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城市的建设性破坏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7日10:41 新民周刊

  撰稿/朱荣林

  昔日交通闭塞、冷僻遥远的古镇,俗称“下只角”,极少有人光顾,商机更是少之又少,因而人烟逐趋稀少,人流不 断地加盟交通繁忙、工业化进程迅速的发达地区。但是,祸福相依的法则,导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昔日的穷山僻壤, 得益于交通的闭塞和工业的落后,千年旧貌没有换新颜,倒成为旅游大军向往之地,门庭开始若市,收入渐趋厚丰
,人烟失而 复得,外流游子纷纷折回原籍故里,开店的卖货,经商的跑街。而昔日受工业化进程驱动,旧区大规模完成改造,洋建筑纷纷 取代古典建筑,令“旧貌换新颜”的交通要津,则日益陷入中不中、洋不洋、今不今、古不古的境地,怀旧者不愿光顾,觅古 者兴趣索然,猎新者又嫌不够洋味,以致旅游者稀少。

  中国曾流行过一句时髦话,叫做“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也在其中了”。此语的结果必然是“旧貌换新颜”,其实 质往往是建设性的破坏。破坏的形式有多种,例如非建设性破坏可有战火毁坏,火警损失,地震倒塌等,这在人们心目中是一 种“贬”义的事件,实为不应该发生的破坏,是一种不幸的损失。而另一类破坏则是建设性的,例如旧区改造,征用动迁等, 这在人们心目中一直被视为“褒”义之举,是为民造福的行为,容不得半点儿指责,是完全无可厚非的。正因为如此,建设性 的破坏,其隐蔽性大、潜伏期长、辐射速度快、破坏力也强。英国建筑学会曾指出,20世纪70年代发展的旧区改造所破坏 的具有文物性质的建筑竟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炮火摧毁的还要多。这个观点引申至我国,也有类似的评估。有人估计,我国 改革开放20年来以建设名义对旧城的破坏超过了过去的100年。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失败的国家,其蒙受炮火的岁月可谓司 空见惯,但旧城遭到的破坏还不及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足见建设性破坏之威力矣!从1982年起,我国先后颁布的99 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幸免于“史无前例”运动的国家历史名城襄樊的千年古城 墙,因城市建设“大局”之需,于1999年11月11日一夜之间夷为平地。据说为落实某市领导干部关于消灭“殖民主义 象征”的指示,于1992年7月1日党的生日当天采取了“有意义”的行动,拆除了80多岁高龄的具有日耳曼风格、堪与 近代欧洲火车站媲美的济南老火车站。这一逻辑幸亏没有得到推广,否则有万国建筑博览之誉的上海外滩建筑群也将有退出历 史舞台之虞。

  萧伯纳曾经深刻地指出过,人类文化,一半为未受教育者所摧残,另一半为饱受教育者所摧残。君不闻,缺乏常识的 农民用农用工具挖掘墓葬文物的消息,也有农民将明代或元朝的砖石建造猪舍的传闻,更不乏乡村干部允许开发商拆毁古典石 桥以石料作价的故事。对于此类缺乏文化素养者导致我国文物遭受破坏的信息,不禁令国人心碎!但当人们面对动用纳税人心 血去伪造“古董”的行为时,都显得如此麻木不仁。假古董盛行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批批着西装冠西瓜帽的“民族 园”、“历史园”、“五洲四海园”在神州大地到处泛滥,莫名其妙的景观令城市建筑生态严重失衡。

  国人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较普遍地关注环境保护,在此之前的1992年4月,我作为“第一届国际环 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学术会议”的中方主席,还在为邀请不到地方政府首席领导而一筹莫展,幸而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曲格平 、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才晓予等同志的光临并作学术讲演,才使这个拥有22个国家和地区学者 光顾的学术会议生辉。会议的外方主席告诉我,在国外凡是“环保”的会议市长们会不请自到,否则将失去选民。但当时的国 情,还无法促使我国地方政府的领导有这样的彻悟。今天,人们即便有了环境卫生保护的意识,但对于环境艺术的保护意识尚 未确立。教育先行是各国政府的共识,所谓今天的教育,明天的人才,后天的技术,便是其理。景观建筑学之所以在中国建筑 界没有地位,究其原因是它在教育界缺位。有人发现,除我国台湾之外,在包括建筑、农林在内的所有学科中,中国的“风景 园林规划设计”硕士和“风景园林”本科专业目录于1997年已被全部除名。我国建筑大师蔡镇钰博士,将其博士研究生的 一篇论述我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论文送我拜读,是1992年秋天的事情,这大概是我国取消建筑景观专业之前我有幸阅读 的最后一个学子的文章了。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