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新闻周刊第200期庆典专题 > 正文

“假日经济”批判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1日19:38 中国《新闻周刊》

  本刊记者/孟静

  这种让全民旅游的方式究竟能不能让老百姓把钱从银行里取出来?中国经济研究所的经济学博士后赵晓告诉中国《新 闻周刊》: “假日经济”是中国独有的名词,是“鬼怪式”经济。他甚至用了一个更为严厉的词形容 “大跃进”。 他认为黄金周并不能拉动内需。

  一直以来对假日经济的报道大多集中在它的贡献:比如旅游人次,比如民航客座率,比如商场营业额,等等。即使是 稍微冷静点的思考,也仅限于讨论如何延长黄金周的热效应,怎样寻找到更多元化的休闲方式以及如何消除假日经济的盲点, 进行更全面的旅游信息预报等等。

  但从总体来看,消费并没有真的增加。赵晓举了一个例子,1999年是实行长假的第一年,而当年全国的社会零售 额并没有明显变化。当年的GDP增长率是7.1%,是那几年中最低的。之所以总量上没有变化,是因为消费者在不同的消 费时间存在着“替代效应”。比如假日带着儿子去了千岛湖,回来后可能就取消了买钢琴的计划;增加了去杭州的消费额,而 在北京的消费就相应减少。可以证实赵晓说法的,是这样一组数字:五一刚过,海南游的报价从3400元降到了2080元 ,去泰国普吉岛的报价从3180元下调到2880元,即便如此也无人问津,旅行社只能让导游纷纷放假。

  假日经济的主力是旅游,旅游依赖的是垄断性资源,当一个人去过一次长城后,他再去的可能性就很小。有专家认为 ,中国的长假制度执行时间越久,旅游的供给就越没有消费者。

  假日消费的季节性和集中性使得对假日服务行业的产出能力要求很高,而这些产出能力的利用率却很低,造成旅游服 务的高价低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步德迎说,已经有很多人不再假日出游,说明政府对假日经济的引导还存在计划 经济的思维,而消费者已开始按照市场经济进行思维了。

  真正能够刺激消费的办法,在赵晓看来只有一个:增加国民收入。只有收入增加了,人们才有消费欲望。放长假可以 改变人们的消费时间,但不能改变他们的消费倾向。只有在对未来预期收入更高的时候,老百姓才会大胆消费,他们是不会把 用来买房、支付养老保险和子女教育的钱花在节日购物、旅游上的。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如果在“五一”做一次长线旅游,至 少要花1万元左右,他们就很难在5个月后再旅游一次,这也就是去年“十一”的旅游收入骤然减少的原因。

  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郭燕青说,“假日经济”不是加速整体经济发展的灵丹妙药,之所以存在这种经济,说明 我们的经济体制还不成熟。

  赵晓认为,假日经济是一种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和当前的劳动力过剩也有关系。在假日经济被检验过无效之后 ,它一定会退出历史舞台。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第200期庆典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网游天堂2新增服务器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