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沈士团:尽快实现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4%的目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17:33 中国网

  [主持人]:

  现在请沈士团委员发言,贺旻委员准备。

  [沈士团]:

  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我代表教育37、38组发言,题目是《向政府建议:尽快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

  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百分比,是国际公认考核各国教育投入的主要指标,是由国家的能力及国家考虑对教育支出的优先程度来决定的。它较少受国家大小的影响,较准确地反映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教育经费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我国把这个百分比定为4%也只是达到欠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已是极不相称的。

  在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我们教育界的委员提出了关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尽快达到4%的提案。2004年9月,得到了财政部对提案的答复。

  “答复”指出:今后,各级政府将继续努力,严格按照《教育法》有关三个增长的规定,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争取到2007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的目标。但使我们感到十分遗憾的是,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发布的《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公布了随着GDP的重调,2004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下降到了2.79%。2007年实现4%的目标已是无望了。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八五”期间持续下滑,1995年滑到谷底,只有2.41%。“九五”期间缓慢爬坡,2000年爬到2.87%,每年增长不到0.1个百分点。“十五”开局很好,第一年就达到3.14%,突破了3%的大关。2002年再传捷报,达到3.32%,增加了0.18个百分点。正当大家预期2007年达到4%的时候,没想到2003年下降为3.28%,2004年下降到2.79%,只相当于1999年的水平。

  应该承认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与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很有关系。1995年GDP是58478.1亿元,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为10.86%,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仅为2.41%,应当说情有可原。2003年2004年GDP分别为117251.9亿元和159878亿元,是1995年的2倍和3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都已上升到20%左右,比1995年增长将近一倍,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反而连续下降。在我国经济实力已跃居世界第六,正向第四、五位前进的时候,我们的这个指标却屈居低收入国家行列,这使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中处于十分尴尬的局面。

  前面已经提到,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由“九五”初期的11%左右提高到现在的20%左右。而财政收入中地方部分则由1993年的78%降为2003年的45.4%,中央部分由22%上升至54.6%。而地方部分,30%左右在省级财政,县财政只有10%左右。但是,教育经费、尤其是义务教育经费大头由县级政府承担,中头由省级政府承担,小头由中央政府承担。

  就拿2004年来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为4027.82亿元,比上年的3453.86亿元增长16.62%。其中,中央本级教育支出299.45亿元(上年为240.20亿元),中央本级教育支出只占预算内教育拨款的7.43%。得财政收入大头的中央只承担教育支出的小头,而得财政收入小头的地方政府则承担教育支出的大头。很显然,在财权和事权上有错位,是很值得研究的。

  从《公告》发布的数据中可以看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除了内蒙古、上海、青海外,都在15%以上,其中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在20%以上,其中小学生均经费最低的河南省也占21.74%。说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教育经费上是努力的。但《公告》公布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只有14.9%。很显然,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比例不可能算出这个数,只能是中央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太低,拉下了这个比例的水平。

  财政性教育经费之所以达不到GDP的4%,还有认识上的原因。有的同志仍然把自己看作是经济建设的主体,热衷于搞“政绩工程”,重经济发展,轻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服务,他们只看到搞企业有回报,而教育投入只是增加财政支出,没有认识到教育投入带来的回报更为重要、更为根本、更为长远。这种短视观念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教育产业化的错误观念也是导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达不到占GDP4%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教育组织的性质决定了教育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国民教育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不允许以盈利为目的。如果忽视教育的规律和特征,简单地把教育纳入产业化的轨道,就会把教育引向歧途。《教育法》第53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我们要继续坚持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的政策,但是那种认为政府不投入或少投入,只靠收费就可以办教育的打算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小平同志说过,宁可把其他建设放慢一些,也要把教育搞上去。他还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搞现代化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归根到底要靠人才,而人才要靠教育。

  我国在未来5年国家财税政策将有重大改革,将加大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建议在未来5年能切实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尽快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