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风窗专题 > 正文

改革不停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4日16:58 南风窗

  改革不停步

  □本刊记者 杨 军

  记者翻看了全国政协截至3月6日收到的近千份提案,发现今年关于国企自身改革的提案很少。更多的是关于国资的提案。比如韩方明委员关于正确选聘能够忠实代表国有资产出
资人利益的外部董事的提案,朱佩玲委员关于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杜绝国有资产流失的提案,姜笑琴委员关于尽快出台《国有资产法》的提案等。民盟中央关于防止国有资产以折旧方式流失的提案中更是指出,据估计,国有资产每年流失达360亿至720亿元。

  自从郎咸平揭开盖子,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争论日益激烈。从2004年底开始,国企MBO改制基本上被冰冻起来了,虽然2005年4月份国资委在《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里给中小企业MBO打开了一道门,但是却没有企业敢穿过这道门。因为国有企业改制,一般都涉及体改、税务、银行等部门,没有政府的强力支持,改制没法完成。一般国企改制,都得到了一把手有时是整个政府上下的支持。而受整个宏观环境的影响,2004年底以来,很少有政府领导人愿意出面冒“国资流失”的风险。2005年年底,国资委对大企业MBO改制打开了一道门,这个效果要到今年后半年才能显现。

  按照“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要求,国资改革主要任务是,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0多年来第一次没有强调国企改革是中国改革的重中之重。这意味着,国企自身的改革已经基本不存在重大问题,社会各界对国企的关注已经转向。

  经济学家赵晓认为,今年的政府报告突出强调了国有资本的管理和改革,强调通过建立国有企业的监管体系完善管理,这标志着国企改革已经进入国资改革阶段。

  关于国企自身改革争论的式微,并不意味着国企改革的完成,正相反,这说明目前国企改革已经到了自身难以突破的地步,改革的最终完成,要依靠相关改革的推进。而国资改革,和政府体制改革密不可分。有专家认为,国企改革的最核心问题不是盈亏和

竞争力,也不是通过股权多元化解决“一股独大”,而是政府是否“应该”或有“必要”直接控制经营性资产,因为现代政府的经济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而不是控制经营性资产。

  当政府转型没有完成的时候,经济转型不可能完成。当经济转型没有完成的时候,国企改革只能局部完成。

  医疗和教育问题归根结底也和政治体制改革密切相关。正因为政府转型一直没有到位,不该管的事情,比如企业经营,政府可能管得太多,该管的公共服务范畴,比如医疗和教育,又没管到位。

  政府如果不从体制上解决问题,国有企业难以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构,政府也难以建成“公共服务型”政府。现在各方面的改革,都要求政府体制自身改革,从企业与资本经营活动中脱身出来,全力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

  中共中央16大提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对政府职能作了全面、科学的描述,明确了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之后,十一五规划又强调“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居于深化改革的首位,原因在于它不仅仅是一般的行政事务性改革,而是以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为重要内容的政府体制改革。

  如果说国企改革要求中国从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主导型的经济体制,医疗和教育等各项事业改革则要求从以经济建设为主导型的政府转变为一个以公共服务为主导型的政府。国企改革最大的样本意义,在于明确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同步推进的重要性,政府转型和社会各项事业改革的同步推进,才能使这些改革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在采访中,很多政协委员觉得改革现在到了一个深层次阶段,很多矛盾问题留下的空间时间越来越少,所以只有加大改革,才能解决这些矛盾问题。并不是过去没有这些矛盾,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突出了。他们还认为,加大改革力度应该从社会整体构架上进行设计,这个设计包括我们国家的政府体制改革,这个坎非过不可;必须加大民主体制建设,加大人大政协的功能。

  海航老总陈峰委员在小组讨论中说,去年他就建议搞一个政治设计的研究部门,不能光是研究室来做,应该是比较高水平的,综合设计的。重点是设计政府功能问题,提高政府履行责任水平,把政府管经济的功能逐步让给市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专题:南风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