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什么人能出书,出的都是什么书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9日16:48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王巧玲 学术超男易中天的《品三国》拍得百万版费,首印55万册,出现数千人排队抢购的局面;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后来居上,首印60万册;“80后才女作家”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闯入众多书店排行前十位,迅速走红;网络写手“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在网络流行之后也杀入畅销书行列。 这些事件勾勒出了近年来出版界的“热闹”景象,出版业又赚了个盆满钵满。“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老话现在已被演绎成了“出版业拥有巨大的金钱利润”。在2006年初媒体所公布的“中国十大爆利行业”中,出版业更是位列其中。一度冷清的出版业在21世纪初,变得火暴起来,曾经惨淡经营的出版社也过起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但是出版界并没有因一路飙升的利润而前景光明,实际上争议之声、批判之声早已流传于坊间。为什么出版越来越火,而图书的质量却每况愈下? 市场化的媚俗 著名社会学家、复旦大学社会发展研究室主任胡守钧教授在一次出版的研讨会上曾直指当前的出版界两大弊病:拜金和媚俗。而在这两种风气的夹击下,图书的质量只能是每况愈下。 和其他许多行业一样,市场化了的出版业也把经济效益当成了最大的追求。著名书评人、新星出版社副总编辑止庵对目前的出版界流露出悲观的情绪,他说:“现在,依附于市场的出版业实际上是在饮鸩止渴,只讲短期效应,不讲长期效应。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出版业在市场化的逼迫下只能出好卖的书迎合大众的口味,否则生存就成问题,出版难做。” 当出版社把出好卖的书当成一个首要目标之后,图书的质量倒成了其次的问题。媚俗成了招揽生意的一种手段。“出版和拍电影是一样的,张艺谋炮制出来的庸俗大片,就是很卖座,大众的口味就是这样。不媚俗,就会失去大部分的读者。只能说,出版社出好卖的书,无可非议,而读者看好卖的书,愚不可及。”止庵说。 在市场化的同时,出版业在包装、宣传和炒作上猛下力气。看看近几年的排行榜,80后青春文学无疑是最具卖相的。由出版社包装出来的80后作家韩寒、郭敬明等都是制造畅销书的主力军。而“美女作家”、影视名人、网络名人也构成了畅销书的生力军。 图书的操作周期被大大地缩减,止庵指出,“一部书,从策划、组稿、印刷成型,严格意义上说,至少要一年。但是现在,很多书的周期其实只有短短一两个月”。 市场化后,拜金和媚俗趋势在出版业中成为主流。“在每年出版的将近20万种图书中,也就只有1%~5%左右的好书,需要读者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去淘书。”止庵再次表示出对出版业前景的悲观。 抄袭,伪书,跟风 在2006,出版界的热闹不仅有易中天、于丹们的热销,而且还有郭敬明的抄袭事件。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被法院终审判定抄袭庄羽《圈里圈外》成立。郭敬明和春风文艺出版社除了要赔偿庄羽2 0万元外,还要公开道歉。但在被判定抄袭后,郭敬明却屡次拒不认错,表现出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同时,郭敬明的另外两部作品《幻城》、《夏至未至》也被人指出抄袭日本动画作品的嫌疑。 也在2006年,成君忆那部著名的企管著作《水煮三国》也被法院终审判决抄袭成立。如今,被称为“80后才女作家”的安意如又被指涉嫌抄袭。这些接连发生的多起事件,使出版业的道德和良心遭到了大众的强烈怀疑。 止庵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在抄袭事件中,作者、编辑、出版社在操作层面上都负有责任,而背后的社会因素才是促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主观上,现时代的人们急于成名的心态非常严重,而且缺乏道德意识。加上编辑在工作中的失察,使抄袭有机可乘。另外在客观上,信息时代,网络的普及给人们提供了抄袭的便利。” 除了抄袭,大量出现的伪书也给出版业蒙上了阴影。2005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一批含有虚假信息的图书名单中,12家出版社的49种图书被确定为伪书。而这个数字其实只是现实存在的伪书数量中的一小部分。曾在书市风光一时的《没有任何借口》、《态度决定一切》等都是伪书。去年,《品三国》的伪书《易中天品三国》也非常醒目地出现在市场上。出版市场呈现出鱼目混珠的杂乱局面。而很多伪书甚至还抢去了正版书籍的风头,往往成了畅销书,这成为出版业的一个怪现状。 这些年,在出版业还出现了“中译中”的图书。所谓“中译中”,就是把已有的翻译作品,改换字词,改换句式,改头换面,重新出版。这种图书居然也堂而皇之地摆放在书架上。 出版界跟风的习气同样严重。当年一部《谁动了我的奶酪》火了之后,就有一堆“奶酪系列”紧跟其后,如《我动了谁的奶酪》,《我的奶酪,谁动了》、《不要动我的奶酪》等等。《穷爸爸,富爸爸》畅销之后,市场也出现了一堆“爸爸系列”。《狼图腾》火了之后,又出现了《狼道》、《藏獒》等同类图书。易中天火了之后,一堆讲历史的书马上就充斥于市场。出版界急功近利的行为严重诋毁了自己的名声。 当书籍成为电视和网络的附庸 2005年刘心武的《红楼揭秘》、2006年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以及《大国崛起》都是在电视节目做火之后推出来的书籍。 还有一些图书,则是随着收视率高的电视剧的播映而一起推出的,比如《雍正王朝》、《康熙大帝》、《黑洞》、《中国式离婚》等等。这些畅销书实际上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电视的一种附庸品。 一批电视名人也纷纷出书,如崔永元的《不过如此》,黄健翔的《像男人一样去战斗》等。在娱乐时代,文字日渐没落,电视成为最强大的媒介,出版业依附于电视业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这些年,网络在大众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的影响力。它的零门槛和便捷迅速广泛的传播性,造就了越来越多的网络写手。在大量的网络作品中,那些点击率高、已流行开来的作品,往往会被出版界相中,包装出书。比如几年前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天亮以后说分手》,2006年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 从2005年开始,名人博客大热,因此就有一堆的博客图书推向了市场,如《老徐的博客》、《勃客郑渊洁》、《潘石屹的博客》等。一时之间出现了博客出书热。而这些博客书,只是把网络博客印成了铅字,照搬到了书上,往往是质量低下,粗制滥造。 在强大的电视和网络媒介的冲击下,出版业像是傍了大款的二奶,俨然失去了独立性。而出版界似乎也非常满足于攀附电视和网络。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