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决策》杂志专题 > 正文

何慧丽:兰考乡村纪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10:44 《决策》杂志

  何慧丽

  从让农民学会鼓掌开始

  农民有精神追求,有文化方面的潜能,但是现实生活中,农民对愉快、安全、平和、幸福感等方面的需要被忽视了, 他们活得愁苦而乏味。如何营造一种新的乡村文化,为
守候在土地上的农民提供一套生活价值系统,是我到兰考以后想干的第 一件事。

  在兰考,我一直试图寻找能反映乡村文化生活的有生机的现象。2003年9月25日,县政协副主席秦君芝带着我 到阎楼乡的大李西村去看农民文艺队表演。当时一个67岁的赵大娘带领的30多人的农民文艺表演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他 们穿红带绿,非常快乐地表演着秧歌、腰鼓、抬花轿等大众化节目。许多表演动作是对播种、收割、摘棉花、摘苹果、梳头戴 花、交公粮、喂猪等生活、生产状况的艺术化表达。我能感觉到农民在表演时的那种陶醉、自信和幸福,也能感觉到他们对于 自己生活的肯定和热爱。我找到了农民生活的价值支撑点,那就是热爱劳动、热爱土地……这一天,是我最高兴的一天,我当 场唱了一句《朝阳沟》里的唱词:“我决心在农村干他100年!”当天晚上,我与文艺队队长赵大娘说了一个晚上的话,我 们谈得很投机,希望将来在兰考农村推广农民文艺队。

  2003年国庆节期间,由《中国改革》总编辑温铁军发动、天津科技大学老师刘相波执行的全国大学生“三农”社 团支农调研行动的地址选在了兰考县。当时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同济大学、河南大学、清华大学、中华女子学院 等6所高校的学生社团来到了兰考。我想一方面是大学生社团,一方面是赵大娘的农民文艺队,我再叫上县文化馆的同志去给 主持一下,在10月5日下午搞个联欢会。当时希望这个联欢会达到大学生和农民同唱同玩同乐的效果,更要通过这样的做法 促发联欢会所在村——陈寨村农民的文艺热情和信心。那天下午下着雨,可是大李西村的农民已经坐着三轮车来了,大学生们 也来了,联欢会当然还得照常开。我带头站在雨里进行组织工作,农民和大学生的表演都非常投入,农民的节目是欢快的、热 闹的,大学生的节目是一些雄壮的支农歌曲和有活力的支农小品。这次联欢,拉开了陈寨村农民文艺发展的帷幕。

  陈寨村文艺发展曲曲折折。要想把村里的妇女们组织起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妇女们平时太忙,要做饭、喂猪、 上地,时间被分割得太碎;妇女们不大自信:那跳舞啦、唱歌啦,可都是能人、城里人才干的,自己哪是这块料。但是,她们 看到了赵大娘的那一班农民跳起来、唱起来很活泼,很神气,也感受到大学生们的真诚,她们愿意试一试。村支书郭宪启于1 2月中旬筹得资金买来了一些锣鼓、腰鼓、表演服等用具,村里的经济能人刘变、退休的中学教师张桂芝挨家挨户去做工作。 动员30余人之后,大李西村的赵大娘领着几个农村妇女来教了两天,这为文艺队的发展打好了基础。

  2005年7月,由陈寨村、贺村、南马庄村民组成的兰考农民文艺队来到中国农业大学,为其百年校庆献上了一台 农民大众化文艺的精彩演出。这时候,陈寨村文艺队已经学会了腰鼓、秧歌、健美操、三句半、腰鼓快板、豫剧、舞蹈等节目 ,能够演上1个多小时了。

  很显然,农民的文艺潜力已经被大大激发出来。农民文艺队既让农民锻炼了身体,又让农民找到了自尊、自信、自强 和自爱的精神,还为陈寨村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文化氛围,以及一些基础性东西。在营造农村新文化方面,象陈寨这样的文艺队 也只是主要方式之一。截至今年1月,兰考乡村建设试点村已有6支腰鼓队、6支秧歌队、4个老年人协会、4支盘鼓队。

  没有合作的文化舆论就没有合作的经济条件,先从文化上、精神上唤起农民的自尊、自信和主人翁意识,这是至为关 键的一步。从某种程度上说,新农村建设是从让农民学会鼓掌开始的,从让农民能够在大家面前大大方方地讲话开始的,是让 农民从学会唱《团结互助歌》、《幸福在哪里》开始的。

  孕育合作的经济形态

  在以“团结、参与、奉献”为核心的文化作用中,农民的合作意识增强了。而合作的文化理念终于接二连三地孕育出 了合作的经济形态。

  2004年8月底,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的同学们来到了贺村,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的刘相波老师也来了, 山东的农民合作社骨干也来了,他们带来了有关组建农民合作社的章程、原则和实践经验。我从中国农业大学与开封市共建办 争取到了5000元钱,结合着大李西村的老人协会、陈寨村的文艺队的力量,我们在贺村召开了“农民经济发展合作组织培 训交流会”,经过4天的培训,贺村的文艺队与经济合作社在外力的促动下同时得到组建,兰考第一个合作社——贺村合作社 产生了。同年9月16日,南马庄合作社产生了;10月16日,原来建立在文艺队基础上的陈寨村经济发展协会经过选举重 新整合被改组为陈寨合作社;2005年1月25日,胡寨合作社产生了。

  对于贫困地方的大部分农户而言,由于分散小农之间的无序竞争,基本上是不动不赚钱,一动多赔钱。可想而知,组 织农民从事经济合作有多难,而如果不把农民合作起来,以一个团队的力量对接市场,去为农民争取一杯羹,小农必然会面临 破产的命运。我们希望通过在乡下广泛开展新文化建设运动,首先达到由于身体健康、精神愉快而少生病、不生病的目的,从 而以“节省”医药费的办法曲线达到“增收”的目的,这是其一。其二,在农民的相互了解、信任的氛围中,涌现了一批中青 年精英,他们中有经济能人、技术能人、管理能人、文艺人才,等等。通过将他们带出去参加培训的办法,或者让他们在农民 教育农民的实践中不断成长的办法,把他们培养成能力较强的骨干力量,使他们成为新型农民。其三,在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 等单位的外力资助下,让这样的新农民在合作社里开展农资联购分销,资金互助等“节支”型、方便型项目;至于象胡萝卜规 模种植、猪饲料加工厂、原木画制作、生态建筑队、无公害大米生产……都是农民们在合作的文化之中、在外来的支持力量与 本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卖大米与卖理念

  就南马庄合作社的无公害大米项目而言,当初是农民们深感到小商小贩压价之痛,自主地上这个项目,既然农民要上 ,我们就帮帮忙,搞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帮助。但是,对大宗粮食市场,我们也是不乐观的,原因是大宗粮食的市场空间太 窄;此外,生态这个东西,看也看不出来,吃也吃不出来,其效益从经济上很难反映出来。农民既然上了这个项目,无公害大 米又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长远来看对消费者的健康和

食品安全有好处,所以,我们就只好在行动中说事,尽量在 减少风险、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能帮多少是多少。因此,就有了郑州二七区苗圃花园社区的开业、北京乌有之乡书店卖米、宣 武区半步桥街亨达万隆市场铺位的开业、进驻北京华联超市、朝阳百货商厦等等这些传奇般的卖米故事。

  卖米事件其实是闯开了营造“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理念的重要一步。那就是说:如果现存的市场机制是排斥农民群 体的整体利益,那么,政府该怎么进行主导,为农民合作组织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主流的商业渠道该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有什 么好举动?普通的城市居民又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如何承担?米卖得好与坏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个“引子”在问我们城 里人:要不要接受与乡下人进行“相互团结、彼此奉献、共同参与、和谐一体”的文化?所以,我不只是在卖大米,我是在卖 理念,卖文化,在一点点地打下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城乡良性互动机制的文化基础。

  从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到合作经济发展,从兰考的贫困农村到北京的繁华都市,新农村建设之路正在行动中延伸。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