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新闻周刊第200期庆典专题 > 正文

网络民意与“程序正义”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1日15:02 中国《新闻周刊》

  文/王怡

  “民意”开始在网络上现身,不是嘘的一声,而是轰的一声,不是意见 领袖振臂高呼,而是陌生人成群结队。在缺乏程序正义的时代,“网络民意”并不是程序正义的对立面,而是微不足道的替代 品。

  警惕“民意”是警惕一种会在民意前失控的制度,而不是警惕站在制度门外的“民众”,更不意味着知识精英对于一 般民众的藐视

  从刘涌案到苏秀文“宝马”案,源自网络的民意似乎开始撬起一个又一个案件。我们不难在网上看到铺天盖地的喊杀 之声,这也许将诱发2004年中国社会法治进程的一个转折点。

  因为网络就是一个虚拟的广场。多年以来,你在现实的广场上看不到热气腾腾的民意,你在平面媒体上也只能读到少 数精英的理性评点和被他们“代表”了的间接民意。所以在未有网络之前,“民意”是一个隐身人。直到去年孙志刚之后的一 系列案件,“民意”开始在网络上现身,不是嘘的一声,而是轰的一声。不是意见领袖振臂高呼,而是陌生人成群结队。

  但学者们对民意登场的评价也出现了分歧,以往常说“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民愤在哪里呢?在一个无法为民意表达 提供足够制度平台的稀薄的公共领域,所谓民愤就像游击队,埋伏在来自街道角落的脏话和家家户户的厨房里。现在,借问民 愤何处有?牧童遥指互联网。民愤就是成千上万的帖子,就是变成了印刷体的浩荡唾沫。于是一些学者开始担忧,在刘涌案和 苏秀文案中,民意已经干预甚至胁迫了司法,那些表达了民众朴素正义观的喊杀之声,是否伤害了一个法治社会引为骄傲的“ 程序正义”?难道传说中的“多数人暴政”,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不讲道理?

  应该说对民意的警惕和预防,的确是宪政民主的一个基本理念。宪政的意思不仅是限制政府权力,也要限制“人民” 的权力。因为宪政的实质就是限制主权者,“主权在君”就虚君,“主权在民”就虚民,主权在老婆就要“虚妻”。“虚民” 有两个最重要的手段,一是代议制度,二就是司法独立和违宪审查。

  一种温和的看法是,建议通过陪审团制度来吸纳民意,一般认为陪审团是无法被收买的,陪审团也因为利益立场中立 而能最大化地实现程序正义。不过我们看在拥有古老法治传统的英国,历史上一些著名冤案却也几乎都是陪审团在激情之下做 出的。如1953年一个有智障的青年人戴瑞克,因他的同伴杀死了一名警官潜逃,而被陪审团当作替罪羊裁定有罪。对这一 案件的反思和抗议直接促使了英国死刑制度的废除。

  民意或民愤的非理性,可能出自一种移情作用。即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形下,人们很容易把长期以来或在特定事件中激 发的愤怒,迁怒于一个具体的被告,这时对他的审判就成了一种政治仪式,对他的惩罚也成了一种公开的献祭。如在英国的上 述冤案中,这样的“民意”渗透进陪审团,拥有生杀大权,就十分危险。

  民意可能是非理性的,还因某些时候多数人的意志和欲望完全可能受制于主流的意见——某些场合下越是非理性和情 绪化的意见就越是容易成为主流。

  但在刘涌和“宝马”案中,网络民意的沸腾并不是负面的。批评民意的人没有注意到“网络民意”只是一种制度外的 舆论。它并没有进入和干扰诉讼程序。一些学者对案件中沸腾民意的某种敌视显然是戏剧化了。舆论只在制度和程序之外闹腾 ——而一种良好的司法和政治制度就是要经得起人们站在制度外闹腾。在法庭外、议会外和政府大楼外闹得再凶,一种法治秩 序也应该具有做出吸纳或拒绝的理性能力,并因为司法制度的运作具有程序正义,无论这次吸纳或下次拒绝都不会危及政治秩 序的说服力。

  当然我们目前没有这样的制度环境,但你只能去要求一个在民意面前表现得更好、更得体的制度,而不能要求民众在 受到伤害后,永远像绅士一样保持理性和矜持。

  民意自古以来就是非理性的,否则还要宪政制度做什么呢?警惕“民意”是警惕一种会在民意前失控的制度,而不是 警惕站在制度门外的“民众”,更不意味着知识精英对于一般民众的藐视。

  “正当”不是一个理念,而是一种稀缺资源,是一个经验上的判断和积累过程。只有在一个罪人因为尊重程序规则而 被漏网之前,先有十个、一百个无辜者因为尊重程序规则而受到保护,这样的程序才可能“正义”,这样的代价才是一个转型 社会可欲的。这样的“程序正义”才和中国当代社会有血肉关系,才能赢得老百姓对法治最起码的信心。否则“程序正义”就 是一个虚假的和中国的民众无关的理论假设。

  司法独立是最基本的程序正义。在缺乏程序正义的时代,“网络民意”并不是程序正义的对立面,而是微不足道的替 代品。如果司法在这样的民意面前频频失态,那么民意就可能成为推动制度变迁的催化剂。

  (作者为成都大学法学讲师,本文刊发于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1月19日总第165期)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第200期庆典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网游天堂2新增服务器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