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察与思考专题 > 正文

耐人寻味的杭州万松书院“相亲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15:57 观察与思考

  -观察记者 黄俊英 文/摄

  中国式相亲

  8月20日,星期六。家住杭州昌化新村的杨大伯开始了他近段时间以来每周的常规活动—去万松书院的“家长相亲 会”,替儿子相亲。在儿子上班之后,杨大伯小心地把一块小
纸牌和儿子的照片放进包里。上午9点,杨大伯坐着K102路 公交车到了万松书院,这时的万松书院早已聚集了很多人,他们三五成群地在交谈着。杨大伯一边熟稔地与大家打着招呼,一 边把纸牌拿在手上并迅速地找寻自己的位置。顺着他的目光,在东边一块牌子上写着“适龄区:男,21-30岁;女,20 -28岁”,西边一块牌子上写着“大龄区:男,31-36岁;女,29-35岁”。

  杨大伯走到适龄区,把早已准备好的纸牌举起来,纸牌上写着:“男孩,30岁,本科毕业,现为一公司老总”,他 刚站定,就有几个家长过来打招呼、询问情况。他也从包里拿出准备好的小笔记本认真地记下对方的详细情况、地址、联系方 式等等,对那些条件听起来还比较满意的,就进一步和对方家长交换孩子的照片。记者看到他的笔记本上已经密密麻麻地记下 了差不多上百来个预备档案。杨大伯说,每次相亲会回家以后,他都会认真地整理这些资料,先进行第一轮筛选,打算经过反 复比较考虑后再跟儿子提及这件事。

  杨大伯此次相亲是瞒着儿子来的,他颇有些无奈地说:“儿子今年都30岁了,还没有成家的打算,自从他自己办了 一个外贸公司以来,每天都忙得天昏地暗,根本就没有时间找对象。他自己不着急,可把我们老俩口给急死了!”不过,对于 记者提出的“您看中的女孩不一定是你儿子喜欢的”这个问题,杨大爷却很自信:“我把儿子养了30年,他什么样,他想找 什么样的,我当然知道。再说,父子连心,我看好的我儿子准喜欢。”

  “我每次都是7点准时到这里,差不多都是我最早,我不想错过任何一个机会!”女儿已经30岁的王女士说,女儿 在外企工作,一直没有时间考虑个人问题,“这一晃就是30岁了,她不着急,可我和他爸着急啊!来这里已经有几次了,感 觉男孩子很少,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不好意思啊,我得赶紧去找了,怕错过好机会!”王女士歉意地离开了。

  在众多白发苍苍的家长中,一个有着赵薇式大眼睛的1982年生的女孩特别引人注意。她不顾别人好奇的目光在众 多的家长中穿梭,不时地引来家长的好奇与围观。只见她的牌子上写着:“赵薇式大眼美女+才女,1982年生,杭籍准浙 大硕士,教育背景良好,能歌善舞,觅志同道合的浙大在读(或将读)硕士、博士共度青春好时光!”

  这么好的条件,应该不是“恨嫁”的心态在作怪吧?对于记者的好奇,她解释说:“自己攻读硕士后功课会很紧张, 虽然学校也是容易产生爱情的地方,但趁着自己优势明显的时候多一条路就多一点选择。况且现在学校里形容‘本科生是黄蓉 ,硕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灭绝师太’,我可不想成为灭绝师太后再来考虑自己的终生大事。”

  像这位女孩这样年纪轻轻就自己跑来相亲的情况毕竟少数,来万松书院参加相亲会的大多数是大龄青年的家长,而在 这些人头攒动的中老年人当中,只偶而的会掠过一两张年轻的脸。

  万松书院给每个来相亲的男孩家长发一张绿牌,女孩家长发一张红牌,举目望去,明显红牌多于绿牌。对于这种情况 ,万松书院的经理李可英说:“我们这个相亲会是针对白领阶层的相亲会,就目前来说,女孩家长占了三分之二,男孩家长占 了三分之一。我们也注意到了这种情况,现在万松书院的这个相亲会口碑不错,以后我们会举办一些针对年轻人的相亲会,提 供一些活动让年轻人自己来交流,把活动慢慢还给年轻人,变成年轻人的大型联谊会,让大家在一起喝茶、聊天。”

  新包办婚姻时代?

  万松书院的“家长相亲会”从今年6月18日以来已举办了近十次,从最初的3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人 ,规模不断扩大,人数不断暴增。然而,这种流行的“家长相亲会”的婚恋方式却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质疑,他们觉得这和“ 包办婚姻没什么区别”,是社会倒退的表现。这样的说法让家长们非常伤心。“家长相亲会原本是个很严肃的事情,这并不是 传统意义上的包办婚姻,在这里,家长们最多只是充当了一个搜集信息的角色,谈婚论嫁的‘终审权’还是在大男大女手中。 家长们的心情都是相通的,谁不想为自己的儿女创造更好的条件呢,谁会拿孩子的婚姻当儿戏呢?”万松书院的经理李可英气 愤地说。

  杨大伯心里一直惦记着自己家里,他担心老伴把自己替儿子相亲的事儿泄露出去,“我儿子心很高,要是跟他说我来 这里,他肯定要说我的。”而站在一旁的朱女士也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因为怕“写出来以后被女儿看到”。朱女士的女儿 老是批评她:“又不是找不到对象,不要出去丢人现眼。”记者的照相机引起了一些家长的注意,他们纷纷向工作人员打探记 者的身份,坚持要看看记者拍摄的是什么,因为他们担心里面有自己的画面,万一被亲戚邻居看到自己来这里,会很没面子, 好像自己的子女真的找不到朋友似的。

  “其实,这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表现。”

浙江大学的杨维灵教授说,父母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围绕着孩子 转,对子女的婚姻大事当然很关心。但两代人的择偶标准都不一样,对父母来说,年龄、身高、家庭出身、工作单位、经济收 入都是硬指标,但年轻人一代更注重自己的感觉。父母亲认为感情是可以培养的,年轻人却认为有感觉的话,看一眼就能感应 到了。对儿女来说,婚姻并不是他们的全部,他们还有事业,有更宽广的生活空间。“这就造成了两代人在择偶上的冲突。”

  “‘家长相亲会’并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不能说它是一种包办婚姻,这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 方式、一种手段,它为男女双方提供了一种‘找’对象的机会。”杨维灵说,“万松书院家长相亲会热的背后,让人看到了一 些社会现象:社会上大龄青年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而这些人与家长在婚姻年龄观念上存在差距,父母‘急了’,可子女却认为 ‘还早’。”

  其实面对这种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一切顺其自然。人们不必去探究其中的“深层次”问题,只要大家都愿意,就 当这事儿是老年人晚年娱乐的游戏好了。子女大可不必烦恼长辈“热情过度”,父母也别埋怨孩子总是“不听话”,旁观者更 没必要去品说评判。在当今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两代人都有自己“愿意”的生活模式。

  都市里孤独的人群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唐代诗人卢照邻的诗句道出了古往今来多少中国人追求美满姻缘的夙愿。而 万松书院越来越庞大的相亲群体,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社会对这一块的需求非常大。按理说,在资讯如此发达、社会如此开放 的今天,都市里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三高”群体,应该是爱情逐猎中强有力的竞争者,但现实为什么却恰恰相反 呢?当事业有成的他们蓦然回首想步入婚姻殿堂时,却发现自己已身处爱情世界的边缘地带。

  “中国社会已经从流动性不大的熟人社会过渡到了由陌生人构成的社会。现在的社会流动性很大,很多人都脱离了成 长的环境,到异地学习工作,亲友和自身的既有人际网络都失效了。交际圈的流动性也比较大,表面看交友机会很多。但实际 上相互了解并不深,可托付终身的人选也越来越有限。”杨维灵说。

  中国人一般不会贸然和陌生人搭话,因为现实中如此行事会招惹麻烦和尴尬。所以城市中的很多人,每天心甘情愿地 被电视掏空,被网络聊天掏空,被

网络游戏掏空……而真正在身边的人,似乎都成了真空。“关灯,在漆黑中躺下睡觉;醒来 ,开灯,让屋子变亮;吃点东西,与朋友聊上一会儿,听听音乐,参加讲座;关灯,在漆黑中躺下睡觉。”这就是他们生活的 全部。

  由此,当人们整天出没于鸽子笼似的住宅,生存空间变得摩肩接踵时,人们却发现人口的密集反而使人与人越来越隔 膜,越来越疏远,越来越没有机会发现彼此之间共同的乐趣,人也就变得越来越孤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里, 每个人都变成了清清楚楚的“个体”,绝缘于周围的环境。

  不过,当网络降临人间,陌生人不再那么难以接近。打开QQ、MSN,查找一下在线网友。逮住谁都可以发一句: “您好啊”。网络拓展了人们的交际范围,让很多毫不相干的人进入你的视野,很多人每天凝望电脑屏幕的时间要比仰望天空 的时间多得多。然而通过这种交友网站,人们可以找到笔友、一次旅游的伙伴、一夜情的对象等等。但要想找到一个能够深一 步发展为好朋友、情侣甚至夫妻的对象,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随着年轻人工作压力的增大,他们大都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依赖便捷的方式进行交流,但是,文字和图片不能替 代所有的表达,不能替代一个人的气质、容貌和身体语言,几个呆板浮动的文字,更不能替代语言的率真和热情!“这样就造 成年轻人一方面信息极度膨胀,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相对萎缩。”这也就使得“互联网的大行其道反而使人们日益 孤独”这种说法有了合理的解释,因为人们在网上的各种活动是以与家人、友人交流为代价的。电子邮件是使人们保持联络的 一种方式,但它却无法代替与某人分享一杯咖啡或给人一个拥抱的真实感觉。

  因此,在这种困境下,回归于传统的“家长相亲会”似乎是一种无奈之举。年轻男女的父母自己利用业余时光重拾起 这个古老的职业,充当月老、媒人,帮助孩子早日找到称心如意的另一半,这种急迫心情和行为也就值得褒赞。

  链 接:

  万松书院是传说中梁山伯和祝英台在杭州同窗三年的爱情故事发生地,同时,书院又是明代浙江的最高学府,很多达 官贵人都在这里读过书,文化氛围很浓厚。据万松书院的经理李可英介绍,最初举办“家长相亲会”这个活动,只是希望借此 提高书院的名气。

  万松书院自从2002年10月1日对游客开放以后,除了刚开始那阵子比较热闹外,其后一直比较冷清。杭州人一 般来过一次就不会再来了,而外地人很多都不知道这个地方,因为杭州的景点太多了,和西湖等重量级的景点相比,书院的名 气自然远远不够。很多年轻人对书院的历史也不是很了解。

  如何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古老的人文景点?于是主办方想到了相亲会的形式。这跟杭州打造‘文化名城,爱情之都’相 符合,且在北京、上海、通州等地早就有了这种形式的相亲会。杭州流传着很多美好的爱情故事,想让这些古代的爱情与现代 人的生活挂钩,让“爱情之都”的名分更实在,举办相亲会,是一次不错的试验。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