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韩寒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2014年08月27日17:01  新闻专栏  作者:曹林  
“韩寒”这个名字在网上成了一个火药桶,只要提起这个名字,必然会引发激烈争论。 “韩寒”这个名字在网上成了一个火药桶,只要提起这个名字,必然会引发激烈争论。

  前几天中国青年报“文化周刊”发了一篇题为《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像炸弹一样扔进舆论场,引发了一场网络狂欢。很多人把矛头指向这篇文章的作者及发表此文的媒体,认为此文完全是文革批斗语言和棍棒文风,不讲理,充满攻击谩骂。而媒体发表这样的“倒韩”评论,背后肯定有阴谋:有人说这是自我炒作,有人说是官方授意,还有人说发这样的文章是为了刻意引发争议,从而转移对其他热点新闻的视线。

  这世界哪里有那么多的阴谋。根本没有哪个“官方”在背后授意,就是编辑的偏好,选了一个作者的自由来稿,并不代表媒体的立场。对韩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事实上,在这篇评论引发舆论争议后,中国青年报当天就刊发了另一个学者的来信,批评那篇文章的文风和观点。

  很多人把矛头指向了此文的文风,认为是大字报式“文革”文风。现在“文革文风”已经成为一个打人的棍子,不喜欢别人的观点和批评,就给对方贴个“文革遗风”的标签。虽然我也不喜欢这篇评论的文风,也认为他的论证非常牵强,情绪多于理性,帽子多于论证,偏激且霸道,如果我是编辑,肯定不会让这样的文章上版。但文章语言和文风本就是见仁见智的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真理越辩越明,也有读者支持此文的观点。媒体发了观点相异的评论,孰是孰非,交由读者去评判。

  我也很反感文革那样的棍棒文风,但一样反感以文革语言暴力去攻击所谓的“文革文风”。一些人似乎已经失去了好好说话的能力,习惯于用我们所反感的批评对象的那种语态去污染网络,骂别人不讲理,用的是更不讲理的语言和逻辑。最后,对韩寒的讨论完成变成了一场隔空的暴力撕咬,让本就充满戾气的舆论场变得更加脏。事实上,网络上很多人对那篇评论以及媒体的攻击,语言之肮脏狠毒,逻辑之无理取闹,比那篇文章厉害百倍千倍。这些人以自己的语言和逻辑,现身说法证明文革真的离中国并没有走太远,文革的毒素不断寻找着机会去爆发。

  事实上,很多人之所攻击这篇评论,并不在于文章本身的语言,而在于作者是一个坚定的“倒韩派”,而这篇文章的倒韩观点又是那么的彻底和尖锐。韩寒作为文化名人和青年偶像,在网络上拥有一大批拥趸,形成坚定的“拥韩派”。“拥韩派”与“倒韩派”在网络上势同水火,每天都争得口水横飞不可开交。这种支持和反对已经进入极端的脑残状态,很多都是盲目的,完全没有基本的是非,不问真假和对错,对真相不感兴趣,只是站队。对拥韩派来说,只要谁敢批评韩寒,就是自己的敌人,不管你说的有没有道理,必然群起而喷之殴之。而对那些极端倒韩派来说,所有“挺韩言论”在他们看来都非常脑残,必须狠打。

  这种激烈的对立和脑残式追捧与棒打,最终使“韩寒”这个名字在网上成了一个火药桶,只要提起这个名字,必然会引发激烈争论。“脑残粉”和“脑残黑”的极端对立,使这个话题根本没有任何的理性讨论空间,提到这个名字就都是火冒三丈的攻击谩骂。于是,谈论韩寒在网上成了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无论褒贬,无论说什么,都会被某方骂得体无完肤。

  不仅韩寒这个名字被网络“自我敏感化”了,脑残式的站队已经把很多名字变成了不能提的敏感词,一提起必然激起情绪化的口水混战。提起方舟子,必然是对骂;提起郭敬明,必然是两方群殴;提起“日本”这个词,也必然是情绪化的攻击。所以,熟悉网络的人,对这些名字以及相关话题会非常谨慎,不敢介入,不敢谈起,不敢表态,避免激起无谓的争端和惹一身臊。自我敏感化的沉默螺旋中,只剩下一地鸡毛满屏口水。

  前段时间看完《后会无期》后,失望的我立刻发微博批评这是一部烂片。刚发完微博,立刻收到朋友善意的提醒:天啦,你竟然敢这么说,不怕被韩粉骂死吗?一大波韩粉正向你袭来。果然,后来受到无数脑残粉的攻击,幸好我的内心足够强大,见惯了脑残粉的这种群殴表演,害怕被喷就别当评论员了。中青报的这篇评论所以引发狂欢,正在于触碰了“韩寒”这个被网络自我敏感化的话题。编辑也许对舆论江湖的恶劣缺乏充分的了解,掉进了韩寒话题这个危险的陷阱。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韩寒 文风 微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