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就业是最大民生”的执政观念

2014年08月06日15:21  新闻专栏  作者:晏扬  
“登记失业率”与“调查失业率”,看上去只是统计方法不同,实际上大有区别。 “登记失业率”与“调查失业率”,看上去只是统计方法不同,实际上大有区别。

  GDP、物价、房价、收入……在中国百姓熟悉的宏观经济指标中,失业率似乎总是被忽略。多年来,官方公布的失业率为“登记失业率”,难以准确反映民众就业情况。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在继续使用“登记失业率”的同时,由统计部门公布大城市“调查失业率”数据。会议还明确提出,“保就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必须确保的民生“下限”。

  “登记失业率”与“调查失业率”,看上去只是统计方法不同,实际上大有区别。“登记失业率”是指登记失业人数与适龄劳动人口之间的比例,由于很多失业者并不会到有关部门登记,加上很多失业者不在失业登记范围之内,因而导致“登记失业率”远低于实际失业率,造成就业率虚高的假象。直白点说,这种失业统计方法有点像“掩耳盗铃”,会对政府决策形成误导,影响民生问题的解决。

  “调查失业率”则是通过抽样调查获取失业率数据,尽管与实际失业率同样会有偏差,但它显然比“登记失业率”更接近实际,因而更有决策参考价值。一般而言,“调查失业率”高于甚至远高于“登记失业率”,有例为证:2008年官方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4.2%,而中国社科院同期的调查结论是,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至9.4%,超过7%的国际警戒线。显然,政府采用哪个失业率作为决策依据,将会对政策走向和民众福祉产生重要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现在政府公布“调查失业率”并将之作为决策依据,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它至少传递了两个方面的积极信号。

  其一,直面问题,求真务实。毋庸讳言,失业率是一个关乎政府面子的问题。“登记失业率”较低,数据好看,政府面子上也有光彩;而“调查失业率”较高,数据不好看,可能让一些地方政府感到难堪。可是,现实就是现实,容不得避讳和粉饰,我们宁要真实就业率的“里子”,不要虚高就业率的“面子”。公布“调查失业率”,反映了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作风,以及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诚意和勇气。在某种意义上,这是比公布“调查失业率”本身更为可贵的东西。

  其二,将就业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大事。对地方政府而言,GDP、物价、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等当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民生工作其实是促进就业。国际社会一贯主张,把就业作为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在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最大的民生就是就业。”就业不仅关系到百姓的基本生活,而且是个人价值、社会尊严的体现。反之,失业则是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公布“调查失业率”,传递出政府更加重视就业的积极信号。

  只有直面更加真实的就业率,才能促使各地政府树立“就业是最大民生”的执政理念,以更大力度履行“保就业”的职责,在宏观调控和民生工作中,始终把就业置于优先位置。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失业率 民生 房价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