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放简史 中国30年开放之旅回眸
今天,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描述30年来中国的巨变,而从一个典型的封闭型国家转变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无疑是这个历史变迁的主要特征和推动力之一。30年来,对外开放对于中国制度创新和观念变革产生的巨大影响,无法以数字度量。
引言
日本普通工人住着四五十平方米的住宅,平均每两户多一辆汽车,95%以上的人家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包括农民在内都穿毛料子。
中国城市职工20多年没涨工资,人均住房仅3.6平方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仍是人们追求的“三大件”,农村尚有两亿人未解决温饱。
东京商店里商品50多万种,而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仅有2.2万种。
——这是让1978年走出国门的中国领导人五味杂陈的落差,“相比之下,实在觉得我们很寒伧”。
出访者还观察到,日本人民“精神振作,奋发向上”,“事业心非常强烈”,社会风气还不算坏,没听说有偷自行车的,商店下班不上门板。
1978年,除了“右派”摘帽、小岗村立生死状、真理标准大讨论、“天安门事件”平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些大事件,还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领导人、考察团出访“井喷”的一年。
12位国家领导人先后20次访问了51个国家,其中包括邓小平的4次出访。他们去了东南亚,去了东欧,也去了曾经壁垒森严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日本、西德高度自动化的工业生产,欧洲的高速公路网,高出中国企业几十倍的劳动生产率——“越看越觉得我们落后”。
他们甚至还发现,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许多好东西,比如欧洲的农场主们要想子承父业,必须经过国家认证、两年实习。
“有好多体制问题要重新考虑”,“上层建筑非改不行”,邓小平这样说。
在改革的起点,外部世界的刺激,对于中国领导人下决心、找方向,至关重要。
今天,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描述30年来中国的巨变,而从一个典型的封闭型国家转变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无疑是这个历史变迁的主要特征和推动力之一。
30年前的中国,外资企业绝迹,没有外债,对外贸易额仅有300亿美元。今天,中国已成为国际资本最集中的国家之一,对外贸易额增加了50倍。
对外开放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1992年,邓小平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开放理念:“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30年来,对外开放对于中国制度创新和观念变革产生的巨大影响,无法以数字度量。
一个封闭的国度也可能有改革,但很难走得太远。中国改革之所以走到今天,就因为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展开的。开放大大扩展了中国人的视野,为反思体制弊端、探索改革路径提供了思想资源。
当然,开放不是照搬。中国领导人是清醒的,中国主要诉诸自己的实践探索,“摸着石头过河”。中国改革不同于其他转型国家之处,不在于拒绝别人的建议,而在于没有接受任何“一揽子”解决方案。中国对外开放的节奏和领域始终在主权的掌控之下。
对外开放走到今天,也遇到了一系列新挑战——出口导向型经济遭遇更多压力和摩擦,经济受国际因素影响增加了波动性和宏观调控的难度,对进口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如何避免受制于人,在外资并购中如何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
但正如改革不能止步,开放同样不可逆转,而且许多任务还有待完成。
回首30年的开放之路,站在60年的背景下,你会感叹封闭带来的贫乏和荒诞;站在100年的背景下,你会警醒于封闭带来的存亡之患。
“开放也是改革,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这样说。-
他告诉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我们说真话,是真诚的,不说假话
新中国的高层领导人,第一次走向西欧
这本定价0.73元、不到300页的小册子,差不多是中国第一本MBA教材
50名统一穿着深蓝色西装的中国人出现在纽约机场
1979年夏天美国教授的讲座,让她认识了社会学
这种鲜明的对比使我们产生了强烈的使命感,急于把科技成果转化成财富
从学习新加坡到叫板新加坡
日本报纸说,在长兴,几乎任何一个村里都有可以讲日语的人
加入WTO并非开放的终点
--- 30年外交缔造了怎样的中国形象
政策规定,可口可乐生产量不超过我国饮料总产量的5%
当我不再拥有青春时,看到它还会忍不住怀念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上海涉外婚姻的婚配模式都以上海女性外嫁为主,2002年就占到了88.9%
在大街上说英语、听英语广播也不用再担心被扣上“里通外国”的帽子
插曲人人会唱,经典台词也成了人们的“接头暗号”
十几年前你背一个LV包,估计也没人认识
中国市场上已有1000多个安全套品牌
10年前,心理咨询常被误解为是“精神病患”才需要的
“大人头”成为记录一个城市变迁的标识
国际上有天然矿泉水标准,那我们也应该有一个
他们正在这个现代化的激烈竞争的社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