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2日11:33 南方周末 | |||||||||
“我对高考移民不做价值判断” □本报记者 朱红军 记者:香港城市大学今年为何选择参与内地联招生?
张信刚:今年教育部向香港8所院校开放了高考联招,自己定分数线,自己向教育部报送指标。结果我们和香港中文 大学响应了。香港大学等还是选择自主招生,而我们参加内地联招,一切都需要与各地招办联系,任何学生必须得到对方的认 可才可以放行。 今年教育部开放了17个省份的招生范围,我们加入的初衷是担心自主招生会只吸引到城市建筑类的考生,想避免城 市大学这个品牌的片面效应。所以这是我们进行了优劣的权衡,是自主选择的结果。 记者:为什么要从内地招生? 张信刚:对内地招生,实现人才的双向交流,对内地是个贡献,也有利于香港吸纳人才和经济发展。我一直的观点都 是,教育资源的分享不应该是区域性的,香港的高校也不应该只面向香港。就目前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管理制度,香港高 校都可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媲美,服务对象也不应该仅局限在香港的区域之内。 记者:各省的招生指标怎么分配的? 张信刚:既然进入内地的联招体系,就必须按照内地招生的游戏规则来办事,而这些是我们所不熟悉的。对于焦点的 指标分配问题,今年因为是第一次,采取的方式比较枯燥,主要依照城市和省份的发展规模定,像北京上海就相对多一些。以 后会逐渐完善。 招收的结果证明,效果出人意料地好,教务长打电话给我,说好消息是人多,素质高,能不能追加,坏消息是相应的 奖学金的支出就要庞大。在香港,我们每年不会设什么硬性指标之类,只要适合我们,我们就愿意招。李洋就是要求来城市大 学读书的。 记者:招生时,有无考虑到李洋在内地所谓的“高考移民”的身份? 张信刚:我所面对的是全部城大的学生,从未想过要具体针对哪一个人。不管他是哪里人,我们看的是成绩,高于其 他学生,我就觉得可以收,况且又是通过联招这样正规的途径。 记者:也就是说,城大这次的招生,主要以考分为标准? 张信刚:招生首要体现公正,现在内地联招,如果不以分数线为标准,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预料之外的问题,比如人 情关系。我们也考虑过增设面试的环节,但偌大的招生范围,实现起来,人力和物力都异常庞大。而且我们也担心活动性太大 ,不好控制,会把分数奠定的制度基础给腐蚀掉。 分数线一定不是选拔人才的最好方式,考试可能是不完善却是必要的制度。内地的考试方式这几年也在变化,城市大 学短期内可能没有法子找到更为完美的遴选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分数线就可以完成对一个学生优劣的终极判断。 记者:作为校长,你对李洋有什么期待? 张信刚:我到现在没与他讲过一句话,不知道他长的什么样,我希望他和城大的其他学生一样,充分利用身边的条件 ,好好学习。我不会对任何学生提任何不同的期望。 记者:你对高考移民现象怎么看? 张信刚:这是一个社会上客观存在的现象,香港也有。最初孩子入学也是以区域划分的,也有家长为了孩子读好的学 校而迁徙户口、学籍。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匀的情况下,孟母也三迁呢,只要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存在,可能就无法避免。这 个现象,我不去做价值判断,我只说不拘一格降人才。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