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我只是个引导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10:44 《决策》杂志 | |||||||||
杨 敏 4月14日上午10时左右,记者到达小岗村,出租车司机径直将车开进由费孝通先生题写的“凤阳县小岗村”门楼 ,然后泊在临街的一排房子前面,熟门熟路地说,“村委会就在这”。
其实,这里只是小岗村委会旧址。一位村民听说记者要找村支书沈浩,热心地给司机指路,“村口朝镇里去的那条路 有个缓坡,到那去找。” 果真,缓坡路边一个名为“小岗村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的二层小楼,就是小岗村支书沈浩办公的地方。 舆论漩涡中的“二次改革” 两年的乡村风雨已经让这位省厅下派干部变得肤色黝黑,一时间记者很难将眼前的这个年轻人跟媒体上描述的沈浩联 系起来,这就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小岗村“二次改革”操盘手吗? “记者来小岗都喜欢带着先入为主的印象。”沈浩说。的确,不止是记者,任何一个人心里都有个想象中的小岗。 历史记忆与现实印象在记者心中变成了两块碎片,无法统一成完整画面。因此,我担心前来采访的记者在这样的心态 下能否准确地记录小岗。 “今天小岗的改革并不像媒体说的那样要学南街村,此合非彼合,我们只是提倡适度规模经营,南街模式不适合小岗 。”沈浩话入正题,澄清最近媒体报道的关于小岗要学河南南街村的消息。 风起于青萍之末。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新农村后不久,在凤阳县委领导的带队下,小岗村一行十三人对山西大寨 以及河南耿庄、红旗渠、南街村进行了历时一周的访问。小岗村一行人中,有4位当年最早按下血手印分田单干的发起人。 南街村党委热情接待了来客,介绍了南街村的发展历程,特别讲述当年他们也曾分田单干,但3年后及时刹车,决定 重走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的道路。参观结束后,沈浩在档案馆留言簿上写道:“壮大集体经济,走向共同富裕。” 此后,沉寂多年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媒体记者纷至沓来,关注小岗村在经历“洗脑”之旅 后可能出台的动作。“回来以后,我们看到了小岗村的落后,决心学习南街、大寨等村的创业精神,招商引资,壮大集体经济 ”,和沈浩一样,当地很多干部对小岗跟其他明星村的发展差距难以释怀。 2006年元月25日,沈浩在村民大会上提出了酝酿已久的发展思路:把土地集中起来,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发展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全村1800亩耕地,扣除前些年办的400亩葡萄园,村民以土地持股的 形式成立合作社。资本金为305万元,由小岗村和滁州市粮食局以及上海大龙畜禽养殖有限公司联合出股,股份分别为10 %、5%、85%。 这一搅动思想的吹风会很快见诸报端,有媒体称,28年前以“大包干”掀起中国农村改革运动的小岗村,从分田到 合地“回到了改革原点”。 媒体的介入让小岗人无法在一种宽松的舆论氛围下达成改革的合意,对沈浩提出的小岗村发展蓝图,村民大部分同意 合地,但希望以土地出租的形式实现,而不是最早提出的入股。 经过长达3个月的讨论,4月20日下午,小岗23户农民与合作社签订了合同,以每亩一年500元的租金将20 0亩土地集中起来发展合作经济。这200亩土地用于建设5个标准化商品猪养殖基地及种植牧草。出租土地的村民可选择外 出打工,或成为企业的工人,每月领取600元左右的薪金。 56岁的农民严金昌出租了23亩土地,收到了1万多元租金,“农民自己种地,一亩地一年还挣不到500元,搞 养殖又摸不准市场。再说,一旦企业经营不善,付不出租金,农民还可拿回土地继续种植,风险很小。”他表示,他对这项合 作充满信心。 沈浩说,如果这200亩土地的经营效果不错,合作经济的范围将逐步扩大到全村自愿加入的农民。 “修补”村级公共品 临近中午,沈浩正与县财政局的几位干部讨论一个项目的操作方案时,邮递员送来一份特快专递,“是滁州市中级人 民法院的传票”,沈浩告诉记者。2004年春天,沈浩一踏上小岗村土地,发现许多集体资产和房子被个人所占,党员活动 室、村委会办公室、医疗室等村级公共产品破烂不堪,于是他决定要做些事情。 村两委不仅收回了集体所有的大型农业机械,还一纸诉状将占用村集体用房的个人告上了凤阳县法院,“有些人不服 气,认为那些房子建在自家老宅基地上就是自己的,所以上诉到市中院”。记者了解到,4月26日,滁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 庭,但沈浩表示不会亲自出庭。在沈浩看来,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必然无力提供公共产品,甚至不能捍卫已有的公共产品不受侵 吞,“只有壮大集体经济,才能抵制宗族势力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沈浩将这场官司看成依法治村的重要一步。 记者沿着小岗村友谊大道来到村小学门前时,一些低年级的孩子已经放学,他们羞涩地回答记者一些简单的问题。这 所拥有五个班级160位师生的小岗村小学,是为了纪念大包干20周年,由安徽省出资建成的,当年9月1日,小岗孩子就 在自己的学校上课。除了村小学,省水利厅、建设厅和省卫生厅还为小岗建造一座水塔、村部和卫生室。小岗村主要的公共产 品都集中在那段时间,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了。 2005年,小岗村又争取50万元资金,想用这笔钱拓建村道。“我们一开始想通过招标的形式来做,结果谈了几 家企业,高的要价80多万,少的也50万,最后我们决定由村民自己做。结果路修好了,还节省下来一些钱给小学的孩子们 建了个篮球场”,沈浩说起这件事很高兴。 在离大包干纪念馆不远的地方,四栋小岗村村民宿舍已见雏形,一位村民蹲在田里育棉花秧,他告诉记者,宿舍共有 26套,上下两层160平方一套,“这里有你的房子吗?”“有,我自己出4万,政府补贴1万。” 关于村级公共产品和服务建设,沈浩有自己的思路,他希望有条件成立一个类似于城市里物业管理的机构,村里人用 上了自来水,但水费怎么收,谁来收,能不能收到位;村里离集市很远,能不能建设个小型集贸市场,让村民不出村就能买到 菜?这些,沈浩不仅只是想,已经着手在做。记者在凤阳县宾馆,就遇到了承建小岗村集贸市场的开发商前来跟沈浩谈工作。 小岗最缺什么样的人 记者对沈浩的采访一直断断续续,不时被电话或者前来拜访的人打断。“有许多事情没有人落实,我缺的是愿意为大 家办事又能够办成事的人。”沈浩说。 记者了解到,沈浩正尝试联系凤阳农技师范学院,希望引进几位大学毕业生到小岗落户,而这些大学生的使命就是发 挥自己农业技术专长,将正在酝酿中的小岗村大棚蔬菜项目落实,在示范点上做出成绩后引导村民致富。 对市场风险的畏惧,使小岗村在几次重要的发展关口都选择了观望。最早是2001年张家港长江村援助小岗村民种 植葡萄,村民起初很迟疑,等80亩示范园挂果取得效益以后才在全村推广开来。 原小岗村委会主任严德友告诉记者,现在全村108户村民就有102户种植了葡萄,总面积达到了450亩,20 04年是全村第一个丰收年,2005年人均种葡萄收入达到2000元。这项收入占到村民年收入的一半。 “在小岗做事情,老百姓要看到效益了才会去做,所以,我这个村支书在小岗的角色只能是个引导者,而不能代替村 民做决策。”沈浩这样给自己定位。 “小岗最缺少的是不是科技方面的人才?”记者问。 “最缺的还不是这类人才,而是一个真正能够凝聚人心的当家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05年,小岗村委会 换届失败,现在的村委是个超期服役的班子,开展工作有一定困难。原村主任严德友没有详细说明换届失败的原因,只是说, 他又要离开小岗村。这一次,距离他1998年第一次调离小岗整整8年。 “岗人治岗”的历史,在“分”与“合”的发展道路之争名义下,按照否定之否定的逻辑完成了一次次轮回。争论中 ,小岗人无法达成改革共识,也无法选择当家人选。记者了解到,由凤阳县委选拔成立的小岗村党委5位新班子成员即将上任 。 2007年3月,沈浩在小岗村的使命也将完成,“刚来小岗当村支书,就有人说我干不满两年就会离开,事实证明 他们错了。” 如今,沈浩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能够为小岗做个发展规划,并形成制度,他希望在他离开后,小岗的发展有个连续性。 小岗什么时候才能产生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本土当家人呢?记者带着问号离开了这片令人挂牵的土地。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