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新闻周刊第200期庆典专题 > 正文

丑闻袭击《大法官》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1日19:26 中国《新闻周刊》

  《大法官》,一部正在央视黄金强档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剧情还没有进行到大结局,便遭遇丑闻“舞女当法官”的尴 尬。剧内故事如火如荼,剧外议论此起彼伏。不在虚拟情节的好坏,尽在法官现实形象的褒贬。如此之大的反响,一方面寄托 了中国民众对良好司法公正的信任,一方面映衬了知识分子对“法官信任危机”的忧虑

  11月1日,《大法官》的编剧张宏森正在匆匆赶往重庆的路上。一份摆放在身边的晚 报,赫然刊载了一条《舞女当 法官》的报道。消息来源是中国官方新华社。联系到还在央视播放的《大法官》,他说,“我为这样的巧合感到难堪。”

  “我是堂堂正正的”成流行句式

  春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大法庭,涉嫌贪污受贿的被告人、曾经是春江市财政局长的周士杰正在做法庭陈述,坐 在审判长席位上的是春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43岁的杨铁如……

  案子还没有结,杨铁如突然被调离春江市中级人民法院,换了一顶新乌纱帽:市委政策研究室任主任。

  28集的电视连续剧《大法官》就在这样的情节冲突下开演了。10月17日以来,每周5集的《大法官》,把大量 观众的眼球锁定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的屏幕上。随着剧情一波波推进,坊间议论也在一层层加热。在大中城市,在中小知识分 子阶层,在各级法院,《大法官》几成焦点话题。

  “我是堂堂正正的春江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这是《大法官》中的一句台词。每晚黄金强档,剧中人陈默雷都要在片头中对观众说两遍。加之片头又作为广告在央 视各个时段反复播放。这句高频台词顿成经典。

  经典所蕴含的广泛的传播能力,使得“我是堂堂正正的”成为一个在观众中最为流行的句式。一些观众用这个句式造 出一系列句子来:“我是堂堂正正的小学教师”、“我是堂堂正正的人民警察”、“我是堂堂正正的一品厨师”……

  《新闻周刊》注意到,很多不同职业的人群都用或庄严或诙谐的语气,渲染所从事职业的自豪感。河南省周口市一个 县级法院的院长说,“现在,我们法院从上到下都不自觉地把这句话挂在嘴上,是笑谈,更是无声的鞭策。”

  “舞女法官”丑化《大法官》?

  10月15日,《大法官》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后的第4天,中国官方新华社两名记者采写了一篇足以羞煞 剧中正直法官的报道:舞女也能当法官 发生在陕西富平县的怪事。

  报道刊登在新华社所辖官方网站新华网上。这篇报道的导语部分,是关于当下政治背景的介绍:“党的十五届六中全 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这个决定明确提出了党的作风建设的重点内容,其中很重要的一 点就是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经由政治背景之后的大段文字,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怪事: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先在舞厅做“小姐”,继而又 经营舞厅的黑社会老板娘,竟然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堂堂法官,而且是一个连笔录都不会做的法官。

  报道援引一家法律事物所主任的话评论“舞女”的办案水平:“连一个懂事理的农村老汉都不如,完全是凭感觉。她 写的判决书错别字多,语句不顺。她不知道适用具体法律条文,常常空下来让别人补上。”

  富平县法院院长认为,“按理她不符合进法院的条件,但是不符合条件进法院的又不是富平县法院一家。这种情况到 处都是,比较普遍。”

  新华社记者在报道中提及一句顺口溜:“‘舞女’当法官,流氓当院长。”并进而指出,发生在一个乡村女子身上的 事,在富平县还不是个案。“作风败坏”的法官被提为副院长;刑释人员可以穿着警服在法院上班;剧团演员、招待所服务员 、倒闭企业的工人……只要有门路,皆可进入法院。就在《法官法》颁布后,还有十多名像那名舞女一样的社会闲散人员进了 县法院。  

  两天后,《大法官》在央视和亿万观众见面。此时,新华社强劲的传播功能,已经使风尘女子当了法官的新闻,在极 短的时间内广为流传,成为法官“素质低下形象丑陋”的反面典型。

  安徽省司法厅一位官员表示,“你这边宣传法官形象,那边来个丑闻,再好的戏也没有了感染力。本来就有老百姓认 为戏是假的,你来个舞女当法官,流氓提院长,更没有人相信你的戏了。”

  偶然的“主旋律”有无必然?

  11月2日晚20点49分,正是《大法官》播放的时候,《大法官》团队中的三个核心人物做客央视网站:编剧张 宏森、导演唐敬睿以及当红演员《大法官》里法院院长陈默雷的扮演者刘佩琦。

  一个署名“独辟蹊径”的网友问张宏森,催生“主旋律”影片,是不是因为好获奖?另一个署名“红君”的网友问, 《大法官》的拍摄是不是配合国家整治司法腐败?

  张宏森断然否认,“我已过了那种为获奖而写作的阶段,我们写主旋律作品是我们主动的。创作《大法官》不是配合 政策,而是内心的一种渴望,渴望我们有一个公正司法、文明司法的大环境。”

  张宏森在《新闻周刊》独家专访时宣称,《大法官》的出场,是必然巧遇偶然的结果。1997年,最高法院为配合 审判制度改革,委托中央电视台找到了张宏森,张正在为创作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理性之作而苦苦求索。最高法院的偶然出现 ,加快了张宏森把酝酿已久的构想诉诸实践的进程。当年7月,他在最高法院的支持下,着手他的一线采访。耗时差不多4年 ,张宏森结束了他的采访。2000年4月,开始写作剧本。到2001年1月6日,整整8个月,张宏森为剧本打上最后一 个句号。

  唐敬睿是张宏森非常要好的朋友,且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实力,张就找到了他。

  2001年3月,四年前就孕育胎中的《大法官》正式开机。

  几天前,沈阳中院的报告被人大代表所否决,成50年没有的先例。几天后,最高法院在京沉痛检讨自己。有人夸张 地说,法院形象降到历史最低点。

  这样的背景下,原先旨在启蒙现代审判制度的《大法官》,戏剧性地巧合成改善法官形象的“主旋律”之作。新闻发 布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高层政要姜春云出席,央视“新闻联播”播发了开演的新闻报道。

  片子从3月16日开机到6月中旬停机,一共用了八十多天的时间,这个周期在中国电视剧的制作周期中,不算特别 快,但从开机到10月17日在中央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这个周期确实算快的。唐说,“我没有具体查过,大概也能算一个记 录了。”

  唐并不夸张,因为一个剧目要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要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艺术审查和技术审查,很难在短期 内面世。

  张宏森说,《大法官》10月中旬出世,是央视为节目“生态”平衡作出的有意安排,与最高法院的“意思”无关。

  据他透露,最高法院最佳的播出时间应该在明年的“两会”期间。但央视还是选择了今秋。在一个法院并不喜欢的时 间内播放“形象工程”,却偶然地遭到“舞女”当法官的“形象破坏”。

  张宏森说,“我们的渴望,我们起码的现实责任心和目前的国家政策吻合在一起。”

  舆论认为,张宏森他们起于草根的“渴望”和高层的“政策”偶然性地走到一条路上,使《大法官》的出场具有了必 然性。

  《大法官》与丑闻较量

  “没有公平就没有人间天堂,再丰衣足食也无济于事。我想把我这种痛苦的思考传达给大家,以求取得共识。”张宏 森说他写《大法官》的目的只有这一个。

  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张宏森委婉地回答,“随着此剧的播出,全国很多大城市的收视率越来越高,长篇小说的发 行已经突破了10万册,因此可以认为它已经或正在引起观众的兴趣。”

  这样的结果让张宏森较为欣慰,因为《大法官》是部“三抛弃”的作品:抛弃奉故事、情节、噱头、悬念为标准剧的 做法;抛弃唯收视率、市场流通为神明的创作逻辑;抛弃媚权、媚俗、媚钱的写作方向。

  更为欣慰的是与收视率相关的数据的支持,山东播完时,突破了齐鲁电视台的收视记录,达到18%-20%左右, 目前央视还没有完全统计出,前几集的收视率在8%,也算表现不俗。

  好像是专门和《大法官》叫板,“舞女”当法官的新闻也以互联网的速度在民众中传播着,连远在大洋彼岸的境外媒 体也转载了这个报道。更有《北京青年报》的记者在追踪采访后,得出新华社报道不实的“结论”:是工人不是舞女,是高中 毕业不是小学毕业,是书记员不是法官等等。

  剧组人员说,新闻炒作进一步恶化了这则新闻的负面效应。10月30日出版的《法制日报》还就此发表署名“凌非 ”的评论文章,说自己曾亲眼见过一个从未在司法部门上过一天班的人,却突然成了某县法院院长;还亲耳“聆听”过一个法 官站在法庭上结结巴巴、嗫嗫嚅嚅、语无伦次的“法庭调查”。

  法官素质低下的负面形象变得越发的严重起来。本来一条关于“舞女”当法官的丑闻,在一些偏激的民众眼中,似乎 一下子臭倒整个法官队伍。

  《大法官》编剧张宏森对《新闻周刊》说,“我个人对这则新闻没有太多的联想,在转型期的中国,出现好法官和坏 法官并存的状态,是正常的。何况,1个舞女,甚至100个舞女,在几十万法官群体中,还是不成比例的。我不认为这则丑 闻会使受众对我的电视剧产生什么样的抵触情绪,但丑闻客观上的杀伤力,也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法官》的公信力。”

  但他又说,“事情的出现当然不好,不过我并不需要片子能让法官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一夜高大起来,如果观众能够 从我们这部剧中感受到公平两字的分量,我就会获得一点心灵的满足。”

  他认为,他获得了这种满足。

  本刊记者/章敬平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第200期庆典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网游天堂2新增服务器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