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收费之乱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1日19:39 中国《新闻周刊》 |
国家强调义务教育,但是,穷国的义务教育却逼迫学校以“乱收费”维持运转。适当放开收费限制、允许民办教育适 当获得回报,也许是让更多人享受受教育权利的一种方式 教育乱收费:无奈之举? 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在沈阳、北京和广州,教育乱收费几成行业之首。浙江7名校 长因乱收费被撤职。然而据查, 这些被认定的乱收费大多并没有流入个人腰包文/刘育英 浙江省温岭市横峰中心小学的肖成(化名),在今年3月中旬被免掉了校长职务,成为一名普通教师,原因是“连续 4年向学生收费不给发票”。 肖成今年52岁,已经做了7年校长。教师们对他的评价是:“很有能力。”7年前,横峰中心小学是一所“非常一 般”的小学,肖成上任后,3年(1997、1998、2000年)都被评为温岭市教育系统一等先进集体,是全市113 所小学中评出的5所学校之一,2000年上半年还被地区教委评为农村示范小学。中心小学下属横峰街道莞渭小学办公室一 位姓陈的办事员说,“校园面貌、教学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7名校长被撤职 肖成不是唯一被免掉的校长。在浙江省的教育乱收费的“联动大投诉”中,共有7名校长被撤职,12人被免职,1 2人受到行政处分。省教育厅纪工委的韩鹏飞说,查出来的乱收费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本该乡镇政府收的教育费附加,由学 校收了;二是学校擅立项目,如自行车费、饮水费、多媒体费等;三是学校擅自办班,如实验班、多媒体班、小班上课等。横 峰中心小学姓陈的办事员解释说,他们学校主要是收取了教育费附加和保险费。 浙江省从1998年开始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但是由于没有追究责任人的责任,效果不是很理想,”浙江省纠风 办一位姓潘的负责人说,“尤其是近一两年农民收入减少,对乱收费的意见很大。”韩鹏飞介绍说,今年3月4日至8日,浙 江省政府纠风办和省教育厅组织了市、县、乡三级的“联动大投诉”活动,除设投诉电话外,还举办现场投诉,现场办公,“ 投诉一起,处理一起”。5天时间里,共有投诉1000多起。纠风办姓潘的负责人说:“这次活动效果很轰动,有威慑作用 。” 横峰中心小学姓陈的办事员说,肖成被免职后,教师们很为肖成“鸣不平”,他们还曾去市教育局反映情况。免掉肖 成的是温岭市教育局,该局监察室一位姓陈的女士略带惋惜地说:“大部分学校都有这样的情况,只是横峰中心小学‘倒霉’ 被举报了而已。”其实教育局也“为难”,他们知道学校的苦衷,但上面要求查办。省教育厅的韩鹏飞也说,有些情况很难指 责学校,如教育费附加,因为许多村民外出务工,收起来有困难,而且本来是按人头收,那些没有孩子上学的家庭不愿意交, 因而改成学校收,而收费管理办法中又没有这一条,所以变成了乱收费。 浙江省大刀阔斧治理乱收费似乎更有平民愤的意味。乱收费在全国同样惹起了很大的民愤。据媒体报道,辽宁沈阳在 对30多个行业的行风评议中,教育位居倒数第一。在北京、广州等地的收费检查中,教育乱收费的严重性也“首屈一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的杜育红副教授说,中小学收费始于1985年,在那之前,义务教育是全额拨款。随着 商品和市场经济的引入,国家的财政能力降低,不得不打开收费的口子,多渠道引入办学资金,这是乱收费的最初起因。 灰色地带 浙江省教育厅纪工委的韩鹏飞表示,尽管目前还没有查到校长擅自挥霍教育收费的情况,但这种事例前两年是有的, 有一个校长因为几万元而被判了刑。而此次查出的各种实验班、兴趣班、小班上课收取的费用,大多用于改善教师收入。“联 动大投诉”活动退还了2000多万元乱收费,但不包括办班的费用。据了解,办班收费在全国各地的大城市普遍存在。城市 教师的工资收入由同级财政部门拨款,基本不存在拖欠现象,尤其是大城市。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韩民说,他 曾经想搞一次关于“择校费”的调查,但发现择校费都是“黑箱操作”,数目根据学生的分数和家长背后的“关系”由学校确 定。有时家长也会讨价还价,但动辄几万元的择校费根本不会反映在学校的账面上,钱的用途更是不得而知。 而横峰中心小学的教师们感到最委屈的是,那些被认定的乱收费并没有落入学校的腰包。教育费附加上缴给了政府, 收的保险费交给了保险公司。1998年市教育局和市平安保险公司联合发出27号文件,要求学生上保险,学校无法不收。 在教育部门的有关收费管理规定中,没有教育费附加和保险费,因而被定为“搭车收费”,而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几乎是被动 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的刘复兴博士认为,教育乱收费的背后其实是利益问题,政府、教育部门、学 校各有其利益。 刘复兴博士举了一个例子:2001年秋季入学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几所学校的 研究生被分配住在刚落成不久的大运村公寓里,与住在学校的学生相比,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每年要交2500元左右的住宿 费,住学校是每年几百元。他们喝指定的桶装矿泉水,用房间里安装的电热水器,要花费比住校学生多几倍的费用,却没有选 择的余地。而这种做法是受到官方支持的。“投资大运村的巨额投资要尽快回收。”一位专家推测说。 之所以各个利益主体都把学生当成唐僧肉,是因为中小学收费在法律上是一个灰色地带。刘复兴博士说,义务教育法 第十条规定,义务教育不收取学费;而在实施细则中又规定,可以收取少量杂费。而究竟什么是学费,却没有很明晰的界定。 由于开了收费的口子,在各地开始规范中小学收费前,许多不相干的费用以“杂费”的面孔出现,名目繁多的各种“合理”费 用连年攀升,学校搭车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甚至一个学期收取几次。对校服费、书本费等许多费用也无法详细界定。 刘复兴介绍,在国外,义务教育根据国家发展情况的不同,学费交纳的程度也不同。程度高的不仅不交学费,也不用 交校服费,学校甚至提供一顿午餐和上下学的交通费用。 根据规定,中小学收费要经教育主管部门、物价部门审核,取得收费资格;工商部门、税务部门,都有义务监督中小 学校的收费问题。刘复兴博士说,但事实上,各个部门并没有明确的责任和义务。在实施中也是不平衡的,有的地方主管部门 根本就不过问学校,有的地方对学校收取费用监管过严。 穷国办大教育 河北省石家庄市一位小学校长方勤说,她所在的学校有1000多名学生,两年间教育局只给了3万元的教育费,还 是她到教育局“哭穷哭来的”。学校一年的收入有七八万,主要是杂费、借读费和一些单位的赞助费,全部用在学校的日常费 用上,仍然不够。学校一年的开销有十几万。 浙江省教育厅纪工委的韩鹏飞也承认,乱收费大部分用在了改善办学条件上,这次还没有查出来校长自己挥霍的。北 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从事教育经济研究的杜育红老师也认为,乱收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的办学经费不足。 有三个数据可以说明中国的教学经费的投入情况:中国以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数1.4%的财力,支撑着占世界学 历教育人口22.9%的庞大教育体系;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3年的统计,1991年世界平均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 产总值的5.1%,其中发达国家比例为5.3%,发展中国家比例为4.1%,最不发达国家的比例为3.3%,中国仅为 2.3%;如果从教育法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以及中国目前GDP增长已经超过8万亿来看,中国 教育投入的资金缺口至少在GDP的1%-1.3%,约1000亿元。 紧缺的教育经费使城市和农村在分配上不均衡:如城市教师的工资基本可以保障,而在乡镇以下级学校,教学经费由 乡镇一级财政负担,很多地方无法保证教师工资的按时发放。教育经费在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上的分配也不均衡。 刘复兴博士说,根据世界上的惯例,经费分配是呈三角形的,义务教育的经费最多。而在中国,由于坚持了效率优先原则,加 大给高等教育的投资,投资比例呈一个啤酒桶型,也制约了义务教育的发展。 一方面经费不足,另一方面学校却面临越来越多的开支。方勤说:“杂费的标准是好多年前制定的,每年每个学生4 0元,而现在开销比那时多多了。比如学校开了网络教室,一个月的上网费就是800多元,胆大的学校就向学生收费,我们 不敢。”“教育局规定每个学校要有9个室才能算达标,如计算机室、图书室、语音室等,而又不给拨经费,全要学校自筹, 只好先欠着施工队的。” 收费造成社会不公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韩民研究员说,由于教育资源短缺,使各学校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造成各种乱收费 ,比如择校费。 事实上,和分数挂钩的择校是不符合政策的,但现实中却无法根除。韩民说,择校的核心原因是“升学率”。一是家 长们认为,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现状下,升不上大学几乎没有好的出路,二是中国自古就有“读书做官”的传统和文化。 一项2001年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五城市的调查显示,32.6%的家长交过“择校费”,金额最高 的是北京,平均为4767元,相当于北京职工人均月工资的4倍。北京一些好大学的附属中学,传闻择校费已经到了10万 元。 2001年全国多个省市实行了初中改制(“公办民助”)。改制的学校大多在师资、教学设备、校风方面处于中上 等水平。改制后,除教师工资由国家继续负担外,学校可以实行收费。据媒体报道,改制学校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 韩民说,改制的初衷是减少政府的财政压力,但效果是有争议的。比如实际上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学生可选择的免 费学校减少,而成绩不好的学生由于家里有钱又可以上好学校。据地方媒体报道,湖北“随州钱某因惧怕缴孩子的上学费用, 将自己已被重点高中录取的次子逆向‘择’进了普通高中”。而江西“个别农村的辍学率已达40%,甚至50%……” 义务教育具有三个特点:义务性、强制性、公益性。被采访的几位专家一致认为,义务既指公民有接受义务教育的义 务,也指政府有提供义务教育的义务。义务教育的公益性更是强调了义务教育公共产品的特性,应由国家来兴办,而作为每个 纳税人的子女,都有权利公平地享受义务教育。说到底,国家应该承担更多责任。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第200期庆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