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那些年 那些事 那些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8日15:43 新民周刊

  据统计,从选址到建成东海大桥的10多年间,共有3000多名各路专家投入了国际航运中心的决策咨询工作。

  撰稿/王泠一

  发现洋山深水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尤其对那些年奋斗在第一线的中国人来说,
简直是一部充满着革命浪漫主义的英雄史诗的序曲。那艘发现未来中国国际航运中心的命运之舟,当时颇有点探险的味道。和哥伦布的船队所绝然不同的是,从黄浦江驶出的这艘命运之舟,承载着当年上海一批高水平的决策咨询专家,而不是图谋私利的欧洲水手。

  这批专家从长江进入东海的喇叭口蛇行南下,在一番曲折之后,他们否定了预想中的那个岛屿,一方面是离上海实在太远——有60公里之遥,另一方面台风的威胁更大。果然,他们在返回途中遭遇到了猛烈的袭击,船继续前进,突然风不自然地停了下来,海图告诉他们的位置是在大洋山岛和小洋山岛附近海域,离上海本土约30多公里,难道这两个岛屿是阻挡台风的天然屏障吗?登陆前后的科学测量,证明预感是正确的!

  当然,建设属于中国大陆本土的国际航运中心,并不只是在中国海域选址的问题。首先是个情感问题——对黄浦江初恋般的眷眷不舍,对我父辈的那一代人而言,黄浦江哺育了他们的爱情和对上海这座英雄城市的豪情。当年,参与选址研究的我,还未到而立之年,对黄浦江的感情没父辈们那样深。我只知道,岁岁年年江底淤泥的积累,使得3000标准箱当量的集装箱轮已经只有依靠早潮的势头才能进入黄浦江,如果晚潮的势头小一些,就退不出黄浦江这条内河而回归大海,而滞留上海港一夜的代价是船租金3万美元。然而,在选址大小洋山方案初露端倪之后,还是有老同志和老专家提出,为什么不采纳疏浚黄浦江江底(即把当时仅7米深的黄浦江挖深3米)方案。后来,专题研究的解释是,疏浚方案不仅耗资巨大,而且要耗时10年。更重要的是预测表明,今后10年将迎来5000-6000标准箱当量的集装箱轮,甚至会出现8000标准箱当量的超级巨轮,而上海港如果不能从大江奔向大海,那么,上海将失去建设属于中国大陆本土国际航运中心的历史性机遇,同时将制约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发育。

  选址初定之后,还得了解周边国际港口的情况啊,毕竟“英雄所见略同”,要打造一个全新的国际航运中心的东亚港口城市还真不少。从当时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水准来看,像韩国的釜山、日本的神户和我国台湾的高雄,就是上海强劲的竞争对手。当年围绕洋山深水港选址的研究者众多,而作为其中的一员,我的研究就是围绕周边国际港口的

竞争力展开的,我先是排除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三国的港口,认为它们不是我们的直接竞争对手;由于上海港当年的吞吐量不过500万标准箱,而排名世界前两位的香港和新加坡都已经突破1000万标准箱大关,10年之内我们很难以此为追赶目标;所以,我判断釜山、神户和高雄是我们最主要的竞争对手。釜山还准备了一个辅助港即邻近的光阳港,让我非常羡慕的是水深有17米;当时的韩国总统金大中本人还是海运业出身,入主青瓦台之后迅速强化了海运部的权限和职能,并对把釜山建成亚洲海运物流枢纽情有独钟;釜山也在研究我们,他们的研究人员甚至认为1997年后,中国经济的开放度和上海港的国际化能力将出现滑坡和有利于他们的拐点。然而,历史却仿佛和好胜并渴望奇迹的韩国人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亚洲金融危机沉重地摧残了釜山的梦想,后来的世界杯足球赛也没能增强它的蓝色经济景气,今天的釜山也只能成为一个普通的支线港。

  金融危机同样重创了日本,对于神户来说则是受了双重打击,这个江户时代就闻名海洋的良港,先是遭遇摧毁其硬设施的阪神大地震,几年后刚恢复元气想和上海决一雌雄,却立即遭遇毁灭其软环境的金融危机。海外投资和轮船公司可不是慷慨的慈善者,我看过多份国际战略判断报告,从1999年之后神户就逐渐从远洋干线港的序列中悄然退却了。

  1999年,上海在刚落成于陆家嘴的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财富》500强年会,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新纪元的开始,上海从此拥有了对话500强的资格,我们的后续研究进程也明显加快。这一年,我应国民党有关方面的邀请,着重考察了宝岛的两大经济明星城市台北和高雄。在台北,当时的市长马英九正在雄心勃勃地推介他的“亚太营运中心”规划;而在高雄,我发现这真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天然良港,当时的感觉是几乎不用进行硬件投入就可以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国际航运中心——假如有充足货源作保障的话。因为同文同种的关系,高雄对上海也较为了解,当地的经济学家羡慕上海辽阔的经济腹地和大陆的国际地位。他们认为虽然高雄暂时处于优势,但如果不进入“三通”境界,不和上海结成海运姐妹关系,面对上海高速发展势头,高雄会在10年内失去比较优势。而后来,高雄优势失去的速度更快,原因是众所周知的,而发展女神再次青睐了上海。美丽的访问总能留下美丽的回忆,1999年我在高雄的晚宴上与同胞惜别,一位国民党籍的“立委”以金门高粱和我击掌出一个美丽的约定——到“三通”的那天晚上,我们一定要用大海一样的深情,和那纯洁无瑕的五粮液,迎来东方醉人的黎明。

  值得指出的是,回眸风华正茂的岁月,我庆幸自己能够投身于人民的伟业。据统计,从选址到建成东海大桥的10多年间,共有3000多名各路专家投入了国际航运中心的决策咨询工作,和他们无私的奉献相比,和那些已经逝去的、未能看到东海大桥雄姿英发的英灵相比,我的努力只是沧海一粟。对于前者,我将师其灿烂品质而努力前行;而对于后者,我只能以“捷报飞来当纸钱”的情怀,为他们未竟的事业贡献我毕生的绵薄。-

  “高参”助阵上海行动

  当前我们面临的现代化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建立由领导、专家和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这是发扬民主科学决策的途径和基础。

  撰稿/陆幸生(记者)

  世博大讨论

  中共上海市委研究室调研处处长许文祥从办公室的书橱内“捧”下9本厚厚的“书”。书脊上“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的共同字样表明,这是属于同一个主题各专题成果的汇编集。书脊上又注有《专题研讨汇总》、《四个方案与七个行动纲领》、《世博专题研究报告》、《十九个区县行动计划》、《大讨论专报汇编》等字样,清晰地说明着这一套汇编资料记录下的大讨论缘起、范畴、广泛涉及的内容和完整记录的权威性。

  在《上海世博》杂志上,《亲历摩纳哥》一文真实记录了2002年12月初,国际展览局第132次成员代表大会投票决定2010年世博会举办地的详细过程。中国、俄罗斯、墨西哥、波兰和韩国代表团都到了摩纳哥,然而“花落谁家”,只有到最后一刻方能知晓。

  12月3日,决定性时刻到来。李岚清、吴仪、陈良宇步入会场在第一排就座。中国驻法大使吴建民作开场白,李岚清以流利的英语作申博陈述,陈良宇发表充满激情的陈述:“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必将书写崭新的记录,成为国际展览业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盛会”。吴仪身穿天蓝色套装,向着全体代表伸开双手,她说:“给中国一个机会!”

  历史在这一刻定格:2002年12月3日当地时间下午3时45分,国际展览局主席宣布:2010年世博会举办地——中国,上海!

  当缤纷的庆贺礼花落地,一个必须凸现和谐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实践的理性思考的宏大题目,就摆在了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全体上海市民的面前。2003年3月12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大讨论动员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讲话: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专门对开展“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大讨论进行动员和部署。去年12月3日,我们成功取得了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这是继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后,上海面临的又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如何抓住这一机遇,推动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加快上海建设世界城市的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举办世博会是一个机遇,是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工作抓手。开展世博大讨论,既是整个筹备工作的正式启动,也是把筹办过程变为推动上海新一轮发展的思想动员,使举办世博会真正成为加快发展的助推器。这是上海今后几年的一个大战略,可以称为“世博战略”,我们必须做好这篇文章,而且要做得漂亮。

  新旧世纪交替之际,继浦东开发开放之后,中国上海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使得这座发展中的城市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市委、市政府要求: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大讨论的重要意义;全面发动,把握重点,深入讨论上海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切实组织好大讨论活动。上海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关口,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再攀新高峰,这是历史赋予的重大责任。“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使这次大讨论成为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活动,成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振奋精神的活动,成为群策群力、凝聚力量、团结奋斗的活动,为推动上海新一轮发展作贡献,向历史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决策咨询机构

  在3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终于能以一种“全神贯注”的姿态,来再次审视那场始于2003年3月的世博大讨论,其实我们怎么也不能忘记,也不应该忘记,与进行世博大讨论的时间几乎“平行”,发生在中国的另外一件大事:阻截SARS的蔓延。

  当上海市委市府的领导同志们,在踏进会议厅之类的公共场所,与城市居民进入相关公共场所一样,都要被特定医疗机械发出的激光红点,在自家身体的某个部位“扫射”一次的时候,当时的上海实际在进行着两场全方位的战斗:坚决阻截SARD蔓延,深入开展世博大讨论。两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回顾在迎击SARS蔓延同时展开的那场大讨论,实际上是在为中国以及上海,为“强调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做出的实践和努力。

  在进行世博大讨论的第二个月,即4月下旬,相关部门就“建立决策咨询网络”,提出了初步设想。5月12日,新华网上海频道消息: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会日前讨论决定:成立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市委成立决策咨询委员会是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完善决策机制,防止决策随意性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机制,集中全市各类专家智慧,保证市委在重大问题上体现出更高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把握好工作的方向、大局与战略,更好地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市决策咨询委员会是市委领导下的决策咨询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对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方针政策和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咨询论证;对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与中长期规划提供研究咨询评估;对影响全局的专项改革方案或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进行多方案比选研究及提供咨询参考意见;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工作,对全市重大决策的实施和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调研,提出对策建议;收集和积累有关信息资料,对国内外的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作跟踪研究,为市委处理突发性重大事件提供可资参考的应对预案。

  在建立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的第二年,在会刊发表的“2004年工作概述”中,我们看到:在市委的直接领导下,2004年市决咨委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和全市大局开展工作,全面加强与成员单位和各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充分发挥专职委员的专长,积极组织和充分利用各方专家资源,各项工作在进一步规范的基础上取得新拓展,市决咨委特色与整体功能日趋凸显,为市领导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作用不断增强。

  2005年,市决咨委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和全市大局,首次组织了重大决策专题的后评估工作,即对“一城九镇试点建设”、“科教兴市政策效果”和“崇明生态岛项目研究”等,做出了详尽的后评估和战略评估,进一步体现了市决咨委的职责功能。同时,市决咨委加强和完善决策咨询课题的管理,共立项48个课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初步形成了多视角采选组题信息、多形式安排课题研究、多层次加强跟踪管理、多渠道推动成果转化的框架工作机制,增强了市决咨委的影响力。市决咨委同时积极开展了重大专题的调研论证及社会招标,第一次在主流媒体上公开“上海市2005年度市重大咨询研究课题招标指南”,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专家优势,集中民意民智,提炼真知灼见,为市委重大工作作好前期调研认证、提供决策参考。

  走通华山一条路

  在《上海世博》第一期会刊里,以“畅所欲言话世博,集思广益谋发展”为题的大讨论综述,点出了进行世博大讨论的由来。文章写道:世博大讨论,时势所必需。上海的人均GDP从目前的近5000美元,提升到2007年的75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将是一道坎。

  在第二年由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汇编的年刊里,相关专家的文章详细解读了这个“将是一道坎”的关键内涵:

  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既来自党的理论体系连续和发展,更直接来自实践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最直接的是来自防非典的实践启迪,来自中国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这个新发展阶段的实践需要。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后,被认为进入了一个关键发展关口;人均GDP1000美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结构变化最快、产业升级最快、社会问题最多的时期,这个时期发展得好,就能迅速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走出一条地区振兴和国家发展新路。这个时候,稍微把握不慎,很容易陷入发展的停顿状态。

  中国进入到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国内一系列矛盾也进入凸现期”。而“在新的条件下,国家1000美元与上海5000美元两个阶段重叠”,上海“也正在或将要发生一系列大变化、新变化,碰到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我们要高度重视矛盾的碰头”。

  市委领导一直强调,在我们面前有两条路,有两种可能,跨越或落后。跨过人均GDP5000到8000美元这个关口,前面是海阔天空,我们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怎样走过这个阶段,上海唯有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用科教兴市把上海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增强为全国服务的能力,走出新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路。

  根据“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大讨论的统一部署,围绕“实施科教兴市,走通华山一条路”的战略,在面上开展大讨论的同时,要求对上海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进行重点研讨,牵头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落实责任,深入调研;各相关部门立足全局,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出谋划策,最终形成A、B、C、D四个方案和七个行动纲领。在此基础上制定的《上海市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纲要》第一条即明确“科教兴市是推进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这是全市方方面面经过五个多月讨论形成的共识。《纲要》的实施,形成了举全市之力共同推进科教兴市的新局面。

  2003年10月,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大讨论结束,由大讨论领导小组工作组汇编的9本会刊,集中、真实地记录了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各级部门对于上海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和行动共识。把2010年世博会办成最精彩、最难忘、最成功的一次盛会,既是重大机遇,也是严峻考验。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发展,上海已经实现了巨大的跨越。跃上更高的经济台阶,上海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纵观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上海正处于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期;把握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海要在大格局中寻找发展的新路径。上海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市情,要深化对重大发展问题的认识;推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制度创新和功能性发展必须要有大推进;上海要在新起点上再创新优势,功能性发展必须寻求大突破。

  科学的判断,来自对大势的把握。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国际产业新一轮大规模转移,为上海站在巨人肩膀上实现自主研发与二次创新的突破创造了机会;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为上海更好地服务全国中加快结构升级创造了机会;长三角城市群的强势崛起,为上海强化核心城市功能创造了机会。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全面激活上海知识、技术、人才等高等级要素的巨大能量,全方位加大创新,闯出技术跨越带动经济跨越的新路。上海作为国家沿海发达地区,肩负“四个中心”、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使命和历史重任。不辱使命,与时俱进,必须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这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和核心举措,也是上海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动力的唯一选择。-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