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决策》杂志专题 > 正文

温铁军: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10:44 《决策》杂志

  温铁军

  当前风靡中国高校的大学生支农活动,并非是现在的首创,因为近代史上搞农村调研工作的很多知识分子都在提倡, 最早就可追溯到80年前晏阳初的“定县实验”。

  三次知识分子下乡

  “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这是80年前晏阳初在定县进行乡村建设试验时告诫同仁的一句话。晏阳初的身体力行 吸引了一大批知识分子,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系的陈志潜当年辞去了民国卫生部官员职位,跟随晏阳初来到定县。从当时留下 的资料图片看,跟随晏阳初的知识分子,脸上带着发自内心的微笑。据统计,最高峰时期,晏阳初在定县团结了多达500名 “愿意和农民在一起”的知识分子。

  对于在定县的实验,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民普遍存在愚、穷、弱、私四大痼疾;而相应地,平民教育就是要提高农民 的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和组织力,以“文艺教育救愚、生计教育救穷、卫生教育救弱、公民教育救私”为手段,开展多种 乡村建设运动。他更是富有远见地提出了“科学简单化,农民科学化”的口号。

  不过,晏阳初之所以有比较广泛的影响,并不完全是由于他下乡支农,而是当农民革命已经到处发生的时候,晏阳初 开展平民教育,用乡村建设的改良办法起到了稳定严重动荡的乡村的作用。

  早年的学者中很多人不齿做“知本家”,那时讲究以“科技救国、教育救国”为己任,像晏阳初这种大“海归”,放 弃大城市的舒适,长期到农村搞乡村建设;再如梁漱溟这样的北大教授、大学问家,举家到山东邹平搞农村实验,很多知识分 子之所以加入,也是有着追求社会公平正义这些目标。

  那时,就连企业家讲的也是“实业救国”,不是现在利润至上、为富不仁,如大实业家卢作孚,自己艰苦创业建立了 川江航运,接着就去创办稳定乡土社会的农村试验区。

  20世纪60、70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城市知识分子到农村人数最多的一次,我也是其中一分子,1 968年开始在山西农村插队,此后在基层的工农兵中间生活了整整11年。虽然到农村不是我个人的选择和决定,但是在这 段时间,在社会的底层滚了一身泥巴,懂得了农民,也懂得了士兵和工人。

  1985年我调入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联络室从事农村调研工作;1987年调入 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后,又从事了11年农村基层试验工作。这样,先后从事了20多年的农村调研,所以对农民的疾 苦我多多少少是有切身体会的。因此,我一向注重社会调查,注重用事实说话。在我看来,“用脚做学问”应该是一辈子的事 。

  我女儿在读大学时常念叨,贫困同学为了省路费,寒暑假也不回家,这让我产生了把贫困家庭和农村来的大学生组织 起来下乡调研的想法。参加调研的同学由当时的《中国改革》杂志社筹集资金提供路费,由我和其他几位学者在思想上和方法 上给予指导,然后由这些大学生下乡独立完成调查报告。那时,根本没想到最初的调研活动,最后被青年志愿者们变成了大批 大学生的下乡支农活动。经过短短几年,这种支农活动已经逐渐规范化、制度化。目前,已经有20多个省市的100多所高 校大学生支农参与者在校内组建了自己的农村发展社团,他们根据学校、专业特点和优势,组织不同特色的农村社区活动。这 都充分说明,中国的大学生还是很关心农村的。当代青年人中,良心未泯者大有人在。

  在乡村调研,我要求城市来的志愿者自己交钱吃饭住宿。在农村这么多年,我已经被“农民化”了。从事农村工作的 人士都喜欢把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挂在嘴边,其实都是要“化”农民,但是,要想真正地“化”农民,自己必须先得“ 农民化”。

  2003年7月,以晏阳初先生命名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是中国第一个免费培养农民的学院。我们希望通过 培训,让农民在建设本乡本土时更得心应手,努力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这种试验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作“乡村建设运动的复兴 ”。

  所谓试验,就是根据操作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修订试验方案和实施办法,边走边看。我从来没有一个预设的宏 伟蓝图,而是遇到什么问题就尽量去解决什么问题。主要是看能否探索出一条道路,能否走出原来的制度路径依赖。2003 年刚开始培训农民骨干去搞合作社的时候,预计是三分之一失败,三分之一勉强维持,三分之一能成功就很不错。但结果出乎 意料,大部分试验都进展得不错。

  知识分子的责任

  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从财政、投资、教育、医疗,甚至法律方面都加大了对农村 的支持,今后的情况应该会更好一点。这时候,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应该居于主体地位。

  中国农村的事情要想做好,主体是农民,外来者永远是帮忙的。因为农民最懂农村和农业,他们很明白,也很实际, 乡村建设培训的方式是互动式的、分享式的,我们不妨“尊农民为师”,他们之中有许许多多能干的人。

  中国有这么多的农民,在他们身上反映的问题那么多,那么复杂,每个人只能去替他们做一点点事,尽中国一个普通 知识分子的责任。

  现在中国的农村之所以有很大的问题,就是资金、土地、劳动力这些要素都流出农村,基本常识告诉我们,任何领域 要素大量流出都难以发展。近代的理论又加入了科技和管理,或者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两大部分,那也基本上是流出农村。

  现在的农民借债都要让孩子上学,花那么大代价,就是为了离开收益最低或者负收益的农业领域,而转向收益较高的 非农领域;当然不能怪他们,这本来就是市场经济决定的。因此,我常常跟年轻人讲,你们立志奉献农村,虽然志向远大,但 应该先就业,照顾父母家庭,有能力后再去支援农村;不要以为自己在大学里学的知识就能在农村有大作为,不要太浪漫。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确实有很多年轻人下乡发挥了大作用,比如天津的白雅丽,家里也不富裕,她顶着各种压力到湖 北房县这样的贫困山区,替农民做了很多事情。她的经验使我认识到,我们的年青人是可以干事情的,是他们教育了我,感动 了我,是他们在推着我向前走,我所做的,不过是帮他们改善些外部环境和筹集点经费,让他们能继续下去。

  改变自我

  我们现在发动的知识青年或者知识分子下乡,就是城市过剩人才流向人力资本稀缺的农村,帮助农民形成应对市场风 险的经济组织,使得农业要素能够在农村多留下一些,乡村才不至于衰败。这是当务之急,对于中国农村的发展甚至整个中国 的发展都很重要。

  目前,下乡的知识青年越来越多,应该注意几点:

  第一,力戒浮躁。千万不要把学术界的浮躁之风带到农村去,特别是要防止不切实际的这化那化,很多青年人多年来 接受了这样的东西,但这些东西未必真适应农村需要。

  第二,平常之心。要以平常之心做平常之事。我们国家的稻作农业已经有6400多年历史,传统小农经济不是某些 个人想改就改的了的。一个人的能力本来有限,改变乡村面貌也不是一天两天所能完成的,所以,平常之心很重要。

  记住这两条,知识青年下乡才会有真正的收获。对于农民,我们说的是:改变自我,才能做家乡的主人。同样,对于 下乡的知识青年,我们也要说:改变自我,才能建设新农村。

  农村社会的演进是一个缓慢的客观过程,中国的问题需要中国自己解决,也需要按照中国的国情解决。“三农”问题 不是哲学思辩,必须走出书斋,扎扎实实地调查研究,才能谈得上开出方子。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