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复旦大学百年校庆专题 > 正文

咖啡幽香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4日15:05 新闻晨报

  咖啡总和文化有那么一点关系,在优雅的光线下,某些飘忽不定的思绪就会如精灵般地游荡在你周围,喝一口蓝山,任微苦的液体在唇舌间消解,伴随着咖啡的香味而来的,往往还有音乐、文字、戏剧、热烈的情感……

  在复旦,咖啡,不仅仅是咖啡。

  探访大家沙龙

  复旦周围有着形形色色的咖啡馆,但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我去寻访那家传奇的咖啡小屋,因为很多复旦前辈告诉我,如果你要寻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复旦人的灵魂,你一定要去大家沙龙坐坐。

  三位81级的哲学系同学,把二号楼一个废弃的工棚改造成文化交流的空间,摆上几张桌子,几把椅子,自调的咖啡,偶尔会有倒带声的音乐。整个20世纪80年代,是复旦各种“传说”昌盛的时代:文科生私人手册中的手抄诗集;3108教室观者如堵的朗诵会;写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字样的讲座海报;就着馒头和白开水写就的读书笔记;瑟缩在大家沙龙里的微醉的诗人。大家在沙龙里谈论哲学,各种“现代派画展”、“哲学专题”之类活动充满着这个简陋的空间,浮于这种简陋之上的,是痴迷,是蜷缩在角落的迷醉,是晃动在烛影后的深邃。

  诗人甘伟是大家沙龙的常客,他的《黄梅雨季》让复旦少女们如痴如醉,别人眼中的他———“白天瑟缩在被子里睡觉、晚上瑟缩在大家沙龙里喝酒,他是一个瑟缩的人,瑟缩在那件长年不洗的军大衣里”。还有某诗人,油印出版诗集,送到复旦书亭卖,全卖完了,拿到收入立即请朋友跑到“大家沙龙”喝一次酒,谈一次诗。那个时代似乎人人都在谈哲学,张首晟说,当时他们谈物理也会谈到物理中一些根本的哲学问题。原汁原味或是半调子的西方哲学更是沙龙人经常讨论的主题,也许在咖啡和轻音乐中,有那么点高雅的自我感觉,危楼的底层,昏暗的灯光,似乎有点鬼影幢幢,正是在这种逼近人类底线的精神状态,诗人和哲人才有了他们最刻骨铭心的体验和感悟。那个时候,一有什么新的思想、画展信息都先在这里出现,每个人都呵护着这一片精神领地。这里充满着大师名家睿智风趣的演讲,鸿儒白丁你来我往的时事评论,在这个二十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几乎可以听到思想碰撞的声音。

  学校改建后,大家沙龙跟着高升,搬到叶耀珍楼一层,像模像样地小资起来,卖些插着小伞缀朵小花的冰激凌,学生们翘着兰花指喝咖啡,过去的沙龙雁过无痕。大家沙龙的招牌逐渐湮没在形形色色的其它招牌之中,如果不仔细找,也许走过的人根本无视这个缩在超市后面的小咖啡屋,新进来的复旦学子也一脸茫然地不知大家沙龙为何物。虽然新上任的经理们不断推出促销酬宾活动,但可去的场所越来越多,如今的大家沙龙只是校园内的一个不算精美的咖啡屋,知道的人累了在此歇歇脚,不知道的人匆匆而过,奔赴各自的精神家园。

  我在复旦烧咖啡

  -叙述人:夏暘

  -整理人:裘皓萍、陈悦天、李璇

  我是毕业前半年多一些的时间,大概1984年和1985年时参与了大家沙龙的经营。

  当时很简陋,烧咖啡是用大的锅子。还不懂怎样把咖啡做得好吃,咖啡烧得过了会酸,烧得不够又没有味道,时间太久会苦。于是在第一个礼拜,我们店里的经理和负责烧咖啡的同学,骑着自行车去找上海最好的咖啡馆。

  当时上海还没有几家咖啡馆,最好的在铜仁路叫上海咖啡馆,是全上海唯一一家用玻璃球烧咖啡的咖啡店。于是我们就一家一家走,走了大概五家店,由于钱少就七个人只点一杯咖啡尝一下,觉得不好吃大家评论一下,走人;好的话就到后台问师傅怎么烧的。怎么烧,配方如何,咖啡豆多少量可以烧几杯,问得一清二楚。但各个地方讲给我们听的还不一样,有人说要先大火烧开再小火温炖,有的说要先小火温炖一段时间后再开大火,还有的说是先烧一段时间把咖啡豆拿出来,然后加水烧再到某个时间后再把咖啡豆放进去,各种各样奇特的烧法。我们在旁边跟着演算成本,看两毛五分钱一杯咖啡行不行。后来熟练到竟然可以推算出来下一家咖啡店这么烧的话,成本是控制在什么位置。从那以后大家沙龙的咖啡味道就很好了,大言不惭地讲,在上海滩上应该也算是数一数二了吧。

  我们的两个经理,一个负责经营,一个负责文化。大家沙龙不能缺少文化,于是不断地引入一些画展、讲座。第一天的时候同学们过来捧场,下班的时候每人分一份点心,当时觉得很奢侈了。然后通宵结账,差那么几分钱没结清楚。当时的人很诚实,学究性很强,都想搞明白这个钱到底去了哪里。做到最后发觉问题所在,然后发工资。大家把这个沙龙当作自己家里的事情一样,很齐心。周末回去看见店里有好的又便宜的杯子就回来告诉沙龙,然后去看看买回来。当班经理每天要写日记,结束后开个短会,第二天的经理可以看到前一天发生了什么,现在想来是很科学的管理方式。

  在大家沙龙的日子,虽然也有经济收入的因素,但大家更看重的是那份经历和情谊。(夏暘,复旦大学计算机81级,现为联想集团笔记本事业部总经理。)

  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地

  -演出时间:2004年10月16日19:00

  -演出地点:海德格尔—咖啡酒吧沙龙小剧场

  -内容:《芭芭拉的小玩意》、《蝗虫历险记》

  又是一个精彩的周末。

  几乎每个复旦人都知道这家名叫海德格尔的咖啡屋。这里地方不大,几张小圆桌,厚实的地毯,现磨咖啡的醇香飘扬着,老歌弥漫在这慵懒而随意的空间,午后的阳光斜泻而入。海德格尔曾经说过,我不是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他不曾想到,许多年以后,有那么一群人,把这以他名字命名的咖啡馆看作了自己戏剧理想的实践地。

  2003年9月27日晚,802戏剧工作室的《小王子》在海德格尔首演,观众爆满,没有椅子了,大家挤一挤,实在不行,站着也要看。这里弥漫着一股节日气氛,空间骤然变得好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此之近,仰着头,听着,看着,舞台上的脚步踩过木板发出的吱吱声,伴随着时不时的抖动,也是如此真实。“直线”、“平行线”、“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简单至极,充满着强烈而伤感的宿命色彩,在红、白、桔、蓝四色服饰里,在大块面迷彩人物造型里,在演员们纯朴而干净的言语和形体里,无处不在。主创人员感言:“四面八方赶过来的观众,四面八方聚起来的《小王子》。”

  如果你周末有空,去海德格尔看看吧,那里的人头攒动,绝对可以感动你。看看那些墙上的剧照吧,很难想象,只能容纳20人左右的地方,竟然可以立即摆设出一个小剧场,许多像《小王子》这样的实验性话剧曾在此上演。早期是复旦著名的燕园剧社,然后就是夜行舞台工作室,到后来更多的戏剧团体加入到这一行列来。

  店主是复旦学生,先后换过几任,在毕业或出国之际,亲手把它交给后来者,多少有点自家人传自家人的味道。店主小徐笑着说:“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开沙龙、演话剧上面,某种程度上而言,经营咖啡反倒成了‘副业’。”

  复旦人的年少轻狂,复旦人的才情激昂,复旦人的智慧和优雅,都弥漫在这间特别的咖啡屋里。走出去,关上门,竟有恍如隔世之感,背后的宁静和热闹随着门吱呀一声,便锁住了,定格了,回头看去,依然是普普通通的一间咖啡屋,依然湮没在熙熙攘攘的街路上。

  相关专题:复旦大学百年校庆 


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