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让民间智慧汇聚涌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8日15:43 新民周刊

  由于角度不同和视野不同,民间智囊群体往往可以向社会发出一些更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观点,从而弥补政府智囊群体的不足。

  撰稿/曹 敏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进入到一个高潮,借着这股浪潮,
一批体制内学者勇敢地走出政府大门,投身于市场,使中国社会第一次有了来自民间的思想供给,而社会思想的活跃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民间智囊和民间知识分子的出现。

  多元社会需要民间智慧

  有分析认为,民间智囊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内部的思想资源不足,客观上需要外部资源进行补充,而决策科学化对智囊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仅靠体制内智库往往难以满足政府的要求,因此,一些民间智库应运而生。笔者更认同的是,民间学者的出现更多地是出于个人的因素,中国民间知识资源的出现,不过是体制内资源的身份改变。主要是学者们想换一种方法来经营思想和知识的产出,换一个身份来表达思想观点。至于说与政府的需求是否有关,可能并没有多大关系。这是因为,这些民间研究机构出现后,政府很少与它们发生联系,很少直接从它们那里订购产品。真正鼓动学者们离开体制的是他们个人不同的性格爱好和思想观点。

  以福卡智库为例,它首创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学术机构、国有财团、民企合资而成,是按现代企业制度独立运作的股份制研究机构,联合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开展“预测、战略、方案”的研究咨询工作。他们坚持“客观、冷静、中性、实证”的科研原则,以其独特的“穿透、合成、创新”的“智慧型文化”,破解难题、研讨方案。十几年来,福卡智库致力于为商界、政界提供科学理性、富于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智力服务,仅度身定制的专项研究与咨询项目已达近千项,完成了从亚行、跨国企业到国内各企业集团、各级政府的相关咨询课题,把自己打造成为行业的领先品牌。

  与体制内的研究机构不同,民间智库没有上级主管单位,也难以像国外的思想库那样,得到某些基金会的固定支持,他们的经费来源是相对独立的,一部分由合作伙伴提供,所谓的合作伙伴是指关系企业、机构和NGO;另一部分则是个别从业人员经商和个人投资成功后将经费转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或是个人自筹资金等。这些性质的资金来源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但数额有限,也往往不一定能按时足额到位,因此,中小型民间研究机构常常受到资金之困。然而这也并不全是坏处,没有主管单位也意味着少了很多制约因素,所以,除了智库通常采用的论坛、研讨会等形式出售门票、拉赞助以及通过大师级学者演讲来吸引受众外,他们也更愿意和新兴媒体合作,发布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网络BBS是新兴民营研究机构普遍看好的平台之一,私人博客也被许多从业人员当作发表自己观点的额外工作场所,而在博客之后出版著作的也越来越多。在媒体上,人们越来越多地听到这些来自民间的声音,一种气氛正悄然形成,这正是由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状态决定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状态多元化、需求多元化的社会,要满足多元化需求,必须听取不同角度的声音,这在客观上要求给民间智库以新的发展空间。

  率真声音获得政府认可

  不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战略决策的科学、实效已成为衡量现代政府领导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2003年10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一则消息,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面向世界公开招标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前期研究课题。这个首次以公开招标方式向社会咨询、征求经济发展方案的举动,被解读成为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进步之举,也是民间研究机构开始得到政府认可的一个信号。与体制内的思想库相比,民间智库的研究成果更贴近市场、更贴近民生,并且已经开始引起决策部门的注意和重视。体制内学者辞去公职,丢掉铁饭碗,转变身份,成为的民间智库的学者,这不能不说是某种程度的社会进步。

  民间智囊人物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能以民间人士的身份,表达来自社会的意见,表达这些研究机构的自身研究成果和思想观点。由于他们特殊和独立的身份,他们的声音可以更加率真,观点可以更加透明,表达方式也可以更加自由。更主要的是,由于角度不同和视野不同,民间智囊群体往往可以向社会发出一些更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观点,从而弥补政府智囊群体的不足。

  不仅如此,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分工协作的要求下,更加客观、专业的细分在市场导向下逐渐明朗由于体制的不同,民间智库不得不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来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例如,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从成立之初,就创造性地提出“小机构,大网络”的思路,组建了一个由国内几十名位著名专家组成的高层次学术委员会,如今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亲自担任该院的董事局主席、名誉院长。在这个高层次学术委员会指导下,中改院有一支130多人组成的特约研究员队伍,他们来自国家机关、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业、金融界,都是本领域内的佼佼者。这一机构放弃行政级别,以“官方背景、民间机构”的身份出现,实行董事局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并以“事业法人,企业化管理”的独特体制成为中国科研机构的“敢为人先”者。他们有多少事用多少人,用人而不养人,研究成果出来后,就通过网络等新兴媒体快速准确地向外界传递,并力图在最短时间内传达给最多的有效受众,扩大自身影响。

  纵观十多年来的发展变化,中国民营研究机构有这样几个特点:从事经济、技术方面研究的多,从事政治、思想、文化、法律、行政管理方面研究的少,这说明在社会科学方面,政治、思想、文化科学的研究仍以政府研究部门为主。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已形成五大系统,共有研究机构2500多个,专职研究人员3.5万,工作人员27万,如果这一批智力资源都能像民营研究机构一样发挥效用,将会对中国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效益。-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