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王传涛
国家已低调废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中国大学格局面临重新洗牌?近日,这样的传闻在网上流传“发酵”。对此,多名业内人士向新京报记者透露,尚未收到有关国家废止“985工程”和“211工程”的正式文件。其中,有高校中层干部透露该校“985”工程新款项仍在进展中。有教育部内部官员向记者介绍,目前,“国家既没有说不做,也没说下一步该怎么做。”(11月13日《新京报》)
到底有没有废除“985工程”和“211工程”,现在没有明确的答案,但这样的消息或许并非空穴来风。早在今年6月下旬,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明确做出上述表态:从学术型高校转为应用型大学,历史悠久的“211”、“985”等重点高校的名校也将面临这一转型。而依据近日某“211”大学校长的言论及相关教育部官员的回应,许多媒体其实更倾向于所谓“废除”实为改革拨款机制的说法。
但是,必须要承认,无论“985工程”和“211工程”是不是真正能够被废除,通过网友的评论我们却能够看到公众对于“211”、“985”的态度——还是早一日废除为好。
“985”和“211”首先是一种身份和血统。前些年,“985”和“211”的高校名额就已经不再扩招,这基本等于这些大学在我国已经确定了“贵族血统”+“世袭罔替”的待遇。只有废除之,我国数千所高校才有可能实现更大意义上的公平发展。
世袭罔替的贵族血统,代表的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以权力为主导,以“大学出身”为参照,将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向少数优秀名牌大学倾斜。名牌大学,有更多的出国交流名额和保送名额,有更高的奖学金,大学老师有更多的课题与项目,老师也容易在高平台上成名成腕。而一些省属学校、地市级大学是断然没有机会成长起来的。出身卑贱,地位低下,权力资源又得不到照顾,我国大学便不出意外的呈现出了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
此外,“985”和“211”的毕业证,还更容易在求职时成为敲门砖,相对而言,相同专业的小学校毕业生总被拒之门外。近年以来,一些招聘单位只招“211”学校毕业生的现象越来越多,有的单位招博士,甚至还要看本科时的毕业学校,可谓“查三代血统”,学历歧视、学校歧视的严重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以至于今年5月份,教育部门发布《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禁止学历歧视和学校歧视。从根本上讲,笔者认为,只有完全废除“985”、“211”称号才能更好的解决就业中的歧视问题。
虽然现在看“985”、“211”两大教育项目的命运,还有些雾里看花、扑朔迷离,但在政府部门坚持简政放权改革思路的当下,教育部门不断改革拨款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让各高校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并让更多的高校感受到公平的待遇,已然是大势所趋和民心所向。
废除“985”、“211”仅仅是让大学更加公平的一条路径。除了公众希望废除资源配置上的差异体制,公众还希望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现在大学有部级大学,有副省级大学,有地市级大学;校长有省部级、正厅级,还有地市级,无论是学校还是校长,似乎从来都被固化了身份。这像是等级森严的官位,不可逾越。而这一点,也是阻碍我国广大高校朝向更加公平路向发展的阻碍。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