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渲染考研带来的身份转变

2014年10月03日12:22  新闻专栏  作者:熊丙奇  

  穿着保安制服、瘦小的个子,戴着一副黑框眼镜,90后的苗仁杰此前一直是北师大的保安。这个学期,苗仁杰脱去保安制服,成为该校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一年级研究生,他也是该校第一个正式考上本校研究生的保安。(京华时报9月28日)

  这又被一些舆论解读为保安哥传奇。而其实,类似采取边工边读方式准备考研的学生很多,有的在大学当保安,也有的在建筑工地打临工,等等。由于考研学生群体的组成多样,甚至还包括专门在大学边租房蹭课的学生,因此不必去强调考研学生的身份。更不能渲染考研给学生带来的身份转变。

  近年来,不少媒体都乐于报道大学厨师、保安考上研究生的消息,并凸显考研给他们带来的身份转变,这表面上看,可以起到励志效果,但却把升学的价值进一步功利化,也影响考研学生未来的学业和职业规划。

  试想,现在某学生因其大学保安身份考上研究生而受关注,如果研究生毕业后其没有找到更"光鲜"的工作,还是继续到大学当保安--现在很多大学招聘的有编制的保安,都要求硕士学位--是不是大家会认为其读研没有价值?他会不会在身份转变中,遭遇职业发展的困惑?

  其实,考研是每个学生的个体选择,考研对个体的最大价值,应该是提升个体的能力,完善自我,如果把考研的价值定位为提升身份,获得更高学历,结果可能会令学生失望。在国外,研究生教育,有相当部分是职业化教育,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选择是否读研,研究生身份对其求职并未多大作用,起作用的是其接受的教育质量。

  从近年来的考研情况看,我国有80%左右的学生,考研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历层次,以便更好就业,这带来的问题是,考研一味追逐名校,非名校不读,而考上后,混文凭的并不鲜见,大家悲哀地发现,研究生持续贬值,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下滑,有的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反而不如本科生。甚至有人大代表称,现在的研究生还不如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专生。

  2013年,我国研究生招生61.14万人,其中,博士生招生7.05万人,硕士生招生54.09万人。如此庞大的研究生招生规模,提醒所有学生,不能再高估研究生身份的价值,媒体也不要再炒作考研中的身份转变传奇。让人误以为考研给普通人提供了身份提升通道,而成为研究生,就不再是普通人。至于大学保安考研的故事,在美化考研名校情结,赞扬大学为普通人提供实现梦想平台的同时,告诉大家一个冰冷的现实是,大学的保安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作,学校的后勤员工,和教师地位是不平等的,这和香港大学的三嫂院士故事,是多么不同的境界。重视研究生教育本身的价值,不盲目地期待通过考研改变、提升身份,考研才会回归理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研究生 北大 保安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