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留在我采访机里的"战火"和"硝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17:03 南方周末 | ||||||||
□本报记者夏榆 1972年6月8日,大卫-伯内特和同在越南的摄影师黄功吾经过一个遭受轰炸的村庄,同行的还有一个电视记者 。 他们看到一群在路上惊慌奔跑的孩子,一个哭泣的女孩跑在最前边,身上没有了衣服
2004年2月17日下午,我在北京惠新街附近一个咖啡馆通过翻译采访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罗伯特-普雷基。 普雷基回忆着联系图片社旗下著名摄影记者大卫-伯内特的往事。普雷基把大卫-伯内特视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 家之一。“越战的提前结束跟那些在越南的杰出战地记者的工作有关,他们拍摄的残酷的战争影像促使美国人民正视战争的创 伤。”普雷基说。 “新闻记者的责任是用自己独立的思想判断事物,认识现实。比如美伊战争中美国政府说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那就有吧,但要让我们亲眼去看看;比如说克罗地亚,他们的总统说没有大规模的种族屠杀,那好吧,就算没有,但要让我 们亲眼去看看,必须给我们机会让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2004年,我采访的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寻找和访问那些勇敢奔走在冲突、动荡和战争地区,顽强地记录世界真相的 新闻记者。现在,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的电脑前就放置着那些被访问的声音。 我的采访机转动,微型磁带通过音孔清晰地传出战地记者讲述的他们在战火和硝烟中的记忆和故事。 对卢旺达种族屠杀和伊拉克战争的深入报道使克里斯托夫·阿亚德获得第66届阿尔伯特·伦敦新闻奖文字记者奖。 克里斯托夫·阿亚德,担任法国《解放报》编辑部主任、国际版编辑兼记者。2001年起,阿亚德撰写了系列文章《关于伊 拉克:伊拉克持久战、愤怒、反抗》,人物专访《拉马丹》,还有关于卢旺达的报道《大屠杀10年后》。 阿亚德说:“这个世界经常会有谎言,记者要到新闻的前沿,把真相和事实告诉人们。做一名记者,你最重要的责任 就是尽你最大的可能,真实、正直地反映事实,勇敢地接近事实和真相。我很愿意到那些动荡的国家去,但在工作中我会很小 心,不做无谓的冒险。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能够安全地回来,然后才能够保证把我看到的事实和真相传达出来。”5月20日, 阿亚德在法国驻华大使馆接受嘉奖的时候,他的一位名叫埃比的同事刚刚在科特迪瓦的武装冲突中失去生命。与此同时,世界 上还有150位从事新闻的记者正在被监禁。 里蒂·潘是第20届阿尔伯特·伦敦新闻奖音像奖获得者。他的获奖作品是电视纪录片《死亡机器》,该片在200 3年6月2日问世,在欧洲得到热烈的反响。里蒂·潘1964年生于柬埔寨金边。 2004年5月20日,里蒂·潘在金边做他新纪录片的剪辑工作,无法脱身到北京领奖。他发来了致谢辞,由评委 代为宣读。他认为《死亡机器》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通过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我们有机会重新面对当年的战争罪 行。同时,我们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灾难上演,为什么会有同类的悲剧发生?”他说:“拍摄《死亡机器》的 影像,记录种族灭绝的罪行,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愿望,希望我们所做的工作就像中国万里长城的一块砖,它帮助我们建筑一 道能够抵御人类暴行和灾难的长城。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 11月8日,在阿拉法特因病危而使他及中东地区再次成为全球媒体聚焦中心的时候,我对新华社驻加沙记者周轶君 的访问更直观地触到了战地记者勇敢的心。“2003年4月8日,‘半岛’电视台女播音员利马没有化妆就出镜。她眼睛红 肿,看得出是在竭力控制情绪,不让自己在直播时哭出来。”“‘半岛’电视台记者塔里克·阿尤布在导弹的轰炸中不幸遇难 。利马宣告完这个消息,随后电视画面就切换出35岁的‘半岛’记者塔里克·阿尤布生前片段:头带钢盔、身穿防弹背心、 站在漆黑的夜里,他在被轰炸的废墟前大声疾呼,跟妻儿挥手告别。” “最让人难忘的是塔里克·阿尤布背靠一排沙包,呆坐在地上,他的身后响起巨大的爆炸声——阿尤布神情麻木,一 动也不动,只是用手指缓缓拭去泪水。”2003年4月8日这一天,伊战的炮火造成7名新闻工作者伤亡。 2004年11月8日傍晚,在北京石景山一家麦当劳餐厅,约旦河西岸的导弹轰炸、拉姆安拉的武装冲突和耶路撒 冷人体炸弹爆炸的恐怖,通过周轶君的口述留在我的采访机里:“那是另外一个时空,你每天都会听到枪炮的呼啸声,听到导 弹轰炸声,你满眼看到的就是废墟、死亡和恐惧。但是如果一个新闻发生了,你不在那里,你会感到很羞愧。受伤不受伤,有 没有生命危险,你会放在后边考虑。”28岁的周轶君说。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