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滩画报专题 > 正文

谈“地下丝绒”影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1日11:15 外滩画报

  “地下丝绒”的《麦克斯的卡萨斯城演出》首发于1972年,近日发行了它的更新版本,音质经过数码处理,并多出8首歌。演出时间是1970年8月23日,这是在推出他们的最后一张录音室唱片《装载》后不久,据说是解散前乐队的最后一次演出。录音者布莱吉德·帕尔克是乐队的追随者,并在安迪·沃霍的一些电影中担过角色。上世纪60年代末,用一台粗陋的磁带收录机,从这个酒吧到那一个,在纽约、那场反文化青年运动的中心,她几乎为一切音乐场景做出记录。

  在“地下丝绒”不多的现场唱片里,这张绝非最好的。但至少强过在音质上最好的《MCMXCIII现场》,那场1993年乐队重组的象征物,台下观众都举着蜡烛,似为谁出殡一般。时代逝去,随之结束的是话语与风格。最好的是2001年出品、三张一套的《私制系列第一辑》,无名小辈在无名之所的肆意胡言,这才是他们的本分。《麦克斯的卡萨斯城演出》里,小提琴手约翰·凯尔已离去很久,新鼓手多·尤勒因高超而显得油滑的节奏控制,破坏了乐队即兴的本质。洛·里德的演唱显得匆忙而倦怠,显然,作为乐队一员的身份,已妨碍到他表达的任意。

  毋庸置疑,洛·里德是乐队的核心,从第二张专辑《白光/白热》后尤为明显。但同样毋庸置疑的是,他们第一张唱片《地下丝绒与尼科》,是乐队最出色的作品。那时,尚不需要里德的独断为伙伴们找到表达与风格的脊骨,每个人都让表达的欲望、态度、学养与天分溢出来,碰巧他们确实是有天分的人,不可能不做出石破天惊的东西。此类例子还有一些,“大门”的《大门》、平克·弗洛伊德的《黎明大门前的吹笛者》、“性手枪”的《别理那些混混,这里是“性手枪”》等等,还可以加上左小祖咒的《庙会之旅》和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第一张唱片最重要,类似告别处男的一瞬,某个青年,把存储了十几年的精水一口气喷出来。

  《地下丝绒与尼科》首发于1967年,到1968年,它的销量还没有超过100张。“但所有听过这张唱片的人,都似模似样地组了自己的乐队,并出了唱片。”电乐大师布莱恩·伊诺这样说。除了他之外,承认自己领惠于此的还有戴维·鲍伊、佩蒂·史密斯和伊基·波普等大人物。到后来,请去听一下R.E.M.翻唱的《黯淡的蓝眼睛》或“涅”翻唱的《她正走来》,灵魂附体的事件层出不穷,以至于不禁令人发问:感恩的时代何时才能完结?事实是,感恩的时代已经完结,摇滚乐也就伸个懒腰,随之结束。

  波普艺术老祖安迪·沃霍是“地下丝绒”的投资者,那正是他可以呼风唤雨的年头,但除了封面上那支鼎鼎大名的黄香蕉之外,他在文化形态上对乐队的影响并非至关重要。他有兴趣让对准帝国大厦的摄影机纹丝不动地整整工作一天,并有耐力听完低限主义音乐家拉·蒙特长达6个小时、仅用一个音符完成的音乐会,看他那些擦洗干净的可乐易拉罐,就知道这是个用形式颠覆风格、用主义超越文本的人。他曾对里德说:“努力让每一句歌词都有一两个脏字,同时不要让人听懂你写的每一个句子。”

  里德并没有这样做。他惟一承认的老师是戴尔莫·施瓦茨,这位先锋派诗人1996年死于毒品,这件事直接导致了“地下丝绒”招牌歌曲《海洛因》的产生——“我不知道我要去哪里,但我想成为一个皇帝……海洛因,你是我的老婆,你是我的生活”。在他70年代以后个人作品中愈演愈烈的文学化倾向,与施瓦茨向他推荐的那些作家:詹姆斯·乔易斯、萨德,特别是威廉姆·布鲁斯直接相关。尽管是晦涩的,却一定是现实主义的;尽管是现实主义的,却像维姆·文德斯的公路电影一般:“我喜欢城市,所以在远离它的荒原上眺望。”于是,里德最喜欢的施瓦茨诗句是:“诗必须准确地被疏远,这样它就会成为不朽。”

  接下来,必须要强调的是,先锋性并非“地下丝绒”门牌上的第一行字。他们用吉他回授和拉锯般的电小提琴演奏制造的噪音并不能掩盖如《星期天的早晨》或《黯淡的蓝眼睛》等歌曲中可亲近甚至温暖的旋律构造。在称呼他们是独立/另类/实验音乐先驱时,千万不要忘记注明“流行文化范畴内”这个前提。施瓦茨死后,他曾对里德说过的:“如果你不把自己做的东西好好卖出去的话,我死后一定要做鬼来缠住你。”为了避开这个威胁,在今天,里德终于拥有了在一年内为自己出5张精选辑的身份。

  “地下丝绒”时期,里德喜欢谈论吸毒、性虐、失控、精神病这些令人沮丧的话题,他解释这是局外人的话题,当满街都是局外人的时候,这个话题就会很时髦。请注意,他们没有一首歌是关于白日梦或反抗的,所以他们自然被摈弃到那个嬉皮时代的主流之外,并在当后辈们称其为朋克先驱时感到可笑。里德的歌词多是《尤利西斯》式自以为是的述他,并极隐私的意识流陈述,其实在把自我解构到妓女、毒贩、弑父者身上。“地下丝绒”无意让作品担负什么社会功能,所谓大众,是最纯粹的虚无概念,里德说他的每一首歌都建立在纯粹的“一对一”概念之上,“某个男子宿醉后醒来,找不到一支烟,上午十点的阳光照在卧室里,他打开录音机听‘地下丝绒’的歌,一边裸着身子向洗漱间踱去,呕吐一番。”

  不会再有“地下丝绒”,因为对于青年,不会再出现那样的时刻:这个世界如此古怪,而我的内心又如此新鲜——因为在任何城市的周边,再也找不到一处荒原。海不/文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