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未就业毕业生能否戳破就业率泡沫

2015年10月28日09:11  新闻专栏  作者:王学进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真有那么乐观吗?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真有那么乐观吗?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王学进

  在26日召开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2015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透露,从2016年开始,要加强对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和服务,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机制。其中,包括不就业毕业生的统计工作。“统计的目的就是进行精准的服务和帮扶”。(10月27日《中国青年报》)

  每年的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均有案可查,如2014年应届毕业生数量逾700万,但700万毕业生中有多少人找到了工作,有多少人找不到工作,只怕没人知道,有关部门也不可能提供一个确切的令人信服的数字。虽然教育部每年都会公布全国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而且数字都很好看,但实际情形又如何呢?谁也说不准。

  以去年为例。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7月1日,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70%,基本与13年持平。这还只是全国的平均数,各省公布的数据还要高。如陕西省教育厅发布的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显示,全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8.48%。而高校发布的更可观。如《中南大学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14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4.21%。(2014年9月19日《经济参考报》)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真有那么乐观吗?儿子大学毕业老师要他开假就业协议的切身经历告诉我,上述数据极不靠谱。儿子的遭遇不是个例,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数据造假早已成公开的秘密。熟知内情的人一般不会将此类官方公布的数据真当回事,只当是文字游戏,一级骗一级,没多大可信度。

  比较而言,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机制,统计未就业毕业生,更有实际意义。因为这种统计必须建立在个案摸底的基础上,得出的数据必然可信。没哪位毕业生会把就业谎报未就业。不统计不知道,一旦统计可能会吓一跳。统计结果会显示,未就业率会远远高于预期,当然也会戳破官方和高校公布的初次就业率的肥皂泡。这点必须要有心理准备。

  以中南大学为例,拿数学公式套一下,100%减去94.21%的就业率,可得出去年的未就业率为5·79%,但实际未就业率可能远高于这个比例。这需要教育部按照建立起来的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机制进行实事求是的统计,然后根据统计结果“进行精准的服务和帮扶”。

  不过要给教育部打一针预防针,不能因为未就业率高,需要服务和帮扶的大学毕业生太多,而放弃了良好的初衷。或者完不成“精准”的要求,便草率应付之。

  加强对未就业毕业生统计的工作意义重大,必须做好。其意义不仅在于能达到对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进行“精准的服务和帮扶”,更在于能以未就业率为真的统计结果证伪官方和各高校这些年公布的初次就业率为假。当然这不是为了让有关部门和各高校难堪,而是旨在纠正这些年各地和各高校在统计和公布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中的造假之风,为国家制定宏观政策提供真实可信的数据,倒逼各地和各高校严肃认真对待大学生毕业初次就业率的统计问题,再不要为了应付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绩效考核和吸引生源,玩文字游戏,做虚假文章。

  不仅如此,对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兴许能促使教育部反躬自省:此前各高校上报的就业率何以假得这么离谱?难道与教育部制定的考核政策无关吗?譬如教育部2011年11月21日下发的《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规定,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这样的规定难免会促使高校造假。教育部如能通过未就业率的统计,反思和调整相关招生和绩效考核政策,必会放大此举的意义。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毕业生 就业率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