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集团 谋利四昧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1日19:27 中国《新闻周刊》 |
除却《新闻周刊》报道的陕西榆林非法开采石油事件,2000年,在县级政府有意无意的纵容下,谋求地方私益的 恶性事件接二连三,触目惊心。这些在发展地方经济名义下的“护私”行为,范围广阔,内容新奇,花样百出,但基本形式有 四: 掠夺资源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这句山大王式的古老口号,正成为一些县级政府维护地方私益纵容掠夺开发自然资源的“托词”。 2000年7月底,在四川省石棉县,记者目击了一车车被盗砍乱伐的天然林木畅通无阻地运出山外。畅通无阻的车 轮碾碎了国家及四川省的有关法律法规。 知情人在一封举报信中说,中央禁伐令下达后,外来开发商找了许多人在林区外围做守卫,这一年到底砍伐多少木材 ,很难说,但1998年的砍伐数量,应该在7000立方米左右。 开发商何以如此顺畅地开采了本不该开采的林木? 一份合同道出了全部真相。开发商作为“乙方”,和作为“甲方”的石棉县白水河有限责任公司签了一份合作开发合 同书。甲方的法人代表是一位政府职能部门的官员:县林业局局长。 合同中白纸黑字写着:每生产一立方米成材,甲方包干提留250元税费和利润。 据此合同书,有关人士指出:这一违反国法的盗伐行为是石棉县林业局和个体户余成先共同实施的。 在地方私益的驱动下,禁止非法伐木难,禁止非法采砂也难。 据安徽省水利厅吴存荣副厅长介绍,截止2000年12月,安徽沿江六个地市通过重拳打击,禁止采砂工作已取得 实效。但非法采砂并非就此销声匿迹,大量非法采砂者只是暂时回避一下,还会卷土重来。首要原因: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沿 江一些地方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及村级组织把长江采砂看作一本万利的“无烟产业”,以收费代替管理,放任自流。 乱采滥伐,导致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变为笑谈。一些县市的政府官员,接受记者采访时把这些道理说得头头是道, 做起来全然是另一码事。 有两个事实可以支持这种判断。 一是广东恩平小煤窑一次次的死灰复燃。 2000年5月之前,在沙湖镇东岸、关村不足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一些惟利是图的人开挖煤窑38口之多。破坏 了生态环境,一次次夺取人命。1996年,4名民工在进行非法采煤时死亡后,恩平市政府发出通知:关闭非法小煤窑。 类似的通知和要求,从中央到广东省到恩平市强调了4年,“没有基层政府或职能部门的‘地方保护伞’,哪能撑这 么久?”一位执法人员语气坚定地说。 二是淮河的污染治理。 1995年,我国政府明确要求2000年淮河流域水质水体变清。 2000年9月13日,记者看到的淮河让人失望:在河南沈丘的牛营大闸旁,熏天臭气,水黑如墨斗,垃圾漂浮其 上。 问题在于减少污染的措施没有得到落实。比如关停“十五小”。河南沈丘、密县关停小造纸厂关停之后,再次回潮。 安徽农民觉得河南管得松,就跑到河南去办造纸厂。 制假售假 中国假冒伪劣产品之多,让中央政府坐卧不安。 2000年10月16日,国务院号令全国开展打假联合行动。 打假战果卓著。一个月内,全国各执法部门捣毁制假售假窝点数千个,查获假冒伪劣商品货值3.6亿多元人民币, 查获的假冒伪劣产品20余种。 辉煌的战绩从反面提醒民众:中国已陷入假冒伪劣商品布下的“地雷阵”。 打假风暴一次比一次猛烈,假冒伪劣产品何以越打越多? 有关专家建议说:解剖江西进贤县这只小“麻雀”,答案不言自明。 江西进贤县,以制售假冒伪劣一次性注射器闻名遐迩,近百家“李鬼”以近乎公开的方式的干了10余年之久,至今 仍在继续。 2000年12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深入进贤县,在暗访中发现了制假贩假的力量源泉:地方政府。 2000年7月,江西省领导曾多次批示:严厉查处。江西省纠风办牵头成立了督导组,进贤县内部还签订了打假责 任状。然而,12月9日,中央电视台披露的四川南充地区查获的一批假冒伪劣一次性注射器,据查来自该县李渡镇。 据了解,这个镇党委书记曾对一家检举假货的有证企业说,“不能只让你一个人赚钱,别人也要赚钱”,假货被没收 时,他经常说情、护短。 国家技术监督局有关人士认为,制假售假之所以在一些地方已成“气候”,都与四个字脱不了干系:地方利益。为了 地方利益,有的党政领导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甚至对制假售假活动持纵容和支持态度。 事实一次次证明这一说法的正确性。《人民日报》2000年12月8日披露,贵州省黎平县领导消极对待查处假烟 。 10月27日晚,贵州省打假办在黎平县中潮镇查获一个假烟制造窝点。打假办工作人员与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取得联 系,要求县政府领导予以协助。然而,直到整个行动结束,县政府的任何领导均未到达执法现场。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王众孚在全国工商局长会议上感叹:不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保护伞”,无法从根源上制止消 除假冒伪劣产品。 滥用法律 2000年8月,中央为解决“执行难”这道老难题,下了一剂猛药,专门下发11号文件。然而,在“债务陷阱” 中苦苦挣扎了8年多的济南第三粮库,并没有因之看到曙光。 一桩是非本来就很分明的官司,却惊动了省、市两级法院,历城法院的执行法官三下南昌执行,皆因南昌市一些地方 保护势力从中阻挠,64万元的法律“白条”长达8年未能得到兑现。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学专家蔡定剑说,由于实行财政“分灶吃饭”的包干体制和分税制,各地法院不仅在办案经费等方 面,而且在工资等方面也出现很大差距。这样,法院和法官的经济利益同地区的经济利益连为一体。地方法官在处理有经济利 益的案件和执法判决中,都会有一种地方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考虑,希望本地当事人胜诉,本地的钱不要被外地拿走。加上有地 方党政领导的要求和支持,于是,司法活动中出现了很多违反法律,偏袒本地人等维护地方私益的事。 金融案件执行难是中国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地区,得不到执行的金融案件竟达到50%金融案件执行难的症结 在哪里呢? 回答是:地方私益在作梗。据悉,银行的不良贷款是国家的,企业则是自己的这种观念是地方保护主义产生的根源。 地方企业如果依法归还银行的贷款,就会减少地方的税收等利益。 据信,一些地方搞资金封锁,甚至强令银行停止付款。一些金融机构监督不力,不按结算制度办事,有意偏袒本地企 业,受理无理拒付,不扣收滞纳金,甚至擅自拒付退票。 在“地方保护”泛滥的地方,一些行政执法部门也积极“为地方经济服务”。公安、工商、税务、防疫、技术监督等 部门,“胳膊肘儿朝里弯”,为地方保护推波助澜,利用手中的职权,为外地产品的进入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一些纪检监察 部门也参与其中,认定消费本地产品就是“爱县”、“爱市”,而消费外地产品则是腐败行为,就要受到追究。 分割市场 2000年9月中旬,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通知的形式,告诫属下各地方部门:立即停止以任何方式、名义限制 或者排斥外埠生产的药品进入本地区市场销售的做法。 一个时期以来,为了地方利益,中国绝大多数地方对本地生产的药品实施保护,无一例外地对外埠生产的药品进入本 地市场说“不”。对外埠生产的药品,以“送样检验”之类的方法进行刁难。 有关专家称之为“地方大战”中的“市场围墙”。 这堵“围墙”,早已超出了医药的范畴。从消费品领域扩展到几乎所有产品领域,进而蔓延到投资领域。中国官方通 讯社新华社报道:地方保护主义正通过种种方式“合法化”,有的还上升为政府间的“地方报复”。 有关专家对《新闻周刊》说,看看上海、武汉、长春三地出租车用车,你就知道什么叫市场割据,什么叫地方利益。 上海几乎都是桑塔纳,武汉基本都是神龙富康,长春以一汽捷达为主。各地在出租用车上采取了变相的限制措施,形成了约定 俗成的“隐性壁垒”。 因为地方利益,2000年的中国还闹出许多苦涩的笑话: 西部大开发激发起许多东部投资者的西进热情。但广东客商陈先生等一行人3月下旬到四川、重庆一些地方考察后, 被一份地方保护主义色彩浓厚的“政府纪要”吓退了。 江西省临川市各个食品商店,今年夏天突然多出一辆面包车,车上有一帮人,专门查处没收外地啤酒,而对本地啤酒 却大开绿灯。一小店女老板因害怕2000多瓶外地啤酒被收缴,受惊吓后发病住进了精神病院…… 《新闻周刊》了解到,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地方政府登上“地方保护战”的前台。江苏涟水、宿迁等地曾用“红头 文件”为外地啤酒进入当地市场设置障碍。文件规定,外地啤酒必须经当地技术监督抽检,缴纳城市建设配套设施费后,才能 进入市场销售。 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研究员认为,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作祟,各地区正在出现新一轮的上项目、争项目 、重复建设的倾向。地方限制性竞争成为中国部分投资领域效益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刊记者/章敬平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第200期庆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