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风窗专题 > 正文

四川民间掀起“保水运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10:55 南风窗

  南

  四川民间掀起“保水运动”

  □本刊记者 尹鸿伟 发自成都

  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已经在2002年开工,但相关民间似乎没有发出引人注目的声音。但围绕南水北调工程“西线”却产生了一场争议,黄河水利委员会想在川青藏三省交界的四川省东北地区动工的计划受到四川民间的广泛质疑,这些声音要求国家有关部门把“西线”工程的规划、研究过程公开,将工程的利弊研究情况公开。这给这一项原本被形容成“新中国伟大工程之一”的支持和实践者们带来了新课题。

  从“保路”到“保水”

  中国

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已经退休的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最近对记者表示,如果“西线”工程的具体情况没有说清楚,那么无论黄河水利委员会和中央政府出于何种意图和目的,这样的工程是不能轻易开工的,“尽管四川地方政府出于服从、支持中央政府的决策而不发表任何不同意见,但是来自四川民间的力量有话要说”。

  2006年9月,一篇题为《南水北调抽血四川,保卫长江保卫水源》的文章在四川新闻网上发表后引起热烈关注。四川新闻网称:“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即将于2010年上马,这个消息公布之日起就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全国人大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研组、水利部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官员前段时间频频亮相四川进行调研和座谈,也让四川人对此表现出空前的关注。”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在四川省境内的长江源头地区进行各种勘探、研究工作,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他们该如何应对来自四川民间不同、甚至反对的意见。以往在“一切中央政府说了算”的习惯政策下,各种相关部门总是自行按照中央政府的既定政策办,之后也不需要别的部门或者地区同意就可以达到目的,更鲜有考虑来自民间的声音,而所有后者对于这样的政策或者工程也总是“不堪言表”。

  刘宝表示,尽管之前黄河水利委员会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做了许多关于“西线”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但是作为“水源地”的四川省,无论是有关学者,还是政府基本上都不清楚他们做了些什么,更不要提民间老百姓知道什么。他说:“我作为国内有些资历的水利专家,从来就没有人告诉过我,或者询问过我对这项工程的意见,当然,四川省那么多著名的水利专家、学者的遭遇都和我一样。我们都觉得这样的情况非常不正常,所以希望有人能够告诉我们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或理由。”

  事实上,尽管早在2001年7月,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院制作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及第一期工程规划》就由专家委员会审查通过,但直到2005年3月水利部在成都召开西线工程座谈会,长期工作和生活在调水区的自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经济学家、人文科学家等“才清楚了事情的原委”。

  但是无论是黄河水利委员会还是中央政府的有关部门,目前都没有对以刘宝为代表的四川学者作出任何回应。2006年8月,四川省的50多名学者自费出版了一本《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的论文选集,力图从多方面发出对“西线”工程可行性、可靠性的质疑。

  “三峡工程上马是听取了全国各方面专家的意见,经过多次反复论证和模拟实验,特别是通过全国政协讨论,全国人大无记名投票,多数代表表决通过后才开工的。”四川省社科院学术顾问林凌教授表示,“我认为,2002年12月23日的国务院《关于西线工程总体规划的批复》并不意味着西线决策程序已经完成。”

  这本书没有得到任何政府部门或者社会大众的资助,而是由林凌个人出资4万元,刘宝个人出资1.5万元,四川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会长马怀新个人出资1万元出版。“调研是个人行为,是凭着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感做了这些事情。”刘宝说。

  更令人注目的是,除了这些四川籍的专家、学者外,民间的声音更是不断通过当地媒体和互联网透露出来,其讨论的热烈,言语的激烈远远超出普通人的想象,显示出民间的力量在中国逐渐开放进步的现实社会中有了更多的自由权利,民间力量并没有在这样的国家级大工程面前停止思考。“如果我们四川人自己都不关心自己,你就别指望别人能够了解我们的真实想法,了解我们同时面临的困难,长此以往我们将受到很多真正的限制。”一名网友在四川新闻网发言说。

  一些四川的水利专家称,《备忘录》一书公开出版后,许多四川人将其称为“一本迟来的《备忘录》”,觉得这样的反应实在太慢。虽然四川的学者们努力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是被评价为“对比黄河水利委员会为此所做的工作,实在太少,无法相提并论”。

  一些四川民间人士不断在互联网上发表意见,认为四川人必须马上掀起一场“保水运动”。一些网友明确表示:“四川人在历史上曾经抛头颅、洒热血进行过著名的‘保路运动’,现在应该重拾当年的勇气和决心。”

  “来自民间普通百姓的呼声让我们既高兴又担心,这样的情况说明了四川民间力量在不断觉醒,他们已经懂得思考,懂得站出来维护自身的权益了。”刘宝说,“当然也必须保持一种冷静的警惕,我们学者争论和维护的是工程的可行性和利弊大小,是站在为地区、也为国家思考、负责任的立场在做事情的,由于民间百姓一般不具备专业的科学知识,所以他们在讨论这些问题时,很容易陷入狭隘和不理智的境地,这样于社会、于政府并不利。”

  一些四川学者称,《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一书公开出版后,至今没有得到来自官方的任何回应,无论是四川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但是一些四川官员私下还是比较关注事件的进展,他们很愿意与我们私下讨论这些问题,但是一直不愿意公开发表任何意见。”

  尊重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事实上,关于“西线”工程的讨论已经不仅仅限于四川省内。同样是民间的声音,也有反对四川意见的:“他们的意见不能确保公正,因为他们都是四川人,或者与四川利益有关的学者,此举有明显的地方利益保护之嫌。”

  更有一些来自中国西北“西线”工程的未来直接受益地区的网友表示:“西北的确太缺水,太穷了,再不调水将关系到生存问题。”

  尽管民间各种各样的意见和讨论已经沸腾,但是黄河水利委员会和西北相关地区政府却行动迟缓──它们像四川地方政府一样,什么也没有说。

  与近年来的许多水利工程一样,“西线”工程也难以逃脱被质疑、被非议的命运。这些质疑和非议并没有完全被排斥。比如三峡工程,在该工程建成之际,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说:“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

  “西线”工程如果实施,动态投资将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如果其间还有什么变化,这个数字可能还将增大。四川省许多学者指出,有如此巨额的钱,要解决西部地区的缺水问题应该有很多种方法,而且必须明白一个问题,西部地区的缺水困境与历史上城市、工业、人口,甚至农业灌溉等布局不合理有极大关系,“为什么没有保护环境生态和节水的概念,非要被动地调水救护,就不能考虑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整呢?”

  刘宝说:“从民间反馈的情况看,对于黄河水利委员会种种关于工作进展的公布,四川民间很难理解与接受。原因更多在于民间对持续了将近50年的工程的规划论证了解很少,参与很少,更难以理解其中太多专业的东西。他们宣称这是一项为国为民造福的工程,但是真正有说服力的东西却非常少。”

  刘宝称,四川民间力量与四川学者的共同意见并不是要反对“西线”工程的上马,而是希望包括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内的各种相关部门能够给四川人民,给全中国社会一个明白的说法,“为什么要建,之后如何管理、使用,然后成败得失由谁来承担责任等等问题都必须有个交待,不能脑子一转就搞这么大的工程。”

  而现在这些相关的机构和部门的态度恰恰相反:似乎他们之前并没有这方面的工作打算或者准备。

  但是一切争论并没有妨碍“西线”工程工作的进展。自2001年7月“西线”第一期工程进入项目建议书阶段以来,黄河设计公司作为该工程设计总负责单位,开展大规模的实地勘察,“取得了大量丰富翔实的技术成果”。2006年3月,黄河设计公司在郑州召开2006年南水北调西线项目工作会议,对南水北调西线项目工作进行总动员。与会者表示:“2006年将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项目建议书阶段工作最为关键的一年。”

  尽管仍然有许多水利工程在中国西部地区不断上马,但是像“西线”工程这样被民间力量强烈质疑的情况并不多见。成都地矿所研究员潘桂棠说,“西线”工程是全国人民参与建立公共规划论证体系的大事,因此必须实现“全社会参与、科学决策、人民监督”。

  从以往的经验看,由政府制定工程方案从而操控工程投资和建设的做法一直没有太大改变。现在,“有不同意见的人可以通过媒体和互联网来发表,他们的意见一般不会受到干扰。”刘宝说,“犹如我们四川的学者可以自行出版相关的学术书籍一样,要看到我们的政府和我们的社会都在理性地进步。”

  四川省地质专家范晓表示,南水北调是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来的工程,当时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决策体制和机制方面都存在严重缺陷,因此该工程的许多重大问题都缺乏周密细致的科学研究和公正、公开、公平的民主科学决策。

  刘宝说:“请外界不要由此就认为我们四川的群众和学者都自私和狭隘,作为‘西线’工程的利益相关者,我们只是希望争取自己应有的知情权,四川人民绝对是爱国和大方的。”在四川省体育馆大门外,一座巨大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钟”时刻都在提醒着人们那个光荣的日子即将到来。

  引入透明信息披露机制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日前表示,“西线”工程什么时候开工,现在还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时间表。不过从总体安排上来看,东线和中线都已经开工建设,下一个就轮到西线了,“当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节水的潜力已经被挖尽的时候,这个工程就会应运而生”。

  有学者表示,民间掀起的各种力量足以使有关决策部门感觉到“西线”工程的成本“越来越巨大”,“以前他们花了这么多年来进行设计、规划和调研,现在如果他们想说服来自四川民间的质疑力量,很可能要花更多的力气和时间,而且这种民间的声音将很快在老百姓中传播开来。”

  还有学者说,“这次争论不是简单的利益博弈”。即使要花费再多的时间和力气,花费更多的成本,都应该不遗余力做好这些工作,如果希望侥幸获得决策者的同意,获得政府对工程的财政支持,或者不屑民间声音一意孤行,后果将难以预料。

  为了响应民间“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究竟会不会给四川的生态带来灾难性破坏呢?如此巨大的工程是否符合经济规律,这样的投入是否划算?解决北方缺水问题难道只有南水北调华山一条路吗?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否真如某些人所说的是无可替代的呢?”等等疑问,四川的许多学者也积极出面畅所欲言。

  四川省地质专家范晓表示,南水北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毋庸置疑的,例如大规模的地表工程对地表植被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引水坝以下因流量减少或断流造成的干旱化、沙化,水质恶化等。

  刘宝说:“很遗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工程的支持者出来对我们进行回应,甚至与我们进行辩论,给民间一种真实、可靠的回答。如果西线工程能够救了黄河,又不影响长江,那当然是好事情;但是如果黄河没有救成,而长江又因此受害,那又该怎么办呢?”他表示,大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人类改造必须有一个度。“回避和暗箱操作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用事实说话,用科学说话,要对大自然,对子孙后代负责,更不能对国家、对民族犯下千古之罪。”

  2005年2月,黄河设计公司完成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及第一期工程规划》被中国工程咨询协会评为全国优秀咨询成果一等奖。获奖同时,该公司也公开表示“要处理好与南水北调西线相关的社会舆论工作,做好四川省的沟通协调工作,创造好社会氛围”。

  四川学者普遍担忧的是,中国的一些高级技术学者并没有按照严格的科学程序在说话办事,他们常常习惯用政治活动的方式去进行科学技术工作,甚至用接受政治任务的方式去进行科学技术工作,这样就容易造成很多社会问题,这不仅仅会给国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还破坏了社会的科学言行习惯,其危害是多重的。因此,他们呼吁,对于影响到整个国家生存、发展的大型工程而言,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必不可少。

  关于“西线”工程

  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介绍,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的干支流调水,支流主要是大渡河和雅砻江,干流是金沙江,调水以后进入黄河的源头地区。这个工程的前期工作历时比较长,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现场查勘、调查研究、技术论证,50多年来,这个前期工程的论证一直没有停止过。按照目前提出来的规划结果,这个工程分三期实施,第一期工程调水40亿立方米,第二期工程调水50亿立方米,第三期工程调水80亿立方米,三期全部完毕以后,总调水量170亿立方米。这个调水主要是通过隧道,在青藏高原上从地下穿过很多山脉,总长度有300公里长的调水线路,到达黄河。工程总的预算大概在5000亿元人民币左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相关专题:南风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