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特别的精神照亮特别的青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5日15:08 中国青年报 | |
眼里噙着泪花的成龙,高高地抬起杨利伟,一曲《真心英雄》,献给了这位首飞太空的勇士。 这是令许多当代“追星族”们激动的一幕。 一位大学生问:“付出那么多的牺牲,换来一个航天英雄的称号值得吗?” 杨利伟答:“一个民族、一个人是应该有追求的,真正的航天英雄是千千万万为之奋斗的科研人员。” 这是令许多大学生难忘的一问一答。 人们聚焦英雄台前的风光,却往往忽略英雄台后的磨难和血汗,忽略更多站在幕后的无名身影;台前的风光只是短暂一瞬,对那些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无私奉献的英雄们,人民总是把由衷的敬意铭刻进心中不朽的丰碑。 透过鲜花与掌声,我们仿佛看见年复一年挥汗训练的杨利伟,看见平时很难见他一面的儿子———“手中总是攥着爸爸的一张照片”;仿佛看见杨利伟的脚下,无数多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航天员们,搭成了飞向太空的天梯。 透过鲜花与掌声,我们仿佛看见一代又一代青春的身影,走在渺无人烟的戈壁荒滩上。有一对年轻夫妻接到命令后互相隐瞒着出发,来到通往罗布泊途中的一棵树下等车时,才发现两人原本是为同一个任务而来,他们将在这里奉献特别的青春,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那棵树却留下了一个甜蜜而辛酸的名字———夫妻树。 …… 透过鲜花与掌声,有很多很多东西留给我们思考和回味。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些人青春无悔?是什么样特别的精神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特别的青春? 当年啃窝头、扛铁锄的年轻航天人,如今已经白发苍苍,有的永远不可能亲手捧起沉甸甸的功勋奖章,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烈士陵园,就长眠着600多名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4岁。 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的奋斗中,一种崇高的精神得到培育和发扬,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今天的年轻航天人,虽然不用再啃窝头、扛铁锄,却依然用全身心的付出,选择了同一条布满荆棘坎坷的飞天之路,将青春骄傲地写上太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在地航天桥,离中国的“硅谷”———北京中关村不过数公里,但科技人员的薪水却相差好几倍。37岁的飞船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张智曾多次拒绝高薪聘请,他说:“看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在我们手中一天天变为现实,这样的自豪与喜悦哪里是金钱能够衡量的!” 相对于研制“两弹一星”的艰难困苦,或许,今天航天人的奉献更在于舍弃。 新一代航天人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意志和杰出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胡锦涛同志总结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透过鲜花与掌声,我们仿佛看到从进军“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45载年轮,印下了中国尖端科技事业所经历的坎坷与辉煌,载录着一个民族在历史大跨越中的自强、自信与自豪。45度春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展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更铸就了民族精神的丰碑。 正是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和升华,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延伸和扩展。 正是在这样一种精神激励下,青春搭梯,使航天伟业迈向了太空;航天伟业,也培育了杰出的青春梯队。 “两弹一星”的成功,培养和造就了一支英才团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飞船系统总设计师戚发轫……当年的毛头小伙,今天已成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领军人物。 更为可喜的是,一大批年轻人迅速成长起来,担当起了时代赋予的重任。在载人航天工程科技人员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已占到70%以上。 参与了“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工程的老院士王永志感慨万分:“中国的航天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透过鲜花与掌声,我们仿佛看到奋斗在各行各业的那些执着敬业、默默奉献着的身影。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体现于平凡的岗位。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支特别能吃苦、能战斗、能攻关、能奉献的队伍,我们才能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应对挑战,战胜困难,我们才能在2003年经受非典和各种灾害的严峻考验,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显著成绩,迈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实的第一步。 透过鲜花与掌声,我们更掂量出当代青年应该担负起的使命和责任。 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进程中,我们党和人民创造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今天,载人航天精神又为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增添了一笔新的宝贵财富,是激励中国青年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 当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接过民族精神的接力棒,神圣的使命激荡澎湃在胸口。让这种特别的精神照亮中华民族复兴的飞天之路,引领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奋力前行!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