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复旦大学百年校庆专题 > 正文

戎装学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4日14:57 新闻晨报

  在复旦的历史上,不论是战争时期的救国图存,还是和平年代的磨练意志,复旦人心中总有着一种抹不去的颜色:橄榄绿。从民国时期的童子军、抗战时期的学生军,到新时期复旦热血参军的青年学子、毕业后就将融入部队的武警班,甚至每一位经过军训这一大学必修课的同学们,那身绿色军装始终延续着复旦人“团结、服务、牺牲”的精神和不断锤炼自我品质的传统。

  从童子军到学生军

  复旦创立者马相伯,特别重视学生体质训练,在学校章程中规定,学生必须上兵操课。他还特聘美国军官和英籍教练做操练指导。当时的复旦校董、中国海军元老萨镇冰也曾着上将军服,到学校亲自指挥过学生的军操。

  1915年(民国四年)6月,

复旦童子军创立。1930年夏,童子军课程被列入必修科目。

  复旦童子军平时注重对队员的教学训练,修养身心,且注重实践,投身社会,报效国家,取得了优秀成绩。

  1926年冬,复旦学生发起军事训练运动,在校内进行操练,用实际行动响应国民革命军北伐。第二年学校正式决定,成立复旦大学学生军,用以推行军事训练,目的是强健学生体魄,为保家卫国作准备。学生军身着专门军服,与正规军相近,只是军帽是学士帽式的方角顶,以区别正规军的圆顶。学生军操练时着武装带、绑腿。戎装列队,很是威武。

  1928年秋,复旦200余名学生军赴杭州野营操练。驻杭近十天,当地人士以“军容整齐、纪律严明”嘉许之。操练结束,到岳庙誓师,高歌岳武穆《满江红》。情景慷慨壮烈,气吞河山。

  1929年初夏,孙中山灵柩自北平南运,移葬南京中山陵,复旦学生军受命参加奉安大典,得到中外人士及各新闻媒体的一致称赞:各行列中,论纪律与精神,除中央陆军学校之外,当首推复旦学生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消息传到上海,复旦师生群情激愤,2000余人齐集大操场,举行国难纪念大会,呼吁各界抗日。事后,复旦大学军训委员会成立,全校学生编入3个大队,复旦学生军改名为复旦学生义勇军,后北上抗日,受到张学良将军的招待和奖励。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50多名复旦义勇军高擎大旗,前往十九路军一五六旅,协助守卫吴淞炮台。义勇军与士兵一起,冒枪林弹雨,浴血奋战,坚守阵地34天,给日军以重创。

  军训一年的90、91、92级

  拉练

  复旦90、91、92级同学参加了在大连和南昌的一年军训,那场历尽春夏秋冬的苦熬留给他们的是什么样的回忆呢?

  -冷水澡

  吴烨宇(社会学系90级)在南昌的生活非常艰苦。部队里严重缺水,热水供应非常紧张,我们从三四月份开始就已经洗冷水澡了,一周只洗一次。饮食上,南方学生尤其是上海同学对南昌的偏辣口味很难适应。部队偶尔会给我们改善伙食。影响最深的莫过于香喷喷的大肉包子了。当时我们班一个河南同学一顿竟吃了14个左右的肉包子!部队里也不敢包饺子,这么多班级,吃饺子的话,后面的班级开始吃了前面的班级早就又饿了!

  -借面条

  廖志成(数学系92级)当时我们队的伙食挺单调的,早餐和晚餐几乎全是不变的米汤加馒头。而隔壁女生队(八队)食堂的三餐却经常换花样。

  有一次,我们吃完晚饭,一不小心看到八队晚上吃的是面

  刺杀操

  条,而且还有得多耶!于是大家就合计如何才能从八队那里搞来面条,好“解解馋”。有人提议说去“抢”,端了就走,也有人提议说拉下面子去“讨”,好歹也能吃到嘴。这时有个人拿起一个盛饭的盆子(有大号的洗脸盆那么大,一个班11个人,只要两盆饭就足够吃的了),走向八队的食堂。大家以为他要实行“抢面条行动”,都跟在后面看个热闹。

  只见他径直走到八队副队长面前,一个立正,说道:“报告副队长同志,十队学员来借些面条,请指示!”(原话,只字不差。)八队副队长愣了一下,说道:“同意!”

  “是!”话音刚落,只见他干净利落地几勺就打了满满的一盆面条走出八队。还听见八队的那些女生说呢:“以后我们剩些什么你们就来拿去,省得我们扛去倒了。”要是下回她们还吃面条的话……

  -抢位子

  王宏舟(化学系91级)军训一年的同学回到校园,寝室卫生还是一样的好:牙刷全向一边摆放整齐,被子叠放方正,水泥地拖到用手摸都没有灰尘,床底下只摆两双鞋。

  靶场

  军训让我们回校后特别珍惜时间。那时自修教室经常是六点就已座无虚席。我还记得邓景发老师曾问我们:“四点半的时候在干什么?”我们回答:“吃晚饭。”他诧异我们为什么那么早吃饭,我们回答说:“抢位子。”这在教学条件不佳、教室有限、身负重压的当时更显我们强烈的求知愿望。后来化学系的老师都说91级是1990年代大学生中最爱学习的,9122这个代号在化学系的历史上也是格外响亮的。军训也让我们班更加团结。很少见100多人的班级共同会唱的歌超过50首吧,而9122这个集体做到了。

  -适应力

  童文煦(生物系91级)我从军训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知道了人的适应力是很强的。军训时我过的是“别人设计的生活”,或者说“动物的生活”,不用自己动脑子和做选择,只需要服从命令,而我现在过的却是“人的生活”,没人告诉你应该怎样做,一切都是自己选择,自己承担。我不得不说后一种生活虽然自由,但比较辛苦,这让我有些怀念“动物的生活”。时间是一种奇妙的东西,一切回忆经过时间的发酵都会变得美好和甜蜜起来。

  带着书卷气的武警班

  文/王晓南

  我进复旦那年,也是武警班出现在复旦的那一年。可是六年过去了,我对武警班一直知之甚少,相信很多复旦同学和我一样,通常只能在学校举办大型活动的外围看到他们的身影,而那一身绿军装也常让我们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后来我才知道,不是武警班的同学难得一见,而是因为他们脱下军装,就是复旦的一名普通同学。

  -当“黑脸”

  和02级法学专业武警班的韩国清、刘小明聊天,我的感觉忽近忽远,说“近”,是因为我们一起生活学习在复旦园,对选课、对讲座、甚至对食堂里的菜色都一样熟悉;说“远”,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军人气质实在有别于我们这些“散漫”惯了的普通复旦人。

  时值暑假,复旦武警班的同学正在浦东军训,我们的谈话地点也就选在了他们军训基地的寝室。看惯了复旦学生寝室里的“个性装潢”,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方方正正:被角都呈90度角,毛巾叠得像个豆腐块,连在谈话时,两个武警班同学的身体都始终保持在90度。在这种“压力”下,我发现自己也不自觉地把腰板挺了起来。

  韩国清告诉我,他们和普通学生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纪律严明:住宿统一安排在两栋楼里,每天早上6:30起床出操20分钟,晚上10:30熄灯睡觉,每周六要进行军政训练,而其它时间则和学校的其他学生一样上课、自修。除了在军政训练时,他们统一着军装,平时都穿便装,难怪我们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

  刘小明说,他从小就向往军营生活,但也同时憧憬着大学生活,能有机会同时圆了这两个梦,真是非常幸运。武警班的同学大都来自农村和偏远地区,对于部队的艰苦生活还比较容易适应;在学校里他们学习努力,班里好几个同学的成绩都在院系名列前茅。

  而武警班的特殊身份,也让他们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学校大型活动的安保工作。两位同学不约而同提到了在相辉堂举办的申博晚会,那天他们的执勤从下午5点一直延续到凌晨2点,有一位武警班同学体力不支倒下了,队长刘鹏马上顶班。活动结束后,刘鹏队长对武警班的同学们说:“你们很辛苦,我没什么东西可以感谢你们,只能给你们敬个礼!”而有时为了维护秩序,武警班的同学不得不充当“黑脸”,在同学面前手拉手筑起人墙,却为此遭来同学的抱怨,其实,同学们真应该给予他们多一些理解。说到这里我也禁不住要对武警班的同学道一声:向你们致敬,我的军人同学。

  -去西藏

  00级哲学系武警班毕业生吕世阳如今已是武警西藏总队政治部组织处的干事,来自云南的他对记者说,选择去西藏,是因为觉得自己来自高原,若是别人去了他会心疼。

  拉萨的条件比起西藏其他支队相对较好,但毕竟离家很远,过年都不能回去。高原上气压很低,烧开水沸点都不到80℃。空气湿度也很低,经常会因干燥而流鼻血,冬天尤其难熬。别人觉得去西藏是一种牺牲,一种奉献,而在小吕心里,只是觉得自己要对得起这身军装。

  “复旦出来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不恐惧新的东西,敢于挑战自我。”在复旦时,作为武警班的同学,小吕深感自己与其他同学的不同,无论读书、生活还是出门,“心中时时想着集体”已经渐渐地形成一种心理习惯,大学四年他也逐渐认识了自己的身份。“那段日子是我们每位同学最怀念的时光,我们准备用一生来表达我们的激情,来对得起我们的祖国和人民。”

  最可爱的“复旦兵”

  复旦学生参军计划始于2002年,目前已有3批同学应征入伍,每年10人,其中25名男生,5名女生。每届同学参军2年,除家庭遭遇特殊情况,一律不允许回家。作为复旦的学子去兵营接受锤炼,他们的表现得到了学校和部队的高度赞扬:30名参军同学中,8人在部队入党,1人立三等功,20人次受到嘉奖,12人被评为优秀士兵,6人当过班长、副班长或文书……他们不愧为复旦的兵!

  -三等功

  金辉(社会学系,2003年入伍,现服役

福建省石狮市某部)金辉所在的部队驻守海防边关,是任务最艰巨的部队。金辉是个孤儿,家里生活拮据,他说,自己原先是抱着减免学费的心理来当兵的,两年后还要回去继续完成学业,可哪里想到所在的连队要求如此之高。

  然而,在紧张的工事构筑过程中,金辉改变了原来的想法。由于工期紧,要求严,工程量大,战士们每人每天要将上百个沙袋从百米以外的沙场扛到炮阵地,甩上炮位,垒起防御工事,每个沙袋轻则七八十斤,重则一二百斤。一天下来,战士们的肩膀都磨肿了,手指磨破了。有时血水汗水混杂在一起,连衣服都脱不下来。到了工程后期,每往上垒一层,甩沙袋的难度就增加一分,时间长了,战士们的双手都握不拢。

  而正是这种近似实战的考验以及非同寻常的环境和氛围,磨砺出了一个镇定、勇敢、坚强的金辉,让他顶住压力,争分夺秒提高军事技能,以完成严酷的训练任务。

  作为一名炮手,金辉负责引信的装定改装,成绩从20秒提高到短短7秒。身边的战友曾开玩笑地问金辉:“你放着名牌大学的生活不过,却跑到这里来扛沙袋,搓引信,值不值啊?”金辉却笑着说要用加倍的努力和优异的成绩来回答这个问题,他知道反复搓引信看似枯燥,但这缩短的十几秒是在抢打胜仗的时间,是保护自己和战友生命的时间!

  金辉的优异表现在部队引起了强烈反响,他的努力得到了战友和领导的一致肯定,非战时荣立三等功,这对一名普通服役士兵来说真是极为罕见的荣誉!

  -做纠察

  沈俭(新闻学院,2002年入伍,服役于北京装备指挥技术学院,2004年退伍)沈俭在部队的时候,因为表现优秀,被连长安排做纠察的工作。所谓纠察,就是部队中所有军人的楷模,他们的言行举止就是一面面移动的镜子,他们的职责是纠正部队中违反条例条令的现象。这个活儿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好的,处理得不好,还会引起纠纷。

  一次,沈俭看到一位军官违纪,便上前劝说,但那位军官却一脸不以为然。沈俭并没有生气,而是举出部队的规章制度,不卑不亢、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让在场的军官和学员都心服口服。

  一位外来的领导惊讶于沈俭的处事能力,还特意向部队领导打听,领导自豪地说,“开什么玩笑,人家可是复旦的学生呢!”沈俭说,同学们在部队都谨记自己是复旦人,很多时候正是这种“不能给复旦抹黑”的理念激励着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叫“复旦”

  当兵的同学们深知“复旦”两个字在部队战友和领导们心中,具有多么重的分量。有个同学的战友们甚至不叫他的原名,索性称其为“复旦”,正是这份荣誉感让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以出色的表现来证明复旦人的实力,因为母校的脸是丢不得的!

  “我现在每天都有侥幸心理,一天没事就会窃喜,日子过得很不踏实……每天服从命令听指挥,打扫卫生,我都感觉自己像在做全职保姆、清洁工,这可不是我想象中的军营……”

  这是一名入伍不久的女同学写给学校老师的信中的一段,虽然复旦的学生兵表现优异,可是在他们刚入伍的时候,每个人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过他们有一位很好的倾诉对象,那就是复旦武装部负责征兵工作的沈老师。

  沈老师说,“当兵的同学们都像我的孩子一样”。每个星期,他都会收到同学们的来信和电话,和自己聊聊最近的困惑、体会和成绩。逢年过节电话就更多了。

  军营里,同学每个星期只有五分钟打电话的时间,然而很多人情愿放弃给家里打电话也要打给沈老师。沈老师说,这些同学都是很可爱的,他们走出学校,一下子进入部队,思想上、精神上和身体上都要面对全新的考验。自己必须先去理解他们,才能选择恰当的方式开导他们。

  相关专题:复旦大学百年校庆 


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