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决策》杂志专题 > 正文

江苏为何学昆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18:41 《决策》杂志

  -赵志凌

  就在“十一五”来临之际,昆山率先实现了全面小康。到2005年底,全市人均GDP、城镇居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500美元、16600元和8450元,并全部达到江苏全面小康指标。昆山人为全国提供了一个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样本。

  这也是昆山交出的一份答卷。3年前,也就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的第二年———2003年,全国“两会”刚落幕,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就带着党中央对江苏“两个率先”的嘱托直奔昆山。面对这片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土地,他明确要求:“昆山要争当全省‘两个率先’的排头兵。”当年仲夏,江苏发出了实现“两个率先”的总动员令。3年过去了,昆山终究不负众望。江苏省委省政府日前专门发出通知,号召全省学习昆山经验、推进“两个率先”。

  其实,昆山一直都是一颗引人瞩目的明星。且不说昆山创造了诸多的“全国第一”,如,第一个自费建立开发区、第一个封关运作出口加工区、第一个网上报关,近年来昆山也是新闻不断,荣誉接踵而至。2004年入选“最佳中国魅力城市”,2005年跃居全国百强县市之首,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夏第一县。昆山以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万分之五的人口,吸聚了占全国千分之二十三的到账外资,实现了占全国千分之二十的进出口总额,创造了占全国占千分之四的GDP。不仅如此,昆山还是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经济、政治、社会和人的发展样样突出。2004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到昆山视察之后说:“都像昆山,小康社会就实现了。”

  水滴石穿,冰冻三尺,昆山奇迹非一天之功。改革开放20多年来,昆山人成功走出了一条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昆山之路”,并且不断赋予了新的内涵,以创造性的实践,探索着具有昆山特色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小康之路。

  率先发展

  有道是“英雄不问出处”,1979年之前,昆山还只是苏州的一个“米袋子”,人少地多,全县工业产值才1个多亿。如今,昆山已是一个新兴的工商业城市,全市GDP超过了73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了23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17亿元,均居江苏省各县(市)第一位。20多年来,昆山人不等不靠,抢抓机遇,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坚持率先发展不动摇,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外向型经济,是昆山之路的最大特色,在昆山小康进程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全市60%的财政收入、70%的生产总值、80%的工业总量和90%的外贸进出口都来自开放型经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有一半源自外资。外资到昆山投资趋之若鹜,也吸引了全国各地惊讶、羡慕和探究的目光。说起来,除了区位优势之外,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是昆山发迹的秘诀。昆山的历任书记、市长,就像接力赛一样狠抓招商引资,从提出“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是形象大使”到“对外商不说‘不’,不说不能办,只说怎么办”,再到“亲商、安商、富商”理念;从开展诚信服务到成立“马上办”,再到实行“首问负责制、二审终结制”,无不生动诠释了昆山先进、务实、高效的政府服务、人人服务精神。有句话家喻户晓,“昆山就是开发区,开发区就是昆山”。一体化的机制与环境使昆山的外资雪球越滚越大,目前已吸引了55个国家和地区的4200多个外资项目,总投资3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多家择昆山而居。

  一花独放不是春,外向型经济唱“独脚戏”也有过度外向依赖和外资候鸟式迁徙的担忧。昆山这三年最下功夫的是民营经济,在深入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的同时,积极实施“民营赶超”战略,力图在发展动力上由依靠外资带动为主向内资外资“双轮驱动”转变。昆山每年民资保持近100亿元的强劲投入,并推动内外资企业配套协作,延伸产业链,促进了外企生根和民企壮大,同时也促进了产业集聚。目前昆山已聚集了700多家IT企业,生产笔记本电脑所需的580多个零部件中,除极个别需要进口外,其余全部可以在昆山制造。难怪昆山可以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IT生产制造基地,全球每三台笔记本电脑就有一台在昆山生产,

数码相机、手机也各占了世界市场的1/3。昆山还辟出多块民营工业园,大力引进国内民营大企业、大集团和原创型企业。随着昆山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已有私营企业1.5万多家,个体工商户3万多户,民企总数居全省县(市)之首,迅速跻身全省民营经济“第一方阵”。现在的昆山,外资仍在全省“独领风骚”,民资亦已成为“后起之秀”,外资、民资比翼齐飞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从1984年创办开发区至今,昆山通过千方百计利用外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实施服务业跨越发展战略,较好地解决了“农转工”、“内转外”、“低转高”的战略性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三级跳”,经济发展步上一个个新台阶。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昆山的第一大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8%;服务业在引进外资中的比重与日俱增,在新增注册外资中占20%,在新增注册民资中占50%以上。昆山还在集中力量发展光电和特种汽车两大产业,扶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建设留学生创业园、软件园等载体,努力促进自主创新,不断增创区域竞争新优势。

  昆山人总是醒得早、起得快,先人一步。

  科学发展

  如果你以为昆山是一个暴发户,那就错了。昆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百戏之祖”昆曲是世界文化遗产,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犹在耳边,昆山的历史与文化就像古镇周庄的双桥流水,悠远、深邃而富有神韵。漫步昆山市的大街,一种繁华和海派的城市之风会迎面扑来;行走在昆山的阡陌小路,你也会感到乡村的整洁和文明,一派“百里绿廊连城乡”的崭新风貌。昆山还是国家级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信步所至,你看到的是一个统筹协调发展的昆山。

  这几年来,昆山特别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强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建设。仅2005年,昆山市累计在各项社会事业财政投入14.81亿元,占全年财政总投入33.01%。以教育为例,昆山围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主要指标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一个县级地区,引进苏州大学、洛阳外国语学院等,举办地方高等教育项目6个,这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

  统筹城乡发展也是一个着力点。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昆山坚持以城带乡、以工哺农,把农村发展纳入区域发展的全局统筹促进。2003年,昆山打破城乡界限,以片区发展为主,把全市927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建设。在全国率先实行投资强度定额管理标准,提高土地开发利用的门槛和效益。高水平规划建设小城镇,重点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人口、工业、住宅“三集中”。目前,全市有60%以上人口生活在城镇,90%的工业产值来自各类园区,已建成33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在建40个,初步实现了城乡空间合理布局、资源集约利用,初步展现了一幅城乡共荣的现代化新农村的美好蓝图。

  昆山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佳话:改革开放之初,昆山曾经为保护环境,拒绝过一个3000万美元的苯胺投资项目,为此,昆山付出了80万元补偿金。这是“不管金山银山,有污染不进昆山”的宣言。后来,这一理念又演化成“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成了昆山人对环境认识不断升华的一个注脚。在致力于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昆山一直注重生态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以生态理念规划产业发展,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努力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因地制宜,在沿河沿路、社区厂区“见缝插绿”,种树植草。在寸土寸金的情况下,规划建设了占地达3150亩的城市生态森林公园,发挥了“城市绿肺”的生态效益。

  “古老的昆曲声中,演出的是迅猛发展的经济步伐;悠闲的生态环境,嫁接出世界经济格局中重要的现代产品。这是一座刚柔相济、兼容并包、以人为本的城市。昆山,以其充满活力和动力的发展底蕴,创建着中小城市众多之最的辉煌业绩。”CCTV“2004年度中国魅力城市”的颁奖词所言不虚。

  和谐发展

  三室两厅。

客厅里放着49寸的背投电视,茶几上水仙花正吐蕊。卧室还有
液晶
电视,书房里一台电脑……这是昆山“枫景苑”农民小区一户普通人家的风景。富裕起来的昆山人正过着幸福生活。

  幸福之花得益于一系列富民政策的催化。近几年来,昆山把富民优先作为第一导向,突出抓好“三有五保”。实施以“个个有技能,人人有工作,家家有物业”为内容的“三有工程”,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拆迁保障和征地保障为内容的“五道保障”体系,大力促进创业富民、就业富民、物业富民、股份富民、社保富民、帮扶富民。2004年底,全市城镇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7%,农村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1%。目前城镇三大保障覆盖率和农村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9%。有就业就有经济收入,有保障便无后顾之忧,昆山一边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一边使全体居民分享发展成果。把“亲民、安民、富民”与“亲商、安商、富商”结合起来,注重处理好党群、干群关系、政企关系、劳资关系等,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共进。2004年,昆山在全省创安工作中名列前茅,被命名为省“社会治安安全市”。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加强,城乡居民自治率接近100%。一个安定、安全、安居乐业的美好社会已跃然眼前。

  走进昆山,你很可能会遇到老乡。昆山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已有70万,超过了本地人口。在这里,不管是安徽人还是台湾人,不管是建筑工还是海归派,都被亲切地称为“新昆山人”。新昆山人与昆山老市民一样享受着同工同酬、子女入学、劳动保障等权益和待遇。好孩子集团研发部经理钟友明说:“当初我拎着旅行箱,像浮萍一样漂到昆山,这里优越的发展条件和平等的社会环境,让我选择在这里放下旅行箱,生根发芽。”1990年就来昆山办厂、现在总投资超过1亿美元的昆山台协会副会长杨登辉说:“我在新加坡、泰国等地也有投资,只有在昆山才有到家的感觉。工作上自不必说,生活上的关心也是说不完。……在这里投资,我很放心。因此,我将太太接来,在这里安了家。”随着昆山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加快人才国际化进程,现在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了10万多人,位居全省县(市)之首。“哪里有尊严,哪里就是故乡;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在这个第二故乡,新昆山人找到了施展才华、创造财富的广阔天地。在这片开放的家园,百万新老昆山人 齐心协力,共同建设着全面小康社会。

  也许是仁智互见,也许是树大招风,昆山的发展也伴随了一些争议。看到昆山劳动力成本优势衰减和资源环境约束,有人在问:昆山会不会步东莞后尘?看到有外企搬走,有人便惊呼:昆山危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昆山人是清醒的,市领导还连用了四个“难以为继”来形容昆山目前的发展环境:土地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人口承载力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他们说:“昆山还有不足,不要神话昆山。”是的,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办法总比困难多;昆山不是神话,昆山是我们看得见的标兵———并且,会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创造奇迹。

  穷的地方都是一样的,但富的路则各有不同。各地的条件和发展环境不一样,但光荣与梦想是相同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看到,在小康之路以及现代化的征程中,领跑者的身影将不再孤单。-

  (作者单位:江苏省政府研究室)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