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林则徐七世后裔林坚:英雄子孙甘平凡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6日14:05 法制晚报 |
林坚42岁,职业是记者,也是个藏书家,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林则徐的七世裔孙。他喜欢别人称他为藏书家,却很少提及自己作为林则徐后人的身份,以至于我们在约他采访时差点“被拒”。“虽然我们(与林则徐)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但我还是我,不会生活在前人的光环里,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林坚说。 林则徐(1785~1850)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 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13岁中秀才,20岁中举人,27岁成进士,才智过人。清廉为官,历任御史、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湖广总督任内禁烟卓有成效,使他一举成名。虎门销烟,更使他名震天下。被清廷作为替罪羊革职、遣戍伊犁途中,仍写出“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的诗句,表明他是鸦片战争时期坚定的抵抗派代表。曾主持译编《四洲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深信只要善于制敌,外敌可以制服,始有中国近代化之启动。谈姓氏 “林姓始祖与我同名” “在福建姓林的人很多。很巧合的是,林姓家族里第一个姓林的人就叫林坚。”采访中,林坚向我们讲述了林姓的起源故事,林姓的先祖是商纣王的忠臣比干,他与商纣王之父大乙为兄弟(纣王当称他为叔父)。纣王嗜杀成性、荒淫无道,百姓苦不堪言,比干等人相继劝他改过自新,他却一概不听。比干不顾生死强谏,连续三天三夜不离宫廷。纣王便起了杀人的念头,并让人把比干的心挖了出来。噩耗传到比干家中,怀有身孕的夫人陈氏连夜出逃,在牧野(今河南卫辉淇县一带)郊外树林的石室中隐藏,直到平安地将孩子生下。因生的是男孩,陈氏便为他取名“坚”。 此后不久,纣王被周武王杀掉,商朝灭亡,比干夫人及遗腹子坚都作为商朝名臣之后得到了武王的礼遇。武王认为,坚生于树林之中,特赐姓为林。林姓便由此发端,后来,林坚的子孙发展成为林姓的最大支派。 谈家族 “幼时外叔婆就有几十个” 林坚说,林、陈、沈姓是福州的三大望族,他们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融合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群。林、陈、沈家族祖辈多为朝廷命官,其中不乏封疆大吏,但其后代却有许多投身辛亥革命,再后来他们的弟子又参加了共产党。 林则徐的次女林普晴,就嫁给了林则徐姐姐的儿子沈葆桢,沈葆桢的曾孙沈觐康(国民党军统少将,林坚的外公)又娶了陈宝琛家族的千金小姐陈露西。“小时候我叫‘外叔婆’的人就有几十个,我根本弄不清楚,祖辈让我叫什么我就叫什么,林、沈、陈三大家族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太复杂了。”林坚说。 “家族史是中国近代史缩影” 林坚童年时与祖父一起生活,谈起祖父,林坚说:“他年轻时是个贵公子,也是个浪荡子,当时家业很大,但没过多久就败落了。到了晚年,祖父生活上却变得很严谨。” 林坚的父亲是家里的长子长孙,“父亲从小就被送到祖父身边接受特殊的抚养和教育,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他们这一代注定是叛逆的一代,父亲在高中的时候就入了地下党,组织学生运动,18岁加入共产党,19岁就当上了一个区的区长,当时正好是土改时期,身上背者一把长枪、别着一把短枪,特别威风。母亲很小就与家庭决裂,之后也加入共产党。” 林坚的童年,早已没有了往日大家族书香门第的生活环境,而是在颠沛流离、家破人亡的动乱中度过的。他4岁的时候,“文革”开始了,祖上留下的东西都在这期间被彻底毁掉,母亲被打成“阶级异己分子”迫害致死;父亲被定为“走资派”下放劳动。 林坚说,他们家族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关。可以说,家族的历史就是中国近150年来历史的缩影。 谈先人 “家族的荣耀都是过眼云烟” 林坚把自己的身世看得很淡,以至于在新华社工作了十多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林则徐的后人,就连一些密切的朋友都不知道。林坚说,小时候家里没有人刻意地告诉他自己是林则徐的子孙,家里也很少有人提及这些事情,“和寻常人家比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家教很严,比如,小时候在外头跟伙伴打架,不管自己有理没理,回家后肯定是要挨罚的。”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凡事都要靠自己,要有独立的精神和能力。父母不会给我们留下有形的财产,能继承的只有无形的精神财富。”林坚说,“家族的荣耀都是过眼云烟,我们不能生活在他们的光环里,标榜自己是名门之后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我就是我。” 林坚有个小女儿,今年3岁多。记者问他会不会把家族的事情告诉女儿,他说:“将来我会把这个作为身世资讯告诉她,让她有这么一个概念,但不会用它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我会教育她靠自己的努力书写自己的人生。” 谈自己 “藏书是我最大的快乐” 1983年大学毕业后,林坚来到北京,现在是《上海证券报》驻京记者,但这不妨碍他成为一名藏书人。采访林坚是在他的办公室里,不大的屋子里面除了一张办公桌外四周都是书。他说,这只是很少的一些,大部分书都在家里。上大学的时候,林坚就把自己扔到了图书馆里,4年下来,他是全班借书最多的,10多页的借书证,他换了4本。 林坚目前拥有藏书近2万册,大多数是珍贵的版本书,周作人著作的各种版本书籍他就有200多册。每天工作之后回到家里,他总要在灯下摩挲那些从潘家园、报国寺等旧书市淘来的各种珍本书。翻读着这些泛着暗黄色、带着遥远的时代烙印的古旧书籍,紧张、疲倦的身心立刻得到放松,他感到无比惬意。 “白居易‘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而我‘未能抛得北京去,一半勾留是此书’。北京是淘书人的天堂,因为这里有全国最丰富的古旧书资源。”林坚说,淘书、藏书、读书是他最大的爱好,是他“心灵的后花园”。 林坚说,淘书、藏书里面的“道道”太多,需要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等许多学科的知识,“水太深了”。 他收藏的书籍很杂,明清两朝的古籍、民国新文学版本、20世纪50、60年代出版的文史著作,他都收藏了不少。林坚最近的兴趣主要是收集近现代名人的旧体诗文集,特别是家乡的诗人如陈宝琛、郑孝胥、陈衍、林纾、李拔可等人的诗集。林坚曾经在中国书店淘到了一部家刻本的林则徐诗集《云左山房诗钞》,把它送给自己的哥哥珍藏。 林坚说,自己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但过得很快乐,“淘到一本好书,我会偷着乐半天。”文/本报记者 阮小鲸 相关专题:新浪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