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热背后的真问题

2015年03月28日13:53  新闻专栏  作者:鄢烈山  
弟子规 弟子规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鄢烈山

  近日几位文友在一个“大家”出没的频道里,热烈地讨论《弟子规》。当然是因为它在一些地方所谓的“国学”热中很热门。我对这个话题兴趣不大,所以只扫了一下他们文章的标题。

  本无意说什么,读了3月25日晚,杨早、叶倾城、冉云飞、邵建四位朋友,在线微访谈专题“《弟子规》是经典还是大毒草?”的观点综述,忍不住要来掺和两句。

  话题的答案其实是明确的:《弟子规》既不是什么经典(本来就只是清朝的小秀才编的《训蒙文》嘛),也不是什么“大毒草”。

  为四位嘉宾预设的三个方面的讨论题,“该不该强制推广《弟子规》”、“学好《弟子规》就是好公民”以及“取精去糟很容易吗”,结论显然也是否定的:“旧社会”它就不是官方强制学习的启蒙教材;编这个《弟子规》的人和时代,根本就没有“公民”概念呢!臣民时代编的东西,政治伦理与社会人伦混在一起,对于正由臣民时代走向公民时代这个过渡阶段的中国人,要分清其中的精华与糟粕,谈何容易?   

  一、

  我觉得在讨论《弟子规》之前,很有必要先廓清它是一本什么样的教材,即教学对象是谁?教学任务与目的是什么?

  “弟”是对于“兄”而言,其道叫“悌”;“子”对“父母”而言,其道叫“孝”。孔夫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因此,这本教材主要是教人如何做弟做子,没有打算全面地去讲四维八德,这有什么不妥呢?教材不止一本,可以有一套嘛。叶倾城老师怪它没有“教做兄做父做长官”的规范,这未免可笑。

  教人如何做“弟”做“子”,并不是像叶老师所批评,只是“要求底层人民”的。孝呀悌呀这套伦理,在王朝时代,任你做多大的官,任你是皇亲国戚,甚至是当了皇帝的光绪,都要遵守。

  它有些内容,甚至根本就不是要求底层人民的,不是要求孩子的!

  叶倾城老师说:我最不感冒的是关于“孝”的部分,比如“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还要不要过正常生活了?再悲痛的人,父母去世之后,连哭三年也不可能,眼睛也会瞎的。伤痛埋在心里,但日子还要继续。为什么要酒肉绝?这仿佛就是说:“父母去世了,我就不应该幸福快乐了。”但父母最大的心愿不是孩子的幸福快乐吗?——她说得很对,却是今天人们的逻辑,今人的感受。

  在王朝时代,这只是对士大夫和达官显贵们的要求。底层的工人和农民,不可能居丧三年不干活,本来也没有酒肉要吃。朝廷会要求官员守制居丧——官至太师、贵为“相父”的张居正,父死“夺情”也被言官们围攻;但是,朝廷却不会批准服劳役的民工和戍边的士兵奔丧回家。

  《弟子规》本不是我们今天意义的启蒙读物。冉云飞老师说:“它作为启蒙读物有很大的局限,基本不注重儿童视角,不符合儿童心理学规律”。那也只是对于今天的儿童和启蒙讲的。在当时,它就是一个初阶读物。只为让诵习者“知书达礼”,懂一点礼教规范,知道怎样做才是有教养的“人上人”。如果要进阶,那就要直接读“三礼”,《礼记》才是经典,也是科举考试的必修课。

  二、

  以上说了《弟子规》是符合当时主流观念的,但在今天确有许多地方已不合时宜。如果要今天的人还来读它,有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问题。这个其实不难,组织有能力的人重新编辑,加分析就可。

  请看这个华语网上《礼记全文、注释、翻译与解读》(查看http://www.thn21.com/wen/famous/28927_2.html#2)对于“〖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生命与孝道之间的选择”,解读者说:“太子申生在父王欲杀自己时,既不愿对父王表露心迹,又不愿逃走,最后自尽以成孝道。这事在古代儒生看来可歌可泣,值得赞美,但在今天看来,自尽并非最好的选择……”

  作者的解读是否都正确权威我不好说,这种形式如果用于《弟子规》总可以吧?哪些是今天仍然适用的,哪些是只能取其精神原则而应该变换方式的,哪些是荒谬不可行的,加上“解读”就可以了。

  进而按照当今的价值观,编一本行为礼仪规范也不是什么难事。你看《礼记》厚厚一大本行为规范,曲礼上下、王制、月令、礼器、内则、玉藻、明堂位、丧服小记、学记、乐记、杂记上下、祭法、投壶、儒行、冠义、婚义、乡饮酒义、射义等等,细致入微。两千多年前的人编得出来,现在我们只要拿出国家社科研究基金的万分之一,就可以实现竞标和政府购买!编个新《弟子规》更是小菜一碟,正如广东省委宣传部就组织编写过新《三字经》。

  真正的问题,不在文本,而在于我们的成人社会道德失范。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曾沉痛地辨析亡国与亡天下。他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徐才厚、周永康这些大贪官,就是当今“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的样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爱国爱党,他们曾经比谁都喊得更响亮。而民间“互相喂毒”,搞得吃喝服药都不放心,算不算“人将相食”呢?

  只说最日常的吧。

  不要提什么现代心理学与教育学,中国人早就知道“三岁看到老”的道理。我们严厉批评一个人的行为不检点,会说TA“没家教”;更严厉点则说“有娘养,没娘教”!可见中国人早就认识到,一个人的品行养成,最重要的在于读书之前的家庭教育。

  所以成人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是最重要的;《弟子规》之类文本,不过是把成人的道德规范,具体明确地教给未成年人诵习而已。

  好的文明规范,万变不离其宗,一个中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致说来,不外乎以善良、诚信、谦让、自律为基础。

  父母不讲公德,对人冷眼相向,不想排队而插队,随地扔垃圾,地铁里大巴上等公共场所高声讲话,却想孩子们待人友善、谦逊有礼,有规矩而不任性,怎么可能?

  中国当下的社会,有三大明显的问题:

  一是普遍的有法不依。比如,以“小事”论,禁烟有法规却并不实施;城区禁止汽车按喇叭,按了也没有事;闯红灯,只要没被抓住也就没事……总之是老实守法的人往往吃亏。

  二是互相猜忌防范,时刻防止上当被坑,视“他人为地狱”。如此互不信任,怎么可能友好相处?心想,“皮笑肉不笑”的讲礼貌就免了吧!连孔子也说:“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我孔)丘亦耻之”呢。

  三是话语粗暴。官方的话语,充满武断和自以为是,不容批驳。民间的话语,则以粗鄙为荣。骂人就是SB之类,自夸就是“逼格高”之类,还有层出无穷的“你妹”“特么”之类时髦词语在诞生。这种世道,“真小人”吃香,别说要培养谦谦君子,就是培养“伪君子”都难!

  这才是令人痛心嫉首的真问题呢!

  2015/3/27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弟子规 父母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