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方周末专题 > 正文

南方周末2005年新年特刊-中国故事篇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17:02 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2005年新年特刊-中国故事篇

社稷坛的五色土,历代统治者最珍惜的财富 柴春芽/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南方周末2005年新年特刊-中国故事土地篇

    对土地 我们深怀敬畏 

   2004年发生的林林总总,我们不能一一道尽曲折。但我们以管窥豹,试图从某一纽结了若干要素的关键点上,探求社会运行中的潜流。“土地”,这个富有内涵和延展空间
的具象,隐约贯穿在2004年最惹人瞩目、牵动最大多数人命运的诸多大事中——从粮食涨价使土地变得“金贵”、城市发展与土地的矛盾、政府与土地的关系,到土地环境保护、国家土地政策的变迁……这个核心词穿透了繁杂的表面细节,诠释了这些看似无关联的现象中所蕴涵的共同逻辑。我们始终对土地—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作为中国农业社会传统的延伸和物化,作为现代化进程中承载巨大梦想的生存之所— ——饱含着深切的关注。那就让我们选择那些体现不同典型意义的地块,看看这些地方在过去的一年里发生过什么,又暗示了什么,预示着什么

  北京有一个社稷坛,里面庄重地盛放着五色土,这是统治者最珍惜的财富。“有土斯有民”,他们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向象征全国领土的五色土顶礼膜拜。

  传说中的九鼎代表九州,每只鼎上铸有本州的地图。九鼎曾经是获得政权的象征,此后就代表广袤的国土。

  土地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站在2005年门槛上,回顾2004年及近来的林林总总,我们不得不指出,供养着13亿生灵的中国土地,正经历着一个严峻的时刻。

  我们看到城市、人群、利益集团太多的欲望——一座座新城、一幢幢高楼急切地冒了出来,城市空间越来越逼仄,一个个广场却气势恢宏。急于摆脱贫穷、对现代化倾注了巨大热情的人们以令人目眩的速度和规模把城市变成一个大工地,有的县城广场面积超过天安门广场,有的地级市公路宽至20车道,有的地区机场密度高于最发达国家……

  我们看到让人吃惊的土地浪费——庄稼被连根铲除,良田被圈成“开发区”、“科技园区”,几年后却依然一片空白;机械推平了百年老宅,成片的胡同、四合院和石库门消失在拆迁洪流里,失去文化感,失去了记忆……

  我们看到大自然的惩罚出现了——黄沙一点点在吞噬着良田,有的林海变成了濯濯童山,有的湖泊在消失,有的湿地在干涸,黄河一年中有300天断流……

  “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贻祸子孙后代。”12月中旬,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这不是危言耸听,以史为鉴——土地资源如何利用,如何处理人地矛盾,关乎民族兴衰,关乎百姓福祉:刘邦进入咸阳后接管了秦朝的地图,项羽关心的是储存的珍宝,他们下场迥异。土安,民安,则国安。

  明朝的改革家张居正的一大功绩就是清查出隐漏的耕地,使其充分利用,使国家财政起死回生。土富,民富,则国富。

  中国人口到明朝中期以后开始快速增长,社会财富因此增加,而承载这些的,是农田中出现了从海外传来的新作物— ——玉米、番薯,它们能在坡地和山地种植而提供了更多的口粮,而为整个民族的人口增长提供了可能性。

  放眼世界史,有多少民族,曾因丧失土地而灭绝;有多少文明,曾因土地荒芜而消失。

  上苍对中华民族的恩赐是丰厚的——辽阔的疆域内,不仅有黄河和黄土地,还有长江、珠江、淮河、黑龙江等一片片流域沃土。

  但这些耕地已经被利用了几千年,并已经遭受过无数次天灾人祸的破坏,还必须供养十几亿人口,满足他们现代化的欲望——世界上没有哪一片土地有过如此重负。

  土地既是我们的立身之基、发展之源,更是我们凝聚民族精神的载体。

  女娲造人,精卫填海,神奇的“息壤”,黄帝的称号,大禹治水,中国传说中的创世纪故事无不源于土地,源于黄土。

  中国多源的文明曾如满天星斗辉映全境,最终使各种文化汇聚到黄河流域,华夏诸族在这里形成,并向周边迁移繁衍,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干;中华文明在这里延续,辉耀东亚。

  安土重迁成为中国人的传统,植根于故土的桑梓之情深入人心,富贵不还乡被当作“锦衣夜行”,流落他乡的人也要魂归故里,最后的归宿是入土为安。去国离乡的人会带上家乡的泥土,喝到家乡的水是游子最大的安慰,只有故土才能使心灵得到安宁。

  中国不能再失去一寸领土,中国人必须保卫和善待自己的土地。如果不珍惜自己的土地,我们将愧对祖先,贻害子孙。

  一个民族,应该对这个民族所拥有的土地有一种荣誉感和敬畏心。制止对土地的侵占和破坏,恢复大地母亲的青春活力,此其时矣。

  (作者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

  (《土地》专题编辑:伍小峰 史哲 包军 助理编辑:朱红军 朝格 图 鸣谢:葛剑雄教授 钟祥财教授 专家由本报记者朱强采访整理)

    南方周末2005年新年特刊-中国故事记者篇

    2004,南方周末的记者依旧走南闯北,找寻真相,记录时代。一年,是一个美丽的断点。一年结束,行者总要整理行囊,收拾装束。于是,最辛酸的,最惊心的,摊开在眼前,一发而难收……>>全文

    南方周末:元大都活在胡同里 胡同停泊在梦中

    在厚重复杂的土地利益面前,“故土情结”往往被误为矫情的呻吟;但即使作为社会运行的平衡,也需要一种科学的全面统筹的观念避免整个城市陷入功利泥沼,需要一种共识维护城市记忆和遗存……>>全文

    南方周末:扼住沙漠喉咙的孤城

    “生存还是死亡,是一个问题”。这句莎士比亚的经典对白,在绿洲与沙漠的交界处显示出了它特有的现实性与残酷性。可是又有谁知道,沙漠本就是土地的一种原生状态……>>全文

    南方周末:2004土地风暴

    年初以来,中央政府面临着三大压力——治理经济过热、保障粮食安全和维持社会稳定。在此背景下,土地治理整顿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全文

    南方周末:寻找可以耕种的土地

    南方周末:“准地主”诞生记

    南方周末:小常庄 成功路 白鹿镇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