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得罪谁了”背后的斗争思维

2014年09月18日10:10  新闻专栏  作者:曹林  
王全安
王全安

  文/新浪新闻专栏 曹林

  导演王全安嫖娼被抓,当仁不让地成为网络头条新闻,成为舆论焦点。令人诧异的是,有些人并没有去谴责名导演的嫖娼行为,而是意味深长地猜测议论“他肯定是得罪谁了”,不然这么隐秘的事,怎么会被群众知晓举报并被警方抓住呢?

  他肯定得罪谁了——这话人们听得太多了,非常熟悉,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不管是演艺界名星、记者、企业家,或者某家媒体,一旦传出丑闻,被调查,被追责,“肯定得罪谁了”的想象就会弥漫网络。为什么就不相信他们是因为违反了法律而受到追究,而相信“肯定是得罪谁了”?为什么习惯性地将本来非常单纯和简单的法律问题复杂化?这种条件反射式的思维很耐人寻味。

  哪个高官落马了,坊间也会传播多个阴谋论版本。判断逻辑是:都坐到这个高位了,竟然还被反腐败,肯定是得罪谁了,必然是对手整他。在这种思维下,反腐败被当成了政治运动或斗争。最近,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邱学强在《学习时报》上的文章谈到了这种论调:一些媒体和网络上推出了所谓“运动风暴论”。持此种观点者认为,十八大以来的反腐主要是因政治需要而发动的政治运动,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释放执政理念、赢得群众支持的权宜之计,等到群众的积怨平息了,政局稳定了,反腐败运动就会自然“降温”。邱学强反驳了这种观点,认为这一观点是对当下反腐败斗争性质的误读,是对反腐败基本方式的误解。

  “肯定是得罪谁了”的习惯性想像,深深地浸染着阴谋论的盲疑思维,背后是对法律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是“信阴谋不信法”的深刻体现。中国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都生活在人治思维下:不是制度之下的治理,而依赖于某个人的意志,有人凌驾于制度和规则之上操纵、玩弄着规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制度只是个人手中的橡皮泥,想捏成啥样就捏成啥样,想怎么整人就怎么整人。

  对于人治思维的深刻记忆和恐惧,养成了“某个人受到惩罚肯定是得罪谁了”的刻板判断。因为在人治思维下,必然是“人斗”心态(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再加上政治的不透明和信息的不对称,促使人们很容易将惩罚想像成一场整人、斗人的阴谋。

  虽然中国正努力建设法治社会,致力于推进法治至上,可因为人治思维太符合一些人的思考惰性,法治也还没有真正地树立自己的权威。一事当前,“肯定是得罪谁了”的判断首先出现。这个“谁”是关键,它预设着背后有一个掌握着强大权力的人主导着一切,而非法律说了算。法治时代的口头禅应该是,他犯了什么法。

  要消除“肯定得罪谁了”的焦虑,需要提升法律的权威,增加人们守法的自信,也需要矫正弥漫于人们心中的刻板思维。从人治迈进到法治时代,需要将公权力关进笼子,也需要大众尊重事实和法律,尊重依据事实和法律程序作出的裁决,不要什么都往阴谋和斗争上想。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王全安 嫖娼被抓 张雨绮 得罪谁了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