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现象背后的孟氏逻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5日18:20 《决策》杂志 | ||||||||
本刊记者 杨 敏 5月15日,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带领一百余人的庞大党政代表团赴河南省考察,这是他2001年3月主政江西以 来的第九次重要出访活动。 从2001年5月首次广东之行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4年时间,孟建柱带领考察团每一次
在行走中发现 2001年3月的最后一天,在上海工作了33年的孟建柱调任江西省委书记,此前,他的职务是上海市委副书记。 这是一次意义非同寻常的安排,沉闷的江西随着这位新书记的到来一天天活泛起来。 这位面容清癯的省委书记给江西各级官员的第一印象就是“走得特别快”。江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魏明从一开始 就随同孟建柱下市县调研,“孟书记下去调研三四天能走七八个县,基本不会坐着听会,一直在走在看。”上世纪80年代末 90年代初,孟建柱先后担任过上海市川沙县、嘉定县县委书记,对基层工作非常谙熟,这也是他能够走得很快的一个重要条 件,到2001年7月,江西99个县市区,孟建柱大部分都走了一遍。 “走得快”让孟建柱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对江西情况有了全面了解。那么,孟建柱履新之际的江西是一种什么样的状 况呢?江西省社科联副主席汪玉奇告诉《决策》,“2000年末,江西的各项经济发展指标在华东地区都是锅底,江西的地 区生产总值只有安徽的66%,湖南的54%,福建的51%,浙江的33%,用‘江西盆地’四个字来概括那时的江西一点 不为过。”经济上的落后使得江西人内心既有强烈的发展愿望,同时还有埋怨和沮丧。而江西各级干部思想观念上的保守和僵 化,对市场的陌生和畏惧也给孟建柱留下了深刻印象,善走的孟建柱决定带着江西各级官员也出去跑一跑,“走出去”被人们 称为孟建柱给江西干部“洗脑筋”的第一步,也成为江西实施大开放战略的序曲。 2001年5月到2002年8月不过15个月时间,孟建柱带领江西党政代表团先后走访广东、上海、江苏、湖南 、湖北、浙江、福建7个省市。江西省政府调研处处长陈石俊告诉《决策》,上海之行给江西代表团的触动最大。 2001年7月8日,孟建柱带领的江西党政代表团下榻上海西郊宾馆,这一天是孟建柱离开上海整整一百天,也是 他主政江西百日。孟建柱得到“百日礼物”有三件:一是时任上海市长的徐匡迪与江西省长黄智权签署的《上海市江西省加强 全面合作协议》;二是在短短几天签下了10亿美元的引资合同;三是上海各级政府毫无保留地给江西官员介绍发展经验。 陈石俊说,上海之行让江西官员大开眼界,“去上海之前,我们这里的市县领导不知道财政收入还可以来自经营土地 ,上海市普陀区在城市改造过程中,40%的财政来自于土地,这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想象的。”现在经常被江西官员挂在嘴边 的“用好三代人的钱”,就是上海人的发展秘诀。陈石俊告诉《决策》,用好上代人的钱就是经营土地;用好下代人的钱就是 “BOT”(建设、运营、移交)运作;用好当代人的钱就是搞资本运营。 孟建柱鼓励江西官员用好“拿来主义”。上海取经归来,江西的各级官员把眼光紧紧盯牢身边的土地,从城市的美化 、亮化、绿化入手,一直疏于打理的城市亮了、绿了、干净了,土地增值了,财政收入紧跟着好起来。2001年以前,南昌 青山湖附近一片杂乱,对这一片土地的经营,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江西人开始尝试经营土地的良好开端。从青山湖清淤入手,到 载草种花,短短三年工夫,这里的楼盘从800元一平米无人问津,今天涨到3000多元依然炙手可热。“地里生金”,江 西人脑子活络起来,变得更加开明开化了。 “你无法教会别人他原本不知道的东西”,这是伽利略的一句名言,但是通过“走出去”这样一种鲜活的形式,孟建 柱成功地让江西干部发现了一些发展的智慧与途径。 前后三个月的行走,该是梳理发展思路的时候了。2001年8月,江西省委在井冈山召开十届十三次全会,也就在 那次会议上,江西确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大开放为主战略,以及“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发展定位。 井冈山会议上,孟建柱将井冈山精神概括为“解放思想、敢闯新路”,他深情地对参加会议的近700名干部说,只 要有开放的眼光、坚定的信念,江西一定能够走出一条新路。 “在行走中发现”,这句话可以准确地概括2001、2002年的江西政坛。 开放如何倒逼改革 南昌市新建县有一条著名的“小平小道”,从1969年至1972年,邓小平谪居于此地的一家拖拉机厂工作,这 位中国改革开放设计师就是在这条百米左右的小道上勾画出中国发展蓝图的。 而“白猫黑猫论”作为对解放思想最经典的概括,已经成为江西人实施大开放主战略的原始动力。南昌八一大桥桥头 一对白猫和黑猫的雕塑,与“小平小道”一起见证着江西的大开放之路。 孟建柱在一次讲话中勉励江西干部,东部沿海地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率先发展起来,“现在轮到我们了” ,他认为对现阶段的江西来说,“开放比改革还重要”。江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陈新华处长这样解释开放与改革的关系,他 认为对江西这样一个相对落后的中部省份来说,改革的动力是很难内生的,只有通过开放,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进来以后,会 将新的管理方式、管理理念带进来,政府行为方式、服务方式必然随之发生变革。 这就是对“孟氏逻辑”的准确解读。 招商引资成为江西大开放战略的引擎。陈石俊介绍,近几年江西在招商引资上几个大手笔,让江西人扬眉吐气。20 02年4月,孟建柱带领党政代表团赴浙江考察,在此期间举办的温州洽谈会上,江西引进的浙江资金合同额高达90多亿元 ,占了整个洽谈会引进资金的44.8%;浙赣两省还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协议。 而2003年两会前一天,孟建柱又完成了一次高难度的策划活动,江西省委、省政府作为主办方在北京成功召开“ 全国港澳政协委员和知名企业家委员座谈会”,“这是福建省酝酿了多年而没有如愿的一个策划,一共有100多位代表参加 ,这样难的事,江西人却做到了。”尽管已经过去两年时间,但每当江西官员谈及此次座谈会,都有掩饰不住的兴奋。这一次 座谈会的后续效应是,香港的资金朝着江西滚滚而来。1978年到2003年底,香港在赣投资4078家,投资总额为3 1.36亿美元,而2004年香港在赣投资就高达11.06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53.9%。 几次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使得江西各级官员的招商热情空前高涨,记者在江西采访,听到很多“招商佳话”。江西 的一位官员给记者介绍了一个“市委书记千里寻找伤心客”的故事。1998年,浙江诸暨市的50多户客商一起在贵溪商城 经营小商品批发,由于当地有关部门“吃拿卡要”,浙江客商愤而离赣。2002年,新任市委书记陈爱民到任后,两赴浙江 寻找“伤心客”。后来,在媒体的帮助下,浙商不仅重返贵溪,其中一位还成为当地政府的招商顾问。 2003年7月,江西省委十一届四次会议提出了“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与沿海发达地区 对接互动。 “开放的过程就是拆门槛、拆关卡的过程。”陈石俊说。开放的程度越深,越容易暴露体制上的一些弊病,2001 年4月到2002年底,江西曾先后三次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事项,致使省级行政审批项目从1127项减少到315项,减 幅达72%。2004年,为配合《行政许可法》实施和提高行政效能,又全面清理了行政许可项目和实施主体,废止省政府 规章29件,修订21件;地方性法规和省政府规章设定的165项行政许可中取消了109项,保留了50项。政府的办事 效率和公信力得到提高。 随着大开放进程的加快,江西省交通不畅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一位官员介绍说,以前交通部门会把权力紧紧捏在手中 ,没有资金干脆路就不修,2003年,江西启动公路体制改革,降低外来资金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门槛,甚至把项目拿到香港 进行融资。同时调动地方上的建设热情,赣粤公路赣定段就是由赣州自主融资进行建设。目前,江西高速公路“天字形”骨架 已经形成,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422公里,在全国的位次上升到第九位。 开放与改革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2004年,江西省利用外资超过20亿美元,比2003 年增长了20%,增幅居中部六省第一,实际利用外资在全国名列第八。 以开放倒逼改革给江西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江西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使得连续几年实现经济两 位数增长;不仅体现在工业在三产中的比重大幅度提升;不仅体现在交通状况的通达酣畅;不仅体现在财政收入四年翻一番; 不仅体现在城市化率每年以2个百分比速度增长;不仅体现在工业园区功能的完善,还体现在干部群众谋发展盼发展的那股子 热情。在陈石俊看来,江西这几年的变化都是大开放带来的结果。 从新民谣看孟建柱 大开放带来了江西嬗变。 那么江西人又是怎样评价一手描绘开放新局面的孟建柱的呢? 记者在江西采访,听到很多江西新民谣,“建柱来了,江西火了”,“江西要想富,留住孟建柱”。“大江论坛”上 甚至有个热议了好几年的话题,那就是“如果孟建柱走了,江西怎么办?” “江西怎么办”的民间焦虑一直持续到今天,仅仅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孟建柱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民间对孟建 柱的评价绝不是在诉说英雄创造历史的故事,孟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民心。”汪玉奇说。 孟建柱整饬官场的故事,就充分体现出他的行事风格与人格魅力。 江西官场曾经是掣肘文化大行其道的地方,江西的一位官员告诉《决策》,以前在江西当干部只要跟对人就行,做事 的不如不干事的,不干事的不如捣乱的。拿“进京跑部”为例,江西人喜欢互相拆台,在争取项目上,我不行别人也别想行, 一时间,打小报告甚至于诬告陷害成了官场常态。 看起来非常温和的孟建柱在用人上决不含糊,他的基本原则是支持改革者、鼓励探索者、褒奖成功者、帮助失误者、 查处诬告者、惩办腐败者。2001年到2002年,江西的市一级主要领导成功实现大换血,一批想干事、会干事的年轻干 部走上领导岗位。在用年青干部的同时,孟建柱在一位老同志的职务安排上向江西政界发出了明确信号,那就是决不让能成事 的人吃亏、决不让踏实做事的人白干。 杨鸿基是南昌高新开发区主任,由于上面不给优惠条件,他工作开展得非常辛苦,尽管已经临近退休,但他还是任劳 任怨,在他的带领下,开发区2001年一年的招商总额超过了前9年的总和。杨鸿基本已准备退休,孟建柱却极力挽留,并 提拔他担任南昌市常务副市长。对杨鸿基的重用,江西官员看在眼里,明白了什么才是“有为才有位”。 江西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孟建柱当初来江西只从上海带了一个秘书过来,他的用人原则和行事作风给江西政坛带来 一股清新风气。记者在南昌期间,江西正在公开招考12名厅级干部,其中有5个正厅级岗位,还有省经贸委主任、省劳动保 障厅厅长这样的重要部门正职。江西省委组织部的一位同志说,这在以前是从没有过的。 温和的孟建柱在处理两件事情上让人看到他严厉的一面。一次是2002年初,江西先后两次出现烟花爆竹重大安全 事故,孟建柱亲临现场处理,他在随后召开的江西省经济工作会议上说,江西决不能将经济发展建立在高危产业的发展上,并 要求用两年时间退出这一行业。从此,孟建柱给出了江西发展的三条底线,那就是“三个坚决不搞”,即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安 全的,严重破坏自然环境的,有悖于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行业坚决不搞。 第二件事发生在2003年,《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对赣州市定南县的批评报道,定南县扣发了这期报纸,孟建 柱知道后,严厉批评了定南的做法,他说,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应该“闻过则喜”,绝不允许采取这种愚蠢的做法。 这就是孟建柱,温和但又善于决断。 2004年3月的一天,在清华大学“泰豪(TELLHOW)论坛”上,一位江西籍学子向出席论坛的孟建柱提了 一个问题,“您希望江西人民在您离任时怎样评价您? 孟建柱的回答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