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新闻周刊第200期庆典专题 > 正文

薛澜 “新一届政府要做四件事”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1日19:39 中国《新闻周刊》

  作为公共管理方面的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薛澜建议:政府要变得更会思考问题

  本刊记者/孙亚菲

  今年8月下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薛澜教授,带领50多名年轻官员到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培训学习 。这些来自中央各部委、省厅局和地市的官员,给他留下深刻 印象:“当时,另一个国家的官员培训班也在进行。两相对比, 我们的官员显得敏锐、深刻、见识广,对敏感问题也不回避,总是很坦然地向教授提问。后来,肯尼迪学院的教授很惊讶地告 诉我,简直没想到,中国政府官员的意识如此开放、如此有魄力。”

  “我们国家,需要更多这样的官员。”他说。

  角色转变尚待时日

  新闻周刊:入世之后,中国政府部门的改革和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

  薛澜:在中央方面,可能从体制上考虑多一些,譬如在进入WTO后的政府定位问题,以及与WTO接轨上,还是花 了很大力气的,尤其着重法律法规的建设完善。

  从实际问题的解决上,可能地方政府的变化更快。不少地方已经开始意识到,政府更重要的职能是创造良好的市场环 境,因而在软硬环境的建设上下了不少功夫,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情况减少了。

  另外,政府的行为方式也有所变化。比如,对人大、政协的意见更加重视,开辟了像听证会这样的更多听取民意的渠 道等等。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新闻周刊:变化的动因是什么?

  薛澜:动力有内因也有外因。

  内因有两方面。中国改革已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公众民主意识增强了,要“政府来为我们做点什么”的意识已经有了 。这是一个积极的因素。

  另外一点,在改革过程中,中国各种矛盾、各种问题也更多。这就逼着我们的政府去想怎么更好解决这些问题。

  目前,中国有几个重大转变在同时进行:一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一是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第 三,从中国整个社会治理体制讲,原来更多是依靠个人的权威,个人领导能力,现在正向一个以民主法制为主体的方向转变。 这三个方面中的一项,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讲,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而在中国,三个转变同时进行,而且在时间上 大大压缩,对中国这么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来说,自然会出现很多问题。

  还有一个是国际变化,WTO是一个最直接、能看到的推动力。但事实上,与国际接轨并不是从WTO开始的,只不 过这次比较集中,意义对比非常明显。

  新闻周刊:入世后,政府在角色定位上调整得如何?

  薛澜:还有很长的过程,很难一下子转变。现在的情况是,一边在讲转,实际上,真正做的少。

  对政府来说,当好一个父母官的传统观念还没有变,不过是把以前做得不够好的,现在做好,争取好心办好事,没有 从改变根本治理模式上去考虑。

  下届政府朝向何方?

  新闻周刊:你预计政府在职能和角色转换上何时做出更快调整?

  薛澜:中央政府要作出更快的调整,有他的难处。毕竟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各地方条件都不同,牵一发而动全身。 中央政策要做更快更大幅度的改革,预计要在十六大把一些新的基本框架定下来以后。

  新闻周刊:新一届政府产生,将面临解决哪些问题?改革方向是什么?

  薛澜:从宏观上讲,政府改革将面临几大转变。

  一是从操作型政府变成一个思考型政府。过去几年,政府一上来就是大干快干,匆匆忙忙,遇到的问题不少,许多社 会矛盾开始出现,各种利益群体开始分化,这些都需要我们的政府静下来把它弄清楚。

  二是要解决决策科学化、规范化的问题。政府任何一项政策出台都必须要谨慎,要协调好各方面关系。这需要进行全 面的政策研究,决策程序要有更多渠道,在加强人大政协的作用,完善信访机制方面做更多工作。

  三是政府要加强从日常管理到危机管理的力度。小煤矿爆炸,南京、九江等地发生的投毒事件,反映出我们政府的危 机管理体系很不完善。

  第四,政府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改革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建立完善监管体系。

  最后,整个政府还存在干部素质从知识化、年轻化到专业化改革的过程。这需要建立一个培训体系,鼓励政府工作人 员多参加MBA、MPA等多种专业形式的学习。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第200期庆典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网游天堂2新增服务器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