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差异中的平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8日15:43 新民周刊

  竞争是主流,过度竞争则应该避免。在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竞争与合作的态势将长期并存。

  撰稿/杨艳萍(记者)

  只盖一次章

  多年以来,从江浙一带运往上海的生猪,在原产地左屁股要盖枚检疫章,到了上海,右屁股同样要盖枚检疫章。可实际上,大家执行的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农副产品检疫标准。双重检测、双重收费,降低了农副产品的流通速度,增加了各方成本。低效率产生的高成本,最后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上海是一个拥有近200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不仅消费集中而且量大。其中日消费的新鲜蔬菜就在2万吨以上。据近5年来统计,上海市平均每年新鲜农副产品交易总额达到了450亿-500亿元(不包括加工和出口),交易的农副产品中34%是上海自产的,62%由周边省市提供,4%靠进口。如水果,除葡萄和桃子外,上海水果都要从外地引进;茄果类蔬菜中,将近一半的番茄和黄瓜、60%左右的茄子、80%左右的辣椒都靠周边省市供应。

  上海对农副产品的强劲需求,给周边省份农副产品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不过区域之间的交易“壁垒”,也为双方制造了不小的麻烦。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咨询部主任、上海经济年鉴社主编张兆安研究员对记者说,从2003年开始,上海的“长三角一体化”决策咨询部门就开始着手研究,要在长三角地区建立一个双向认可的农副产品检测机制。

  “谁都明白长三角一体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每一个新的设想要落到实处,无不是步履艰难,说到底,这其中涉及到了部门利益。不过农副产品的检疫既然已有国家统一标准,就不需要重复检测。只要当地检疫部门有认可,上海就应该放行。假如连这么小的事情都做不到,长三角一体化根本无从谈起。”

  张兆安说,建立一个农副产品的双向认证机制,在长三角区域内已基本形成共识,各项措施并开始逐步落地。

  一头生猪进上海,屁股上只用盖一枚章。这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过程中,只是件很不起眼的小事情。不过张兆安强调,为政府部门做决策咨询,注重的不仅是前瞻性和战略性,更要注重可操作性。一个具体项目的提出,在现行的体制环境下,即便没有全面的可操作性,至少在某个层面上具有可操作性。否则就变成了纯理论研究,变成了现象的描述。

  市场与政府的合力

  2002年起,张兆安作为一名优秀的经济领域专家,开始对长三角一体化的问题进行长期的调研和跟踪,在此基础上,形成多个“政协常委会建议案”,作为上海市政协最高层面的议案,提交上海市政府作决策参考。已经形成的议案包括“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世博会与长三角经济共同发展的若干思考”、“关于融入长三角,加快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建议”以及今年的“关于发展长三角港口群作用,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若干建议”等。

  2006年年初江浙沪三省市召开“两会”期间,“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不约而同地进入三省市的“

十一五”规划纲要报告。区域经济一体化俨然成为今年政府部门最热的话题。事实上经济一体化早已形成全球性发展趋势。一个较为奇特的现象是,国际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似乎比国内走得要快。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概念的提出,最早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回顾20多年来的演进历程,张兆安深有感触,“区域一体化的推动力,主要产生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市场,一个是政府。市场可以按照自身规律,对社会经济资源进行最优配置。各类资源形成自然流向,而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地方政府,它的着力点是不同的。市场力量是自发的,政府的推动却是可控的。由此政府发力就有可能产生两方面的作用:推动或者阻碍。

  “来自政府的力量何种情况下能产生正效应?那就需要我们决策咨询部门能迅速寻找到不同行政区域内政府的利益平衡点。这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问题。找不准这个点,政府的力量就会形成负作用。”

  倾听不同的声音

  最近几年,张兆安几乎走遍了长三角大大小小所有城市,每做一个项目,他就要把相关的城市全跑一遍。“为政府做决策咨询,来自实地的第一手资料才具有真正参考价值。决策咨询的核心,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现在资讯高度发达,部门机构众多,通过网络查询再进行观点的总结归纳,就违背了决策咨询的本意。”

  每到一个城市,张兆安首先要邀请当地与项目相关和不相关的部门人员举行座谈会。正反两方面的意见,都可以畅所欲言。来到浙江

义乌,义乌的同志对上海金融行业的一些做法表示不解:为什么上海资金充足,金融发达,却没有一家上海的银行在义乌设点展开业务,而福建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都已在义乌开设分行。

  在江苏连云港,他们又发现这样一个问题:由于缺乏令人满意的信息交流平台,长三角各城市之间信息双向沟通渠道不够通畅,导致信息传递的滞后和缺失。连云港的同志介绍,自连云港制盐业式微后,沿海100多万亩的盐业用地一直闲置至今。这些土地不在国家土地控制指标内,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但由于连云港位置偏远,如此优良的基础条件缺始终不为外界尤其是长三角城市所知。上海地域狭小,土地非常紧张,如果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世博会场馆建设,将企业外迁来或进行土地置换,应该对双方都是好事。

  与上海比邻而居的苏州,最关心的是陆路交通方面的问题:江浙的同志认为,长三角区域内陆路交通的硬件建设日新月异,但在交通管理的协调、衔接等软环境建设方面尚有较大改善空间。高速公路分段收费、外地牌照在上海高架上通行受到时间限制等问题已是老生常谈。这些问题得不到尽快解决,长三角的区域联动就无法建立起和谐、顺畅的大环境。

  不少城市的同志希望上海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应尽快与周边地区接轨,并能够牵头做好长三角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布局。江苏方面反映,在该省公路网建设规划中,有7条公路要与上海连接,而上海方面却因市内交通压力过大,目前只同意对接2条。

  在区域对接过程中,经过实地调研,来自兄弟省份的不同声音,都能在张兆安他们的政府决策咨询报告中及时得以反映,并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全局视野,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改进建议。

  区域一体化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应、对区域内百姓生活的正面影响不可估量。从更为长远的发展战略来看,区域之间各个层面的融合也是大势所趋。作为市场一体化两个推动力之一,政府受体制和行政区划的影响,首先就需要从决策咨询方面进行推动。

  “在我看来,从事长三角一体化的决策咨询工作,首先要有连续性,凡是对上海社会经济起到长期影响的领域和重要因素,都需要我们做连续不断的跟踪和研究。我们也意识到,涉及到重大问题,决不是一次决策咨询就可以解决的,不完善和有缺陷的现象,就要马上想办法进行弥补。”

  张兆安说,参与决策咨询,需要一支各方面知识背景能够互补的队伍。在市政协“长三角一体化”问题的决策咨询部门,融合了来自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来研究同一个问题,思考角度的不同,往往会碰撞出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高复合型的研究队伍,是决策咨询工作保持高水准的一个基础。

  政协有一次开会,讨论文化下乡问题。就文化下乡的形式和内容,大家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一个来自文艺界的政协委员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政府部门为了表示对文化下乡的重视,演员阵容中派出了一名享誉国际的小提琴演奏家。演奏家全情投入,当他表演结束,场下的观众只剩下一位年迈的老人。演奏家上前询问,琴拉得好听吗?老人回答:好听。演奏家问,您听懂了吗?老人说,不懂。“那你怎么没跟其他人一起走?”老人说,你坐的凳子是我们家的。

  “一些具体的问题,没有身临其境你无法获得如此真实的体会,你对市场真正的需求可能永远只停留在表面。”张兆安说。

  以小见大,是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的另一个要点,并已成为上海“长三角一体化”思考决策咨询问题重要的切入点。处在转型时期的

中国经济,趋势变化非常迅速,新生事物往往就在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情上显现出来,但是它却有可能对全局问题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为政府做决策咨询,切不可好高骛远,要做就一定做“大”的,一定要脚踏实地,从细微和局部问题做起。

  竞争与合作并存

  2002年,“长三角公交一卡通”的概念开始见诸媒体。这一创举被专家称为“长三角城际公交的突破口”,也将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开端。然而4年过去,在区域内16个城市中,只有上海和无锡两地在全国率先推出了“一卡两地刷”。

  一年后,杭州和苏州也相继推出本地公交一卡通,上海人到苏杭,也可以用上海公交卡乘坐部分装有刷卡机的当地出租车,不过这种便利只是单方面的,苏杭的公交卡由于“制式”的不同,并不能在上海使用。

  为实现长三角公交一卡通,相关城市举行了多次协调会议。2004年1月,长三角14城市就在无锡召开互通研讨会,建立了联络会议制度,并成立了技术、政策、市场三个协调小组。但由于在市场、投资、利润分配等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始终没能出台实质性的举措。

  曾经有一位官员表示:由于各个城市信息网络发展程度不同,使用的刷卡系统技术标准不同,公交IC卡使用范围也不同,尽管谁都知晓互通之后好处多多,可谁都不愿意把自己的系统推倒重来。

  张兆安说,从国际经验来看区域经济进入一体化的标志,首先表现在市场的一体化,即人才、资金、商品的无障碍流通,按照资源的最优配置进行自然流动。

  其次是产业体系的一体化。长三角产业最和谐的时期,是在上世纪80年代。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中心,上海的周末工程师和大量技术工人走进江浙市场,促使江浙乡镇经济快速成长起来。乡镇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江浙城市化进程,中小城市开始日长夜大。到了90年代,外资的进入彻底打破了长三角原有产业布局,上海能生产的产品,江浙同样能做。原来的垂直分工,演变成了水平分工。这种产业状态将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最后,还有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的一体化,以及制度建设的一体化。

  张兆安说,制度建设和体制安排的“一体化”甚为艰难,但也不是无所作为。“比如一张公交卡或者医保卡,能够在整个长三角区域内畅行无阻,做到这一点,将给老百姓带来多大的方便,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可以在大的共识下,承认差异的存在。区域一体化并不是说就此消灭差异,有差异是永恒的。”

  作为上海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智囊机构,张兆安和他的研究队伍清醒认识到,在当前形势下,长三角区域之间的竞争是必然的,毕竟发展经济还是地方政府的第一要务。同时要看到,竞争也是长三角区域保持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

  “竞争是主流,过度竞争则应该避免。在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竞争与合作的态势将长期并存。”张兆安说。-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