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空巢老人现象:他们常常沦为牺牲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14:10 中国青年杂志 | |||||||||
中国的老年人口状况构成了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国情之一,无论是现实和理论研究均已经表明,本世纪初我国进入了老龄化加速阶段。 身体羸弱、无人照料、内心孤独……众多“空巢老人”,随时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发生意外,“空巢老人”的现象,向社会敲响了警钟。
“空巢”问题,是当下青年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转型期中国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那么,我们如何应对呢? 温暖“空巢” 策划-《中国青年》第二编辑部 执行-本刊记者 蒋晔 “空巢”:一道难解的“填空题” 文-蔡绍坤 “空巢”现象敲响警钟 2006年5月20日下午,湖南岳阳市发生一幕惨剧:一位50多岁的妇女生病动完手术,因家中无人照顾,由儿子送到福利中心寄养;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儿女又不在身边,最终选择跳楼自杀的方式来宣泄内心的孤寂与绝望。 老人的死,以极端的方式折射出“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所谓“空巢老人”,指的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其中包括无子女的老人和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空巢老人”现象,在全国各地均以不同程度存在着。 住在南京市郊的刘大妈丧偶多年,因为儿女都已成家,70岁的刘大妈独居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老人家最盼望的日子就是逢年过节,因为只有这时,孩子们才会回来和她团聚。一过完节,子女们又忙着各自的生活去了。大部分时间,老人只能一个人过,买菜做饭是最为难的事情,老人经常一天做一顿饭,中午吃一点儿,吃剩的菜放在冰箱里,晚饭时加热后继续吃,长年累月,老人落下了胃病,吃饭和吃药一样令她难受。平日里无事可做,她经常是看一天的电视;虽然衣食无忧,但老人却感觉快乐不起来,每周末钟点工都来帮忙打扫房间,干完了活儿,老人舍不得让钟点工离开。“平日里陪我聊天的人太少了。”老人说。 身体羸弱、无人照料、内心孤独……众多“空巢老人”,随时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发生意外。“空巢老人”现象,向社会敲响了警钟。 从“空巢”到“空心” 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空巢”期一般被看作是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往往意味着人生步入一个“失去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他们将逐渐失去充沛的体力和精神;退休之后,老人们失去了充实的工作状态,生活突然没了重心;儿女长大后离开身边甚至出国,老人们失去了天伦之乐;与此同时,老年人还要面临丧偶后孤独生活的境况。 伴随着一系列生活境况的转变,“空巢老人”的精神状况也开始面临挑战。一份来自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养护中心的统计数据表明,30%的老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医学研究也表明,“空巢老人”最易发生老年抑郁和孤独,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越来越脆弱,由抑郁症导致的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发病率也会随之上升。 缘何“空巢” 当前社会上出现的“空巢老人”大概分为几种情况:没有子女,老两口相依为命;老人丧偶寡居;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老人和子女虽然住在一起,但因为下一代工作忙,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差异加大,在心理上造成老人的“空巢”。 “空巢老人”的出现与增多,首先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客观形势分不开。中国“空巢老人”的增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们价值观念改变的结果。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研究员张恺悌分析指出:“中国的老年人口状况构成了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国情之一,无论是现实和理论研究均已经表明,本世纪初我国进入老龄化加速阶段。” 据统计,200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5亿,占总人口的11%,其中有2400万老年人已经生活在“空巢”家庭中。到2010年,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1.74亿。在一些大城市,“空巢”家庭问题更为突出。2003年,北京市“空巢”家庭的比例为34%,上海市为34.8%,广州市为30%,天津市为36.5%。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为老人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出现提供了人群基础。 另一方面,国内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形势的变化,则为“空巢”现象制造了土壤。有关人士认为,当今人们生活和住房条件改善,再加上计划生育使家庭结构小型化,为许多老年人独居提供了条件;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很多年轻人因为生活的压力,将父母变成了形式上的“空巢老人”。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新一代独生子女已经长大成人,他们或工作或成家,往往都离开家乡和父母,到城市里去,这使得“空巢老人”逐渐成为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随着这种现象的增多以及年轻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空巢老人”现象逐渐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老龄问题之一。 最近10年来,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的趋势。联合国估计,到下一代,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将比20世纪的欧洲更加严重。届时,中国将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对付高出自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数倍的国家类似的问题。据预测,2035年,中国每4个人里面就有一个老年人,那时候中国的老年人数量,将比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这5个发达国家的总人口加起来还要多。 一般而言,在西方,每代人只尽义务哺育下一代,养老的任务由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负责解决,西方人遵循的是一种“接力式”的养老模式;而在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则是“小有所依,老有所靠”,说的是大人抚养孩子,孩子长大后赡养老人的“反哺式”传统。这和中国当代人的生活节奏有了明显的矛盾。据北京相关机构调查:现今中年人的生活压力是50年前的25倍,而48%的北京中年人没时间照顾老人。北京大学老年问题研究者陈功博指出:“社会发展越快的时候,也是老年人危机最深重的时候。他们常常是牺牲品。” “填空”:了解老人的真正需要 为避免老人们沦为“牺牲品”,社会养老承接家庭养老的接力棒,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空巢老人”的问题近年来开始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不少城市都对养老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中国社会养老体系正在逐步走向完善。 而在社会养老体系走向健全的这一段时间里,很多“空巢”的具体问题,则需要每一位“空巢老人”及其子女积极面对。 几年前,作家曲兰曾以《来自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呼吁社会重视“空巢老人”的问题。在书中,曲兰曾提出以理财、养生、休闲、安居四大“法门”对抗老年人可能面临的灾难,即老年人应该发挥主动性,适当学会理财投资、养生保健、休闲安居,改善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做一个“成功老人”,积极应对“空巢老人”经常面对的恶劣境况。 与此同时,作为子女的青年人,也是照顾好父母的第一责任人。这道填空题,是青年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具体的做法因人而异,做好“填空”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子女应该了解老人的真正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空巢老人”要面临的问题可能不只是衣食问题,而更注重精神情感的慰藉和心灵的交流。江苏射阳县有位年近七旬的陈奶奶,老伴去世后,成了“空巢老人”。前几年,由于老人中风偏瘫,子女专门请了个保姆为老人做饭,虽然生活无忧无虑,但陈奶奶不免感到寂寞,凡子女回来看望她一次,她都要记入一个“子女探亲账本”。如:“12月10日上午,小女儿回来一次,第二天上午离开家,这是第28次回家探亲……”老人说:“看到账本,自己就会想起儿女们来探望自己的日子。” “子女探亲账本”正是“空巢老人”极度渴求“精神赡养”的具体表现。 对这些步入暮年的老人们来说,除了生活必须的经济条件外,钱财早已是身外之物,老人更需要的,往往就是晚辈们的关爱与照顾、两代人心灵的交流与精神的慰藉。 心理学家指出,这一代老人,他们大多比较传统,不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只有先读懂老人需要什么,才知道给老人什么。 “空巢老人”除了子女的孝心外,同时需要整个社会的关爱。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自身家庭的角度,青年有责任照顾自己的父母;从社会的角度,对于别人的父母,应该动员全社会来关心,积极参与养老体系的建设。 找一个离家近的工作,天天回家。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