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卢作孚和他的民生船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3日11:32 新世纪周刊

  撰文/旺达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卫国战争,时光流逝60年之后再度回首,关乎民族危亡的每一次转折依然充满 强烈的悲壮色彩,卢作孚和他的民生船队所独立完成的“宜昌大撤退”就是其中之一。

  眼下,全中国都在庆祝抗战胜利60周年。而此时我们不能忘记一个人,一个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几乎赔掉半支 船队的爱国资本家,他就是被毛泽东主席誉为“中国四个不能忘记的实业家之一”的卢作孚。

  卢作孚其人

  1925年以前,卢作孚是一个学者和教育家,他试图通过社会改革实验来寻求救国途径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而1925年,对于卢作孚本人和今后的中国抗战来说,那都是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那一年,卢作孚先生怀着兴办实业的理想由成都回到故乡合川,在他幼年读书的“瑞山学堂”对面的破庙里成立一个 备办航业公司筹备处,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开始了对长江上游航运的全面考察,并于1926年6月10创立了“民生 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九·一八”事变之后,民族危机变得更加深重,卢作孚意识到长江航运能否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已经成为关系到 国家安危的大事。因此他除了积极开辟新的航线外,还于1932年开始了“民生”对其他航运公司的大规模“并购”。

  截至1935年,长江上游各个轮船公司全部并入民生,此时的民生公司已拥有轮船42只,吨位16884吨,经 营着川江航运业务61%的市场。而在事后看来,这次联合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保全了中国航运在与国外公司竞争中的实力, 更为抗战期间的战时运输打下了基础。

  抗战大搬迁

  随着“八·一三”的爆发,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时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的卢作孚被紧急召往南京担任政略部副 部长。白天他在研究和部署外交事项,到了晚间他还要指挥长江上游的民生公司船只抢运川军出川抗日,并向内地抢运大量物 资。

  不久,战局恶化,为了阻止日军沿长江西进,江阴航道被

国民党封锁。民生公司集中了长江中下游全部船只以镇江为 起点开始抢运上海、江苏等地的工厂、学校和机关。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国民党当局决定撤离南京西迁武汉,“民生”公司集中所有船只从南京接运政 府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南京各学校的师生、仪器和图书,其中包括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和江苏医学院。

  截至当年11月20日,包括芜湖金陵兵工厂的设备和人员在内的“大搬迁”接近尾声,全部机器均未落入敌手,“ 大本营”顺利撤往武汉。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通告全国,宣布“即日迁都重庆”。

  宜昌大撤退

  1938年秋天,武汉失守,仓惶的人们像潮水一般涌向原本只有十万人口的小城宜昌,随之而来的还有源源不断的 战时物资。当时在长江边堆放了超过十万吨的物资,这些散乱不堪的货物几乎集中了那时中国所有的重工业和轻工业命脉,而 一旦失去了这些物资,中国的经济将陷入瘫痪状态。

  卢作孚立即召集各个轮船公司的负责人紧急进行磋商。以民生公司当时的运力,将所有物资和人员运往重庆至少需要 一年的时间,而更令人心焦的是长江上游即将迎来枯水期,当时的水位只能维持40天——也就是说,宜昌的所有人员物资必 须在40天的时间内全部运走,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经过了一宿的研究,卢作孚制定出了周密的运输计划。按照计划:所有物资必须按吨位分出轻重缓急,重要物资立刻 启运,不重要的或者40天后再安排运力,或者交由木船运输。为了缩短航程,他还规定:除了最重要和最笨重的物资可以直 接运往重庆以外,其他物资按照缓急程度分别只运至万县、

奉节、巫山便要卸载留待以后转运。

  炸不沉的船队

  10月24日第一艘满载货物的轮船离开码头,开向后方。不久,日军开始对宜昌实施轰炸,尽管几乎每一天都有轮 船被炸、员工牺牲的消息传来,满载人员和物资的民生船仍坚定地穿梭在飘摇的江面上……

  40多天过去了,滞留在宜昌的物资已经运走2/3,所有难民全部运完。当滔滔长江水低落到不能行船的水位时, 另外1/3物资的运送任务也完成了,宜昌大撤退胜利落下帏幕。

  此次撤退运送部队、难民的人数超过150万,物资100余万吨。民生船队也因此造成16艘轮船和近200名员 工牺牲的损失。纵观中外战争史,这是唯一一次依靠没有武装的民间力量完成的大撤退,卢作孚和他的民生船队用无畏的牺牲 精神书写了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最非凡的一页。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