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远远没到“官不聊生”的程度

2014年09月03日10:14  新闻专栏  作者:曹林  
一些官员抱怨,现在真有点儿“官不聊生”了。“官不聊生”的撒娇声也成为反腐阻力之一。 一些官员抱怨,现在真有点儿“官不聊生”了。“官不聊生”的撒娇声也成为反腐阻力之一。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曹林

  八项规定雷厉风行,反腐风暴如火如荼,酒不能喝了,公车不能私用了,往年让工资基本不动的购物卡没有了,随时会被网友抓拍上网成为头条,随时可能被纪委叫去喝茶回不了家。一些官员抱怨,现在真有点儿“官不聊生”了。“官不聊生”的撒娇声也成为反腐阻力之一。公众倒是乐见官忧,因为只有官不聊生,才不会民不聊生。舆论倒非真希望“官不聊生”,而认为官员就应该被置于监督之下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就应该怕供养着他的纳税人。

  但问题是,当下治官和反腐真到了“官不聊生”的程度了吗?如果真这样了,倒证明着从严治吏的成功。可事实并非如此,离“官不聊生”还很远很远。

  表面上官员都不敢大吃大喝进出会所了,可中央纪委前段时间关于落马官员的一个通报很耐人寻味:广州前市委书记万庆良在被组织调查的前几天,还到会所里大吃大喝。海南前副省长谭力,他被中央纪委调查之前还在外省,由私营企业的老板陪同打高尔夫球。安徽政协前副主席韩先聪自任职以来,就多次出入高档酒店和私人会所接受党政干部、国企老总、私企老板的宴请。在中央纪委对他宣布立案调查决定的当天,他的手机信息显示,当天他有两场饭局,中午晚上各一次。

  官员早被禁止进去会所和打高尔夫球了,八项规定也严禁大吃大喝,可这些官员却丝毫不受影响,会所照进球照打,成天泡在饭局上,哪有半点儿“官不聊生”的影子?其一,管住的也许只是基层公务员,他们本就没多少吃喝机会;其二,也许只是媒体视野中有了被管住的假象,暗里依然如故,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为以前日子过得太滋润了,现在稍微紧一些,他们就叫嚷了,纯粹是一种撒娇,千万当不得真,离应有状态还远着呢。

  评价是否到了“官不聊生”的程度,起码有以下几个参数:

  其一,官员群体出现辞职潮,不堪福利降低,不堪忍受严厉的约束,从而离开现在岗位。去年八项规定刚开始严格执行时,就有公务员和官员抱怨,日子很难过,官员不好当,准备辞职。甚至有媒体报道称,从严治官对官场产生很强的冲击,会有一波辞职潮。可从现实看,并没有出现这种用脚投票的离职潮,那种叫嚷只是“还没习惯被严管,稍微严点就很不习惯”的习惯性反应。从现实看,并没有多少官员离职,官场情绪非常稳定,哪有点儿“官不聊生”的样儿。

  其二,公务员热大大降温。虽然“公务员”跟“官员”其实是两个群体,但官本位体制下很多公务员对这个岗位有不少不切实际的期待,是把这个位置当“官”做的,公众也这么认为。所以,报考公务员岗位的人数是官员幸福指数的一个晴雨表,“官不聊生”的一个必然逻辑结果就是,公务员岗位的吸引力大为降低。工资又低,福利又少,还受到那么多的约束,谁去找这种不自在啊?可公务员热并未降温,报考公务员者仍趋之若鹜,说明“官不聊生”只是撒娇而已。

  其三,真到了“官不聊生”的地步,一定会出现“官怕民”的现象,也就是当官的怕老百姓,担心让供养着自己的纳税人不满意了会把自己的官帽给撸了,时时想着去“讨好”民众。可从现实看,这种情况也远未出现,很多官员仍是大爷,没把纳税人当回事儿,“民怕官”仍是主流。一些官员确实有点儿害怕,但怕的不是公众,而是纪委和上级;怕的不是网友,而是担心网络曝光形成的舆论倒逼;怕的不是媒体监督,而是怕媒体监督之后的上级批示。

  官不聊生,官可以选择不当官;可如果民不聊生,人们却无法选择不当“民”。所以,一个健康的体制应该通过从严治官使为官者敬畏百姓。当然,官不聊生只是一种形象说法,并不是真逼得官员活不下去,而是让其保持一种紧张感,有所畏惧有所忌惮。官与民不应该对立,但纳税供养的服务关系,权力的来源,决定着官在民面前应该保持谦恭和崇敬。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官不聊生 反腐 送礼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