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决策》杂志专题 > 正文

颍上裂变: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发展奇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5日18:02 《决策》杂志

  颍上裂变: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发展奇迹

  本刊记者 吴明华

  “在经历了政治上由乱到治,再到人心思定,人心思发展;经济上由连续下滑,到止跌回升,再到两位数增长,颍上现在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当颍上县委书记刘
辉说出上述一番话时,在他的窗外,一个令外界刮目相看的新颍上正在颍淮大地上悄然崛起。

  人们不禁要问:从3年前安徽县域经济倒数第一,到如今的“全省十快县”之一,短短的3年时间,一个曾名不见经传的国家级贫困县是如何创造出县域经济发展奇迹的?

  一个贫困县的数字裂变

  “以2003年为例,我在县农委工作时月工资收入只有500多元,就是这么低的工资还不能按时发放。为此,单位里一道进来的8个大学生先后走了5个。”当颍上县招商办姜士贵说起几年前的颍上时还有一种切肤之痛。

  姜士贵说的2003年,是颍上县域经济发展最为艰难的时期。政治上,两任县委书记的腐败,给颍上的社会风气、政治风气带来的破坏力不亚于一场

地震;经济上,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把颍上经济冲到谷底。在当年安徽省县域经济考核中双双倒数第一,即动态指数和综合指数都是第61位,而此前颍上一直在50位左右徘徊。

  “2003年颍上欠发工资5080万元,乡镇欠发工资达5个月之久,有2/3的乡镇不能按时发放工资。从1999年到2003年,财政收入连续5年没有完成年初人代会确定的目标。直到2004年才兑现了国家和省里规定的工资政策。”颍上县财政局副局长王耀后来回忆道。

  变化与奇迹发生在2004年,这一年是颍上县域经济发展的拐点。

  2004年,颍上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5.4亿元,比上年增长20.9%;财政收入3.1亿元,增长104.9%;固定资产投资为7.49亿元,增长82.1%。在全省县域经济排名中,颍上的动态指数位居第10位,综合指数排在21位。仅仅用了一年时间,颍上就完成了一次艰难的嬗变。

  在接下来的一年中,颍上县域经济的裂变效应开始凸现。2005年,颍上全县生产总值达到48.5亿元,比上年增长15.4%;财政收入4.2亿元,增长78.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亿元,增长10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1亿元,增长57.2%。这一年,颍上的综合指数排在全省第13位,动态指数上升到第5位。

  更为重要的是颍上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三次产业比重由2003年的43.7:19.8:36.5变为2005年的31.3:35.3:33.6。不要小视产业结构中的细微变化,这表明工业在颍上历史上首次超过了农业,三次产业结构正趋于合理。

  这些数字的裂变,犹如低迷股市中拉出的一道阳线,使一度处于艰难时期的颍上人看到了崛起的希望。

  那么,是什么催生了数字的裂变?

  “是投资。像颍上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不可能靠消费拉动增长,唯有加大投资,才是加快发展的唯一途径。而要加大投资,必须有项目。”刘辉告诉《决策》。从统计上来看,投资是个先行指标,先有投资才有工业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投资从何而来?对颍上来说,只有招商引资,没有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就难以有投资总量上新的突破。颍上近3年的跨越正好验证了这一点:当2004年颍上实际利用外资达4.2亿元时,固定资产投资达11亿元,工业增加值达3.76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1亿元;当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达8.5亿元时,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2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4.1亿元,财政收入达到了4.2亿元;当2006年1-8月实际利用外资达近10亿元时,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达8.9亿元,完成财政收入3.42亿元。

  显然,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带动了投资的增长,投资的增长又带动了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而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带来了财政收入的增加。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也是颍上跨越式发展的一条清晰的路径。

  工业强县与刘庄效应

  “似乎一夜之间,颍上从农业社会跨入到了工业社会。”有人这样总结颍上从县域经济到城市建设再到人的思想观念等各个层面,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到底是什么促使一个传统农区,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内发生了如此深刻的变化?

  2004年初,颍上发起了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以寻求强县之路。这时“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商贸旅游为两翼,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动力”的发展战略理念,被鲜明地提出来。但争议也随之而来。过去颍上一直以农业为中心,传统农业文明根深蒂固,一些官员认为抓工业危险,经营城市不熟悉。在两难抉择中,颍上的做法是:不争论、埋头干,先把工业抓起来再说。令许多人没有想到的是,短短一年之后“工业立县”的理念就得到了颍上人的广泛认同。

  然而,“工业强县”战略提起来容易,真正实施起来却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

  “我可用3个字来形容,叫‘难得很’。这两年多来,真难,真不容易,有时候也感到真累。但通过上下努力拼搏,毕竟形成了一个大的发展格局。”刘辉至今提到这个县域经济的主战略仍然感慨万千。

  抓工业靠什么?靠抓项目,项目是发展经济的生命线。“2003年12月16日,我到颍上当县长后,主持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就是工业项目会。颍上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抓大项目,通过大企业,吸引大项目,形成大资本,进而做大产业。”刘辉分析认为。

  项目与资金从何而来?颍上的决策者把目光投向了自身的最大比较优势———煤炭产业。由此,煤炭经济成了颍上“工业强县”的突破口。

  也许是老天爷对这儿多灾多难生存环境的一种补偿,在颍上北部地下竟是一片富得流油的煤海。有人说,颍上是“躺在煤堆上的县”。据勘探煤炭储量达100亿吨。在能源瓶颈凸显的大背景下,煤炭产业变得炙手可热。2005年,颍上的煤矿总产值为19亿元,贡献税收2亿元左右,分别占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煤矿对于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0%以上。

  “在5年之内,颍上煤炭年产量将达到2200-2400万吨。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与我们毗邻的城市发展了50多年,其煤炭年产量才1000万吨,最高时只有1200万吨,而颍上在未来5年内就能达到2200万吨。”刘辉自豪地说。

  但颍上并未浅尝辄止,仅满足于老祖宗留下的煤资源,而是在打造新兴煤炭基地的同时,拉长煤电和煤化工“两翼”,以此来延伸产业链,形成煤电化产业的集群。

  事实上,煤炭产业不仅给颍上带来了巨额的税收,还给颍上人带来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洗礼。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现代化大企业给颍上人的观念带来了深层次的质变。

  这里所说的大企业,主要是指以刘庄煤矿为代表的煤炭产业。始建于2003年初的国投新集刘庄煤矿是安徽省“861”计划的重点工程,也是淮南亿吨煤基地首个开发建设的矿井,设计年产800万吨,计划投资28亿元。与传统“傻、大、粗”的煤矿不同,被誉为国内数字化“第一矿”的刘庄煤矿是数字化、人文化和环保型的现代化煤矿。

  环保型的生产模式,数字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通透型的集中办公模式,人文化的职工居住环境等,这些全新的现代化工业理念对于颍上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刘庄煤矿给颍上人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于颍上人思想观念的转变起到了巨大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一子落下,满盘皆活”。刘庄煤矿成了颍上强化“工业强县”理念最为生动的活教材。

  同样,工业的发展给颍上的城市面貌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长达6-7年时间内,颍上在城市建设方面基本没什么变化,而目前,颍上的城市建设达到了一个高潮。”据颍上县建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颍上近两年来共投入2个多亿进行城市建设,不仅老城区功能和品位有了明显的提升,新城区的框架也已经打好,县城建成区面积由4.6平方公里扩大到8.78平方公里。同时城区人口急剧增加,2005年人口达到了13万。2004年,颍上的城市化水平不足18%,而2006年预计将达到近30%。

  “只要理清了思路,财政敢于投入,形成滚动开发,等到收回来再投入时就是一个质的变化。城市建设实际上是‘鸡生蛋、蛋生鸡’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颍上县城不可能发展的这么快。”颍上县副县长郝立昌分析认为,“颍上城市建设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思想观念转变的过程。”

  工业的崛起给颍上人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2005年,颍上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7293元,由2003年全省第49位上升到第5位,年均增长38.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2.6亿元,由2003年全省第8位上升到第5位。

  “更重要的是颍上人的理念发生了转变。现在人人都在谈工业,谈项目建设和城市建设。”刘辉告诉《决策》。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煤炭产业的发展不仅在思想观念和财政收入上给颍上带来了巨大的裂变效应,而且在抓煤炭产业的过程中,颍上人学会了如何去服务工业。

  “以前对于煤矿,我们是坐享其成,吃现成饭,甚至互相形成制约关系。”郝立昌说。2004年,颍上提出“围墙内部的事是企业的,围墙外的事都是政府的”新理念,把服务作为第一要事,把优化环境作为第一要务,对大项目、大企业进行月服务、月协调,主动为企业服务。

  在刘庄煤矿的建设过程中,颍上县政府每个月都会召开一次调度会,县长与刘庄煤矿党委书记亲自参与,遇到问题现场表态解决。这样使得刘庄煤矿的工期整整提前了两年,而此前同样规模的谢桥煤矿建设了10多年时间。今年10月,刘庄煤矿一期建成投产,产量将达到800万吨/年,2007年基本达产,2008年产量可望达到1000万吨以上,每年将贡献近4个亿的税收。

  为了方便刘庄煤矿和北部工业基地的对外交通,颍上县财政担保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投资1亿元建设了一条到北部工业基地的快速通道,将周边多个大型煤矿和工业基地都联系起来。目前,这条路的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国投新集集团决定在城北新区购买500亩地,建设40万平方米的住宅楼,用于安置该集团的3000户职工。此举对于推动城市建设,拉动城区消费,提升城市品位都有着巨大的影响。郝立昌形容地称其为:“撒了一把米,引来了一群鸟。”

  今年8月,国内排名前50名的中央直属大型企业国投集团的总裁王会生,到颍上和刘庄煤矿调研后说:“颍上是我看到的环境最好的地方,我们将把颍上作为集团在华东投资的首选基地。”国投集团的董事会已经研究决定,把国投新集集团投资10亿元的工业辅助中心放到颍上建设,9月份已正式开工。建成后,国投新集集团的设备检修、仓储、物流、安全生产设备、急救等几大中心都将搬过来。该基地所带来的效益和价值将远远大于一个或两个刘庄煤矿。

  除了国投新集集团,颍上另一个重点服务对象是淮南矿业集团。淮南是国家批准的亿吨煤基地,但这个基地有5000万吨煤在阜阳和颍上,有接近6000万吨煤的外运要从颍上谢桥上铁路。如果没有铁路专用线,淮南矿业集团挖出来的煤都将无法外运。2005年,在建设铁路专用线的过程中,淮南矿业集团要求2个月之内把所有征地、拆迁和群众工作全部做好,难度非常大,但颍上县委、县政府还是承诺在期限之内完成清场工作。对于颍上的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淮南矿业集团董事长王源至今仍然十分感慨。

  “栽好了‘梧桐树’,不愁没有凤凰来,也不愁工业发展不起来。我们就是要围绕这些大企业、大集团,一手抓硬环境,一手抓软环境,给他们创造好的环境。”刘辉认为,正是因为他们创造了这么好的环境,所以这些大企业把他们的一些重大项目纷纷迁往颍上,而这些大企业将成为推动颍上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力量。

  通过服务大煤矿和大企业,让颍上人看到,不仅要栽好“梧桐树”,还要引进大企业和大项目。因为现代化大企业带来的不仅是巨额的GDP和税收,还带来了产业集群,这对于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无疑是最重要的。

  冲刺“十强县”

  “与‘十强县’相比,我们的差距已经不是几年前那样巨大,现在努力追赶,不是遥不可及的。”8月末,在颍上县“皖江归来看颍上”的大讨论中,刘辉自信地说。此前,颍上组织了122人的党政代表团赴皖江6个县区考察,考察的对象就是颍上未来5年中要追赶的目标。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许多官员发现,凭借颍上现在的实力还难以与经济强县较量。1-6月份,合肥市包河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78亿元,繁昌完成投资16.2亿元,广德完成投资11.7亿元,当涂完成投资22.5亿元,无为完成投资15.71亿元。而1-7月份,颍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为10.1亿元。另外,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上,颍上的差距也尤为明显。由此可见,颍上与这些经济强县相比,不仅是投资总量上的差距,更是增长潜力上的差距。

  颍上与“十强县”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指标上,也差在思想、观念和政策上。“在抓工业上,我们的仍然力度不大;在抓园区建设上,仍然投入不足;在抓环境优化上,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在领导力量集中使用方面,仍然有不到位的地方等。”刘辉对于颍上存在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

  然而,套用区域经济中的“SWOT分析”,颍上也有自身的最大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应该说这两年多来,颍上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刘辉给颍上的变化定义为:走出了低谷,夯实了基础,奠定了加快发展的平台。在这个新起点上,阜阳市要求颍上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两个率先”,即率先在阜阳崛起、率先进入全省县域发展的第一方阵。而颍上人的目标不仅于此,他们给自己定的要求是,5年之内不仅要进入全省“十强县”,并且要引领安徽县域经济发展,10年之内争取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颍上的底气从何而来?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打造煤炭、煤电、煤化工三大产业,争取在华东能引领这个产业的发展,或者说在华东打造新型煤电和重化工能源基地。”刘辉告诉《决策》。

  这就是颍上人津津乐道的“两翼”。

  其一“翼”为煤电。2005年底,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复了刘庄煤矿发电厂项目,该项目属于三废综合利用型,设计规划2×5MW,总投资6亿元,将于2007年初开工建设。另外,设计规模4×600MW,计划总投资110亿元的国投新集刘庄煤矿坑口电厂,也正在积极申报中。目前已完成了一批专项报告审查,具备了核准的条件,待国家发改委年末审核后,预计2007年末可以开工建设。

  另一“翼”为煤化工。目前颍上正委托国家石化总院编了煤化工基地的产业规划和布局规划,该项目将利用先进的洁净化技术实施煤气化,延伸生产合成氨,合成材料,有机原料和洁净能源。该项目规划得到了安徽省发改委和安徽省化工协会的高度评价。

  煤电基地、煤化工基地加上国投新集集团的工业辅助基地,这些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或即将开工建设,给颍上人实现自己的雄心和梦想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如果华东新型能源基地一旦形成,届时颍上经济将会随之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颍上的经济结构也会得到重大调整。

  在着力打造煤电和煤化工新型能源基地的同时,颍上也在精心构造“群星拱月”的产业格局。翻开颍上的“十一五”规划和“5511”计划,可以看到,除了要发展煤电、化工工业,还要做大做强造纸、医药和农产品加工工业。在刘辉看来,其他支柱产业也必须在大企业、大项目带动的基础上,再依托千家万户创业者的奋斗,才能真正形成顶天立地和铺天盖地的产业集群,才能真正优化经济结构。

  在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后,颍上人对于冲刺“十强县”颇具信心。“虽然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异常激烈,可以说是‘血拼’,但已经开始发力的颍上一定能从中杀出一条‘血路’。”刘辉告诉《决策》。-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