能够确保重点大学录取到高分考生,至少是相对高分,比如,二本分数线的考生没有可能进入一本的学校。或许,这两点就是所谓的不公,但是,这也对学生、对高校提供了最大的政策保护,也是公平。

  何谓公平?在高考面前,合理的分数进合理的大学,就是每个人都期盼的公平。改变高考报志愿和录取批次,如果要以破坏掉这个游戏规则为代价,则很有可能会让我国最公平的考试制度,失掉现在的公平准则。固然,这里面可能有时间上的不平等、分数上的歧视等嫌疑,但是,考试就是要赤裸裸的歧视,没有分数上的歧视,哪来择优录取的规则,又哪来现在的高考竞争。

  分数,是930万考生的发言权。而资源和排名,则是我国所有高校的发言权。优秀的学校就要招优秀的学生,优秀的学生也就要进入优秀的高校。如果你认为这样的玩法不合理,那么,我们只能说,对不起,只是你的分数不够坚挺。如果你认为你自己的才华是能够读北大清华等名校的,那么,你还可以利用“考研”和“考博”的机会。本科在二本、三本学校就读,而研究生在名校就读的案例,比比皆是。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分批录取”固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更要明白,它也确保了起码的“优胜劣汰”准则。分数从高到低进行录取,能够确保所有从高分到低分的录取几率。因此,它对于分数是非常公平的。

  进一步讲,我国高校也不是没有可能实现美国大学式的录取——一人拿到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但是,至少应该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大学应该先去级别化,比如,某某高校是副部级,某某高校是正厅级,这些级别都需要剔除,没有级别了,取消批次也就现实了;其次,大学还要更加注重教学品质,而不只是注重抢生源;三是,所有的大学应该打破地域垄断,比如,北京大学不应是“北京人的大学”,只有放开地域垄断,外地的考生才会有更多的机会。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高考 分批录取 相对公平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