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为何这么难

2014年06月14日13:44  新闻专栏  作者:单士兵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两年内将与国际接轨”,这样的消息,相信会让很多人感慨唏嘘。

  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司司长苏志日前是这样表述的——根据计划,要通过2014-2015两年的努力,使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框架、原则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基本一致,主要食品安全指标设置和控制要求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并适应中国膳食结构和食品产业国情。

  等了好久,终于等来了一个时间表。尽管也想对这样消息点个赞。但是,在内心,还是觉得,尽管两年不算太久,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来说,更应该只争朝夕。更何况,为了这个“与国际接轨”,民意早就苦苦诉求很多年了。

  从这个意义讲,即便是在两年以后,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能够顺利于国家接轨,现在给人的感觉也有点太悲摧了。它意味着,在食品安全标准方面,咱们与国际标准的跟离太远了,我们支付的代价太大了,接下来需要要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去奋起直追了。

  事实上,此前,也有数据表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仅两成接轨国际。由此,不禁要问,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为何就这么难呢?

  说白了,也就是我们的标准是被利益捆绑的,是被权力操控的,民意在推动食品安全标准建设方面,失去起码的话语权。

  这些年,食品安全危机频繁暴发,很多还都是来自著名企业。在食品业产值占据GDP相当大的比重的情况下,在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维护形象脸面的语境下,食品出了事后,不论是企业还是地方政府,在危机公关方面,拿“标准”来敷衍民意,已经成为惯常手段。

  且不去说那些资本与权力轻易就能制造的“地方标准”是多么不合理,即便是一些企业扛出的所谓“国家标准”,很多时候也属于“问题标准”。一个最起码的常识就,在食品安全标准方面,不能底线太低,否则,那样的标准就是没标准。

  比如,我国允许的“农残”量要高出美国数倍,有危害的“植物奶油”在我国没有强制性的限量标准,出现诸如此类的“问题标准”,难道是中国人的肠胃要比外国人有更强的抵抗能力吗?

  这种“低标准”不仅成为敷衍民意的手段,给消费维权也制造了巨大的陷阱。而且,也正是因为很多食品的“国家标准”极其落后,导致企业不去通过产品创新与有效监管,来提高食品的安全和质量,反而,这种“低标准”还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

  最糟糕的是,我们在“国家标准”很不争气,还让很多外资企业对中国消费者选择“低国民待遇”的做法。

  举两个事例。瑞典的卡罗林斯卡研究院曾发表研究报告,直指雀巢等知名品牌婴儿食品中含有砷、镉、铅等重金属,婴儿每日进食两次雀巢米糊等食品,砷吸入量会较喂母乳高50倍,镉吸入量高150倍,铅吸入量高8倍。这事曾引起欧盟委员会官员的高度重视,当时召开紧急会议来及时提醒消费者。结果,中国疾控中心的回应是,该类产品重金属含量并未超过“中国标准”。

  还有一个事例是,美国媒体曾报道,快餐业巨头麦当劳出售的麦乐鸡含有玩具泥胶的化学成分聚二甲基硅氧烷,以及从石油中提取的特丁基对苯二酚,引发恐慌情绪。然而,中国相关部门发布通报称,相关物质的含量也没有超过“中国标准”。

  从这些情况不难看出,因为那些所谓的“国家标准”,中国一些政府部门在食品安全方面,显得过于太淡定了,中国食品企业在追求质量与安全方面,也无须去支付更大的成本。这样的代价,也就是在拿民众的健康安全不当回事。

  在食品安全标准上总是落后于人,对于中国食品企业来说,完全就是“自废武功”、“自毁长城”。在中国民众为糟糕的食品安全标准支付巨大代价以后,现在总算要奋起直追了。要想用两年时间来与国际接轨,接下来注定要面对更加艰难的利益博弈,如何摆脱资本的捆绑,来让相关标准与市场发展实现良性磨合;如何让多达千项的标准化体系的认证既讲科学又有效率,这些都在考验政府部门的能力与责任。

  不论如何,既然给出“食品安全标准两年内将与国际接轨”这样的时间表,政府部门就不要再让民众看笑话了。当然,如果到时仍然完成不好,民意也不只会只是看笑话那么简单,一定会诉求相关问责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食品安全 国际接轨 标准 民意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