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伊利“教父”落马公众化门槛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7日10:41 新民周刊

  始终将“母亲教育我清白做人”作为座右铭的郑俊怀,为什么偏偏因为涉嫌“重大经济问题”而被刑拘?原独立董事 王斌一针见血地指出症结:“郑俊怀始终认为‘伊利是我的’!”

  公司上市了,原来的当家人却被公众化门槛绊倒。

  撰稿/张 静

  2004年12月19日晚,内蒙古公安厅以“涉嫌挪用巨额公款”为名正式刑拘伊利集团董事长、CEO郑俊怀。

  2003年9月,伊利集团股份制改造10周年,也是郑俊怀“执政”20年之日,53岁的伊利“教父”意气风发 :“至少在董事长职位上还要再干10年!”言犹在耳,郑俊怀却已身在包头看守所。

  同时被拘留的,还有伊利多年来一直负责财务的副董事长杨桂琴、董事郭顺喜、财务负责人兼董事会秘书张显著以及 证券事务代表李永平等5名公司高管,多年绩优蓝筹形象背后吞噬国资的巨大黑洞呼之欲出。

  已有官方消息证实,伊利高管被高检带走缘于今年6月伊利股份的“独董风波”。7月证监会开始对伊利进行调查, 在发现有触犯刑法行为时移交给了检察部门。

  双面郑俊怀

  可以这么说,伊利就像郑俊怀一手拉扯大的孩子,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乳业龙头。

  22年前,伊利前身红旗牛奶厂为内蒙古农垦系统最差的企业。“那里没有管理可言,车间停产没人检修,有一天土 制锅炉还上了天。80多名职工,年年亏损。”伊利能奠定如今的老大地位,是郑俊怀“跑”出来的。

  郑自言身上有股狠劲,“认准的事,豁出命都要做到底。”

  1987年,郑俊怀来回游说了7个部门,红旗牛奶厂终于进入“绩效挂钩”试点。

  1990年,呼市牛奶紧缺,但财政无钱拨款,郑俊怀又开始跑。项目上马后,由于施工进度过慢,郑俊怀干脆住进 工地做督工。竣工前期一场大火毁了冷库,郑俊怀哭不出,“想随火一块去了”。

  1992年前后,主管部门不同意红旗厂进行股份制改造。郑俊怀狠劲儿又上来了,声言舍弃处级待遇也要改革,“ 如果不同意,集体辞职。”

  这么多年来,郑俊怀被伊利奉为“教父”。“工作上,他是拼命的;待人上,他是和蔼的;人格上,他是清廉的、甚 至有些抠门。”采访中,伊利员工谈及董事长初为人知的另一面几近落泪。“不敢相信、不愿相信!”

  近年来“折戟”的中国第一代企业家有着相似的童年记忆:贫穷。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郑俊怀摆脱不了“穷”的折 磨。因为出不起彩礼,初恋情人的父母拒绝把女儿嫁给他。老母亲一件棉袄穿了几十年,郑俊怀一一数过,那上面缀满大大小 小80多个补丁。

  经历过那段苦涩的岁月,郑俊怀对开支管理极为重视。即使做了伊利董事长,他在员工眼中也是从不乱花企业一分钱 ,“飞机乘经济舱,旅店住普通间”成为一段广为传颂的佳话。尽管节俭,呼和浩特市政府发给他的奖金,郑俊怀却拿出来分 给许多家庭困难的员工。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感叹:“伊利的成功是一个奇迹,能以如此低的工资维系员工那么高的工作强度 和热情,不能不佩服郑俊怀的榜样力量。”

  这位始终将“母亲教育我清白做人”作为座右铭的企业家,为什么偏偏因为涉嫌“重大经济问题”而被刑拘?第一位 站出来质疑伊利的原独立董事王斌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专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症结:“郑俊怀始终认为‘伊利是我的’! ”

  密谋“郑氏王朝”?

  在郑俊怀的带领下,1996年伊利股票上市,成为全国乳品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凭借良好的经营业绩,伊利入选 上海证券交易所“30”指数样板股。

  进入资本市场意味着游戏规则的改变。上市之后。郑俊怀不得不面对“郑氏集权”即将结束的现实。

  “对于一手带大企业的企业家来说,这恐怕是难以接受的事实。如果法律监管不到位,掏空上市公司,秘密建立自家 王朝的可能性就很大。”一位分析人士如是说。

  “伊利是一家股权高度分散的公司,大股东控制比例只有14%。国外已经有理论证明,在上市公司里,大股东控股 比例越低,它谋求控制权收益的动机就越强烈,不正当的利益输送就越多。这种现象在中国股市非常典型。”王斌告诉记者。

  今年6月,伊利3位独立董事质疑公司财务状况,坚持请外部审查机构对伊利进行调查,而郑俊怀抓住借口立即将其 中一位独董俞伯伟“罢免”,双方矛盾突然公开化。这一风波的直接后果是迫使一家名为“华世商贸”的公司从幕后走向前台 。这家公司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借MBO(管理层收购)之名为少数人谋利的工具。

  由于此前伊利从未对此进行过公开披露,当“华世商贸”以伊利第四大股东身份从天而降时,投资者哗然。

  据公开资料显示,华世商贸前三位大股东皆为伊利高层亲属。其中郑俊怀的女儿郑海燕占有49.46%的股份,杨 桂琴的丈夫马庆占37.64%股份,李永平的母亲占2.15%股份。而华世商贸拥有伊利422万股法人股。

  经记者调查,华世商贸被逼“现形”后的几天内,华世近亿元的巨额股权非常蹊跷地匆匆变更,受让人为两位北京的 工薪阶层和一位安徽农村的中年人,更为离奇的是当事者家人声称对此毫不知情。

  “这应该不是真正的MBO。伊利早已存在的第二大股东启元投资,才是为整个管理层设置的激励机制,持股人几乎 涵盖全部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而华世商贸的受益者只能是一小部分人。因为涉嫌违规,有可能会找一些不相干的人来代为持股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王斌咄咄逼人:“消息爆出后,伊利股份虽然‘挤牙膏’式地点点滴滴发布了一些公告,然而始终不肯解释华世商贸 收购伊利法人股的1500多万元巨款来自何方。”

  伊利股份高层管理人员证实,2000年至2001年,伊利股份董事长郑俊怀等人未经董事会同意,先后挪用1590 万元和1400万元分别给华世商贸和启元公司用于经营。而知情人士透露:“郑俊怀利用伊利托管八拜奶牛场及为其贷款担 保的便利,将资金挪出给华世商贸收购呼市立鑫等3家企业所持有的伊利法人股。经伊利股票10送10(此消息只有郑、杨 等几位高层知晓)后,翻了一番变成844万股市值近1亿元。”

  国债巨亏背后

  “伊利水很深,八拜奶牛厂只是揭开了冰山一角。”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随着调查的深入,同样被独立董事捅出的 国债投资黑幕即将水落石出。”

  记者得知,近几年蒙牛新建项目频繁,而伊利虽从资本市场上拿回很多钱,却没有多少大项目上马。尤其是赢利水平 较高的液态奶项目,由于不投资建厂,只能在全国找一些小厂代加工,造成品质难以控制,在天津被媒体曝光。许多伊利员工 对此非常困惑:“为什么在同一片土地上,一个资金充足,具有良好品牌效应的大企业发展速度会赶不上一个资金极度缺乏的 新生企业?资金都到哪里去了?”

  独董风波让人们恍然大悟,伊利足足有3个亿的资金没有被投入主营业务,而在投资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挪用去投 资国债了。

  知情人士透露:“2003年10月,伊利董事长郑俊怀在董事会上提出购买国债的想法,11月开始,郑俊怀、杨 桂琴没有经过正常的投资决策程序,私自将3亿元汇到闽发证券购买国债。自2002年11月份开始,2004年1月12 日-2月26日,郑俊怀又私自将伊利集团2.8亿元资金转入内蒙古牧泉元兴饲料公司(该公司原名“内蒙古伊利饲料有限 公司”)。由于国债行情持续低迷,积累下来,投资国债亏了有1.8亿之多。”

  王斌告诉新民周刊:“我当时把伊利2003年年报、2004年第一季度季报对比着看,发现大额资金的流转非常 不清晰,所以我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尤其是在国债投资行情很糟糕的情况下还继续买入。这没有别的逻辑可以解释,只能是为 了捣腾资金。或者为了填补资金窟窿,或者是将其作为资金体外循环的‘桥’。”

  做“桥”的动机又是什么?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伊利国债投资已被业内奉为隐性MBO的新经典。“业内人士纷纷怀疑有伊利管理层通过金信信 托名义收购伊利股份股权的嫌疑。一种可能性是先由金信信托出面受让伊利第一大股东呼市财政局的全部国有股,继而郑俊怀 等高管利用该笔国债质押后套取资金偿还给金信信托。而此时,伊利第一大股东名为金信,实际上已是郑俊怀等人,而这些高 管不必从腰包里掏一分钱。”伊利股份原独立董事俞伯伟在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仍然坚称:“伊利股份真正的第一大股东,便 是郑俊怀本人。”

  据了解,2003年7月金信信托以每股10元、总价2.8亿元从呼和浩特市财政局手中受让的伊利14.33% 国有股过户完成。而这个价格与伊利购买的国债数额非常相近。

  对本次收购,金信信托以战略投资者身份进入。斥资数亿,居然不派出一名董事、监事和其他管理层人员,尤其在伊 利高管出现重大突变之时,仍然坚持这一“超脱”方针,更为业界对“隐性MBO”的怀疑增添了佐证。

  在金信与呼市财政局这项“国退民进”的交易中存在什么其他隐情就无从得知了。至少金信在这桩收购上是捡了个大 便宜。2002年9月10日,伊利增发的4996万股,发行价格达到了16.85元。而收购时伊利的每股净资产为9.54 元,半年每股业绩已经达到0.58元。面对中国最好的上市公司之一,原先第一大股东呼市财政局轻易让出大股东宝座,也 属不可思议。

  挪用巨额公款已经令伊利头上的光环黯然退色,而另一项“造假账”的指控也越来越明晰。

  伊利股份一直就是绩优股的代表。季报表明,伊利1至9月份的主营业务收入是68亿元,毛利润是3.8亿。伊利 股份总股本是3.9亿,单股业绩已经达到0.58元,更为可贵的是,这样的业绩是在股本连续多次的转送和增配高速扩张 之下达到的,现在伊利的流通股是2.58亿股,较上市之初扩张了将近15倍。

  然而伊利是否会有粉饰报表之嫌?在国债投资、华世商贸之后,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王斌表示:“我看到的都是合并报表,几千万的资金进出在报表合并时容易被掩盖掉。”

  人事更迭疑云

  “伊利最大的问题是整个董事会治理结构。判断一个董事会好与不好,要看它是不是有一个健全的沟通机制。而伊利 有很多地方确实需要改进,至少郑俊怀是听不进别人意见的,也不允许别人危及其‘家长’地位。”

  蒙牛老总牛根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他是郑俊怀第八任助手,至现任的总裁已是第十几任。“这些年中,郑除了能 够容忍长期负责财务的杨桂琴的张扬,其他多位优秀、正派的助手干不了多久便被辞退或调离。”

  因为功高震主,牛根生当年被迫离开伊利自我创业。此后权力斗争又在郑俊怀与一手提拔的接班人潘刚身上重演。

  “因为关系不和,大半年来潘刚原来兼任液态奶事业部的职务被取消,总裁一职也形同虚设。”

  而伊利内部对郑俊怀的经营能力颇有微辞。“郑已经跟不上伊利的发展了。挤走牛根生后郑亲自接手冷饮业务,仅‘ 真棒’一个产品就积压了近亿元。6月份郑直接插手液态奶业务。6月份液态奶的销售额与5月份相比下降了近一个亿。”

  王斌认为:“一手将企业带大的公司董事长们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意识障碍——家长情结。企业变成公众公司后,如果 他的意识不能向‘为股东服务’方面进行很好的转变,他必然感到心态失衡。此时就可能会滋生另外一种欲望和冲动——采用 手段再次将企业占为己有。”

  啤酒花的艾克拉木、ST达尔曼的许宗林,加上金正的万平、春都刘海峰,创维黄宏生、伊利郑俊怀……,今年上市 公司董事长危情渐成高峰。王斌说:“上市公司高管接连‘下岗’带有很大的必然性。如果公司上市后高管的观念无法顺利地 从集权向分权过渡,上市公司高管问题可能会是一波接一波,并在未来两三年内形成新的高峰。”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