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心病”怎么治

2014年09月11日17:58  新闻专栏  作者:魏英杰  

  昨天是教师节,微信朋友圈几乎都被这个话题刷屏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昨天还是“世界预防自杀日”。顾名思义,这个日子是为了唤醒公众对自杀现象的关注。

  在自杀人群中,有一个群体格外引人关注,也特别容易被人误解,这就是公务员(官员)的自杀现象。最近,关于官员自杀的报道不少,据不完全统计,自今年1月1日至7月31日,已有至少16名非正常死亡官员被认定为自杀或排除他杀可能。在这其中,至少7人曾患抑郁症。这就是说,自杀官员中有不少人是死于“心病”。为此,《中国青年报》昨日以大篇幅的报道,关注“官心病”这个问题。

  官员自杀引起公众关注,往往出自于各种想象。因为对这方面的信息披露,少得可怜。有的官员自杀,当地只简单给出一个结论,甚至干脆闭口不提。说起来,理由无非是为死者讳,或者尊重家属意愿。但官员是一个特殊群体,不管自杀背后有无更多秘密,公众都有了解的权利。信息不公开的结果,就是大家使劲猜谜,而且大多往又黑又黄的方向想。这反倒可能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也会给死者家属带来更多困扰。

  不言而喻,官员自杀不会全是因为违纪违法,担心被“两规”、查处。某种意义上讲,贪官的心理素质可能强过一般人,若不是山穷水尽,大概不会两眼一闭,选择不归路。从现实情况看,公务员群体的压力指数,也应该是排名靠前的。

  相关报道提到,2012年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20个中央部委共2500名职工进行了一项与压力状况有关的调研,结果有63.3%的职工认为自己承受着中等以上程度的压力,13.5%的职工选择了重度或者极重的选项。公务员所受心理压力,除了“职务升迁受阻”外,还包括工作责任、住房负担、领导工作风格、目睹腐败与抵制诱惑等。这次调研还得出一个结论,处级以下干部比处级以上干部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这充分表明,仅从工作压力等角度考量,公务员也是“压力山大”的一个群体。

  问题在于,相对其他人群而言,公务员对待心理疾病的态度可能更为消极。其他人得了心理疾病,或者并不存在讳疾忌医的问题,但对公务员来讲,这却是个麻烦事。这一方面是因为不敢让人(同事、上级)知道,担心影响升迁;另一方面是不敢信任心理医生,怕泄露隐私。所以,有些公务员宁可藏着掖着,也不去接受心理治疗。相关报道就提到,一些官员宁愿诉诸迷信也不愿求助心理专家。有些官员找心理专家看“心病”,跟搞地下活动一样,不仅要找“绝对隐秘的会所”,还要先通过朋友认识后再单线联系,确保安全。

  有病不敢治,后果可想而知。虽说公务员的医疗待遇比其他人群相对好不少,但在心理疾病治疗方面,却也存在不少现实问题。怎么治疗“官心病”,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在这方面,国内起步较晚,至今仍缺乏比较合理有效的机制。虽说几年前国家就出台过一个《关于关心干部心理健康提高干部心理素质的意见》,不过从具体操作看,多数措施仍停留于事前预防和知识普及上,对那些已经患有“心病”的公务员,缺乏积极主动的介入与干预措施。

  之所以说公务员是一个特殊群体,还体现在,其心理状态可能影响日常工作,进而可能危及公共利益。也因如此,对“官心病”现象,应给予更多关注与重视。有病就得治,“官心病”更不能不治,否则不仅影响官员个人健康,也将使公共利益受损。在这判断基础上,我认为应对公务员群体的心理疾病实施主动干预机制。

  这说起来不复杂,就是仿效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类似经验,成立专门部门(或纳入对口部门)对公务员群体进行心理评估,一旦发现问题,就强制要求接受相关治疗,治愈后方可回归工作岗位。此外,还应健全相关治疗机制,如开通心理专线接受咨询,又如对主动接受心理治疗的公务员采取保密制度,等等。这样的话,或可减少官员“带病上岗”、害己害人的现象,进而也才能减少官员自杀现象。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官员自杀 抑郁 张彭慧 李海华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