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断作弊利益链条

2014年06月18日11:40  新闻专栏  作者:熊丙奇  

  据央视报道,河南高考有人组织替考。组织替考者自称,他们花钱可通融监考各个环节,打点一个考场起步7万元。一名组织替考者还自称是华中科技大学教师。暗访视频中,监考老师发现破绽竟也没有阻拦,枪手们顺利完成了替考,记者已向警方报案。 对此,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称,正在核实。

  这是性质极为恶劣的替考作弊案件。在笔者看来,记者报警是正确的处理方式,替考作弊应该由司法机关介入调查,包括当地教育部门也是被调查的对象。

  高考作弊的丑闻,几乎年年有,而且越演越烈,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我国缺一部《考试法》,没有明确对作弊的处理,但其实,针对替考作弊等行为,完全可以依据我国《刑法》相关条款进行问责。作弊之所以高发,关键原因有二。

  其一,对于作弊行为的调查、处理,往往就由教育行政部门实施,而众所周知,教育行政部门也是作弊的相关利益者,像这起替考作弊案,如果查实监考被收买、通融,教育行政部门至少要负领导责任,还有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当地的高考利益,纵容作弊——作弊可提高考生的分数,也提高当地的升学率,如此一来,作弊调查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作弊事关考试公平,一分之差也影响学生的最后录取结果——一名考生作弊成功,就完全可能改变整个录取秩序——因此,教育部门往往以平息家长情绪、维稳等名义,压下作弊事件,对其轻描淡写,而一些参与作弊者也清楚的知道这一点,于是有恃无恐、监守自盗。

  其二,作弊的收益巨大,目前已经形成作弊利益链条。据媒体报道,组织替考者自称可以通融监考,这看上去是在暴露自己的“罪行”,但更是在做“宣传”,前年,我国曾曝出研究生入学考试泄题案,涉案的教育机构事后还以此为卖点招揽生源,可见他们并不以为这是一件丑事,而是告诉考生自己有本身。

  更应该引起大家反思的是,考生、枪手不引以为戒,而是从中发现属于自己的“机会”,在他们看来,被抓只是小概率事件,而一旦成功,考生的命运就可能完全改变,因为他们凭借作弊的分数进入更好的学校,按照我国当前大学不坚持质量标准“宽出”的教育管理模式,不出意外将顺利获得文凭,而拿着这一执文凭,他们可继续玩各种非法手段、潜规则,谋求好职位,获得比那些老老实实的人更好的职业发展。

  替考案件必须严肃查处,给公众交代,这才能维系高考公平,与此同时,还必须深刻反思高考弊案频发的深层次原因,切断作弊利益链条。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高考 替考 作弊 利益链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