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复读是学生的权利却不是好现象

2015年08月18日09:14  新闻专栏  作者:熊丙奇  
社会对复读的“偏见”正逐渐消失 社会对复读的“偏见”正逐渐消失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熊丙奇

  高出一本线29分,王艋的一只脚已经踏入大学校门,即将成为上海一所普通一本院校的准大一新生。可拆开的录取通知书最终又用胶带封上放进了抽屉里。2015年8月12日,王艋踏进大学的那只脚最终退了回来,他选择了另外一个身份:高考复读生。调查显示,复读生已不再是“差生”的代名词,高分选择复读以进更好的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社会对于复读的“偏见”正逐渐消失。(中国青年报8月17日)

  其实,高分复读现象,早在多年前就存在了。一些学生考上二本,没有上一本,或者上了一本线,却没有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专业,会选择复读,以便来年考出更高的分数,以进更好的大学。对于高分复读现象,舆论颇为纠结,赞成者认为这是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做出的积极选择;反对者则认为,复读是对时间的浪费,学生完全可以先进高校,今后还有其他机会继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比如专升本或者考研等。

  从个体角度看,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选择复读,是每个学生的权利,也是一种人生规划,但是,高分复读现象,对于整个教育和社会来说,却不是一个好现象。毕竟,复读对学生来说,意味着一年甚至多年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我国有学生曾复读七八年,就为进北大和清华。

  导致高分复读的原因,最早主要是志愿填报方式不合理,高分学生因志愿填报失误没有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和专业,2008年以前,我国大部分省市都实行等第志愿填报方式,考生第一志愿定位不准,第二志愿就面目全非,高分落榜情况比较严重,因此,在这种志愿填报方式下,选择复读的高分学生不少,2008年之后,我国推进平行志愿,平行志愿降低了高分落榜的风险,这之后,因志愿填报失误而选择复读的学生大为减少,但还是存在少部分因为志愿填报不合理而选择复读的高分学生。——在实行平行志愿之后,填报志愿焦虑降低,但风险依旧存在,尤其是学生还是只能拿到一张大学录取通知识书。

  这表明,只要改革高考录取制度,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因录取制度所造成的复读问题,就会减少。在平行志愿基础上,我国还有必要进一步推进高考志愿填报、录取方式改革,比如实行一档多投,以及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允许学生自由申请若干所大学,大学独立进行评价、录取,一名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才做选择,这会增加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满意度,从而减少复读。

  我国学生选择复读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目前的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中,学校被分为三六九等,整个社会存在浓郁的“名校情结”,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人才提出三个“985”——985博士、985硕士、985本科——或非211不用的要求,这导致社会越来越重视第一学历,较低的第一学历反而成为“学历污点”,而为了不在自己的生涯中,留下“学历污点”,有的学生就选择复读,考进二本,要进一本,考进一本院校,要进211,考进211院校,要进985。复读被不少学生认为是改变自己的学历身份的捷径。

  这是需要引起社会和教育部门重视的。应取消对学校的歧视性政策,并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引导社会重视能力而不是学历。另外,应改革现在的计划管理制度,在升学时实行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在进入大学后,建立自由转学制度,允许对学校不适应的学生申请转学。在美国,一名学生可以先进入社区学院,学习一、两年之后再申请转学到名校,这些学生不会被贴上社区学院的标签,名校在公众的认识中也不比社区学院高人一等——有的社区学院的教学质量,要高于名校。这就促进各类教育、学校学生的流通和学校间的平等竞争,既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也促使学校在各个定位、层次办出高水平。而不像我国,学生的选择很单一,都被逼上名校独木桥,以至于为了进名校,把青春时光用在反复复读中。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高考 复读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