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巨额科研经费流入个人腰包

2014年10月22日16:03  新闻专栏  作者:王学进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王学进

  近日,包括李宁等多名院士、大学教授因陷科研经费腐败丑闻被查,科技投入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热议话题。据全国政协的一份统计材料: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科技支出超过5000亿元。与巨额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真正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和大师级的科学家还鲜有出现。与此同时,由科技部、财政部共同起草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已获批。有专家称,这一方案的出台,意味着我国科技投入的管理将出现历史性转折。(10月21日《第一财经日报》)

  早在2011年12月,《中国青年报》发表的文章披露,高校科研经费数额巨大而监管形同虚设,截挪侵占、虚报冒领现象非常普遍。文章见报后,引发各界热议,呼吁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管。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高校科研经费被乱花的话题再次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一时间,科研经费成“唐僧肉”,科研项目等于自动提款机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上述报道之所以再次刺痛了公众的神经,是因为新华社首次公开了去年的全国公共财政科技支出超过5000亿元,比1978年的52亿多元增长了近100倍,结果引出的是这样一句惊天之问:巨额的科技投入到底流向了哪里?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约四成,这意味着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说白了,流失在项目之外的3000亿科技经费大多流入了李宁之类的项目负责人的腰包里了。既如此,哪能指望投入产出之比大致能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呢?

  一年5000亿元的科技投入,那是什么概念?已经超过了2013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的4132.45亿元,足见国家大力发展科技事业的决心之大,但事与愿违,巨额投入并没有换来世界级的科技成果,更没有培养出大师级的科学家,反而“造就了”李宁等科技领域的诸多“蛀虫”。也即是说,流失在项目外的3000亿元多被大大小小的科研项目负责人瓜分了,中饱私囊了,这哪能不让人痛心疾首。要知道,这还只是去年一年的情况,要是以10年,20年计,天知道,有多少亿元的公共财政也即纳税钱被占用、贪污了。

  由此可见,科技投入管理体制非动“大手术”不可。

  令人欣慰的是,以上述《方案》的获批为标志,我国已经开启了科技投入管理体制的改革。从《方案》确定的五项改革原则看,一是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二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三是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四是明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五是坚持公开透明和社会监督,每一条都切准时弊,大方向完全正确。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将细化后的原则措施加以落实的问题。

  以第五条为例。坚持公开透明和社会监督,两者缺一不可。但监督必须建立在公开透明基础上。鉴于科研领域的高度专业性以及小众化,两部委在坚持公开透明的同时,尤须完善监督体系。以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来说,包括:对部门计划的项目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的监督,主要是对项目执行的财务状况进行必要的审计,监督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审查所开支的款项是否符合规定;对经费使用过程存在的问题,要给出必要的建议,问题严重的,将诉诸法律予以处分。

  针对现状,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人民代表大会的宏观监督、科技教育管理部门的日常监督和审计部门的事后监督体系,确保科研经费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督。监督对象不局限于科研经费使用单位和个人,还应包括科研经费管理部门。监督内容除了科研经费分配、使用情况,更应注重对使用效果的监督和评估,以此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只要这条能得到细化和落实,科技经费腐败现象当能得到有效遏制。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科研经费 监督 个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