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新闻周刊第200期庆典专题 > 正文

改革改到教授头上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1日19:38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高校实行的事实上的教职“终身制”正在逐渐打破,不用论资排辈的聘任制度给学校带来了活力

  本刊记者/李楠□李静摄影/姜晓明

  翻开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罗毅教授的履历,人们会发现他的职称晋升过程是“不完整 的”,从讲师直接到教授,中间 跳过了副教授这一环节。

  1992年4月,留学日本8年的罗毅回到了母校清华任教,职称是讲师。半年之后,清华大学破格提拔了4位科研 和教学能力突出的青年教师,罗毅是其中之一,他成为国内大学在职称评定过程中突破论资排辈最早的一批受益者中的一位。

  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罗毅说:“如果按照毕业年限、工作年限来评的话,我是绝对不会被评上教授的。 虽然我的其他条件可以达到要求,比如在国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数量。”

  “熬”教授

  向前倒退几年,罗毅的破格晋升是不可想象的事。建国以后,大学的教职评定体系也被纳入了严格的制度化轨道,除 了学术方面的硬指标外,对毕业年限、工作任职年限都有明确的规定。按规定,一个大学教员必须在一级职称上干满5年才有 资格申报高一级职称。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这些标志着教员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头衔,演变成了按部就班向上走的 台阶。

  工作年限是教职晋升中最关键的因素。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曲士培教授说,一个人是否有资格成为教授应该看他 有没有真才实学,旧的职称评定体系使一些不能胜任教授的人靠熬资历熬成了教授,滥竽充数的现象大量存在。

  在一些高校中,还存在着大量所谓的“人情教授”。有些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差,直到退休年龄可能仍然只是副教授 ,为了照顾情面,学校便给一个教授的头衔,随后就让这个人退休。

  除了论资排辈,标志学术水平的硬指标 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也非无懈可击。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黄应 全认为,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有时是矛盾的,有些研究要想出成果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但是评职称逼迫一些人为了凑数而发 表文章。

  破格聘用

  目前国内一些大学已经认识到了其中的弊端,并开始尝试新的职称评审方式。清华大学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 尝试对旧的职称评定体系进行变革。1994年,清华成立了人才引进与评审小组,由主管副校长担任组长。对于前来应聘的 教师,经过严格的审核,评审小组当场即可决定聘为教授、副教授还是讲师。

  此外,清华还实行了“非升即走”的政策,也就是说一个被聘任教师如果在规定的期限内职称得不到晋升,就要被解 聘。这一规定使靠熬年头晋升成为不可能的事。

  在教授评聘制度的改革上,南京大学也进行了尝试。该校雕塑研究所所长吴为山与罗毅有着类似的经历,只不过他的 “教授之路”更加富有戏剧性。1987年,吴为山毕业于江苏省内的一所师范大学,并留校任教,由于他的最高学历是本科 ,所以直到5年以后,也就是1992年,才获得了讲师职称。但是,吴为山做出了超出他的职称的成绩,一个例证是,19 96年,他曾应荷兰政府的邀请为荷兰女王塑像。

  吴为山的成就引起了南京大学的注意,南大决定将吴为山“挖”过来。南大开出的条件让吴为山无法拒绝:授予吴教 授职称,并专门为了他的到来设立了雕塑研究所,聘他当所长。吴为山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加盟南大是他事业 的转折点,南大对他的破格聘用和提供的发展空间促使他更努力地工作。

  南大会计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杨雄胜教授10年前在连云港审计局工作,职务是该市审计学会的秘书长。1992年 底,32岁的杨雄胜向江苏省青年学术年会提交了一篇改变他命运的论文。当时的南大正在筹建会计系,杨雄胜的论文所表现 出的学术水平引起了南大校方的兴趣。在当时的副校长施建军和商学院院长周三多的努力下,杨雄胜1994底被南大聘为副 教授。

  “评聘结合”

  在全国范围内,教授评聘制度改革力度的真正加大是从1999年开始的。这一年,中国的两所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和 北京大学开始了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高校教师制度改革,在全校全面实行聘任制度。

  教育部于1998年公布、1999年正式实施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高校教授评聘制度的改 革。这个计划的核心是设定岗位,面向全国招聘特聘教授,受聘的教授在聘期内享受每年10万元的岗位津贴,并且在受聘期 间要承担明确的职责。清华大学新闻中心主任周月红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是一种岗位聘任和和约束管 理,岗位津贴的力度非常大,很快带动了北大、清华的人事制度改革。”

  北京大学自从全面实行教师聘任制度以来,每年都有20多名教授在受聘时被“降级”,但同时有近百名教师在岗位 职务上被“高聘”。这种竞争给学校带来了活力。北大人事部的一位负责人说,实行聘任制以来,中青年教师积极性极大提高 ,一大批年轻教师经常主动加班加点工作,以至于有的院系从教师身体健康角度考虑,不得不规定实验室在夜里12点要熄灯 。

  在清华和北大率先实行聘任制的带动下,现在大多数高校,尤其是教育部下属的高校,基本都已采用了教师聘任制, 教职的终身制正在中国大学校园内消失。

  终身教授:此终身非彼终身

  在消灭教职终身制的同时,一些大学正在酝酿实行另一种“终身制”,即学习国外的终身教授制。

  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施建军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以前中国大学实行的是事实上的“终身制”,进了学校的门,就 是学校的人。大学教师队伍的改革就是要打破这种终身制。但他同时告诉记者,他对国外大学普遍实行的终身教授制度非常感 兴趣。终身教授制度是他不久前去美国主要考察的内容之一。

  在国外得到终身教授职位非常困难,一般要经过6年左右的考核期。得到终身教授职位的人不会被辞退,但可自己选 择离开。施建军说,实行终身教授制度主要目的是留住人才,并且给优秀教师以稳定的收入和职位,使其可以专心从事教学和 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英杰教授说,世界著名大学的共性之一是学术自由,终身教授制是对学术自由的有利保障条 件,尤其是对于已经取得一定学术成就的教授,大学应该考虑一种长聘制度。

  “长期以来,事实上的教授终身制,使得对教授进行聘任是‘必须为之’。”王英杰说,“我们最需要迈出的一步是 :当有教授岗位空缺的时候,对于有条件的院校,应该面向世界范围搜寻,起码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招聘。”

  施建军和王英杰的看法不谋而合。施建军说,大学一方面要靠终身教授制度留住高端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对于一 般的人才可以实行聘任制,在大学里建立“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的结合”,对一些人才可以“但求所用,不求所有”。

  但终身教授制度在中国的实行还有待时日。施建军告诉记者,引入终身教授的做法“还没有提到校长办公会上讨论” 。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第200期庆典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网游天堂2新增服务器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