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落马VS民众“痛说家史”

2014年07月31日14:33  新闻专栏  作者:刘海明  
官员落马,民众“痛说家史”,贪官在任时的种种问题浮出水面 官员落马,民众“痛说家史”,贪官在任时的种种问题浮出水面

  “痛说家史”据说是年轻人谈对象时,男孩感动女孩的常见招数,实质打的悲情牌。这样的做法,一次可能灵验,多了就要失灵。奇怪的是,现在有种类似“痛说家史”的现象:地方官员落马后,后续的新闻马上采访当地或者贪官工作过的当地居民,受访者在拍手称赞之时,不要痛说当年这个官员的种种劣迹。

  海南省委常委、副省长谭力因违纪违法被调查后,四川北川吉娜羌寨的不少村民拍手称快。原来,这个曾为谭力挽回不少面子的灾后重点工程,在完工后不久就已光鲜不再。(《北京青年报》7月24日报道)

  舆论鞭打落马官员,是中国式反贪的必备节奏。按说,这样的节奏并无不妥。只是看多了这样的民众“痛说家史”新闻,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至于不对劲在哪儿,未必有多少人会思考这个问题。

  官员落马,民众“痛说家史”,贪官在任时的种种问题浮出水面,民众终于可以多视角认识一个官员。问题在于,落马官员在未落马的漫长岁月里,媒体塑造的光辉正面形象,占据了地方媒体的报纸版面、电视荧屏。那个时候,组织部门没有发现当事官员的问题,甚至不少人还“带病升迁”;纪委监察部门也没有注意到当事官员的违纪问题;媒体自然也没有曝光当事官员的问题。这样,问题官员只展示自己最亮丽的一面给组织部门、媒体和民众,时间久了,想必连他们自己也不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何不妥,甚至会以为这是当代标准的为官之道。只有等纪委宣布某个官员被调查了,这个官员的问题随之浮出水面。民众在反腐败中的作用,就是佐证落马官员的问题多多。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个官员究竟是贪腐还是廉洁,当地民众最有发言权。只是因为民众没有话语权,一些时候自己明明在受害,他们的苦楚也只能在家里或酒桌上诉下苦。这样的诉苦,很少有同步进入舆论层面的。即便有侥幸被舆论关注的,要么被当事官员通过关系删帖,要么地方纪检监察机关也假装看不见。这样的小病不能治疗,让当事官员失去了一次次可以矫正自己的机会。以谭力为例,他的口碑欠佳,在他工作的几个地方有口皆骂,并且网络上也不乏揭露他劣迹的帖文。就是这样一个官员,还能不断升迁,最后若不是中纪委出手,想必这位先生还是很正面地活在媒体上。

  由此可见,民众的“痛说家史”,源于他们虽有眼睛有耳朵,能看到、听到地方父母官的许多事情,甚至本人就是受害者,只因他们没有话语权,也就没了监督权。或者说,虽然你可以监督,只是这样的监督如何天上的浮云,根本伤不了问题官员一根毫毛。这样,被动,只能被动地鼓掌,被动地辅助证明落马官员的可恶,只能在最后鼓掌感激中纪委。这样的被动称赞和被动“落井下石”模式,是不是需要有所改变呢?不能改变的话,就无法改变奉旨“痛说家史”的尴尬定位。

  还民众的监督权,尊重民众的话语权,是减少贪官的一个不错的办法。只是这样的民权,该谁来落实,如何落实,至今还扑朔迷离着!

  http://www.longxin.swust.edu.cn/portal.php?mod=view&aid=7229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官员 落马 家史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