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从胡同开想到特蕾莎修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2日16:05 新民周刊

  特约撰稿/童大焕

  估计99%的人佩服胡同开,但99%的人做不了也不想做第二个胡同开。

  即使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仍然会时不时冒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物。最近一段时间的“英雄谱”上,这个人的名字叫胡同开。他今年50岁,租住在昆明席子营村45号。胡同开21
岁从老家江西来到昆明,这些年当过环卫工、帮人洗过碗……吃尽苦头,在昆明30多年没有一份正式工作,也没有积蓄,现在仍以拾荒维持生活,但他却默默做了一件惊人的好事:从1993年至今他已收养了21名弃婴,多数弃婴经他奔走寻找已经回到亲人身边。胡同开因为不断捡弃婴回家收养,他的老婆在无奈与愤然中与他离婚走了,留下两个孩子。尽管多年来一直很困难,但胡同开依然乐呵呵地生活着,在他心里,收养一名弃婴,就是挽救一个生命,他认为值。

  他让我想起已经离世的特蕾莎修女,二者隐约有某些相似之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本来可以过养尊处优的生活,可是她却走出高墙,摘去手表,脱去华服,褪下妆饰,以一袭布衣、一颗普爱仁慈的圣母之心,走进人类最黑暗最悲惨最无助的角落,走进被遗弃者、贫困者、垂死者、病人和儿童中间,不仅给他们带去力所能及的、必要的物质、医疗和照顾,而且带去爱心、温暖与慰藉,帮助他们恢复做人的尊严与荣耀。一以贯之,终生不渝。她这样做,既非为名,亦非为利,一生在穷人和病患中穿梭,用爱心和平等的关怀,构筑起自我心灵和他人心灵的宁静与安详,构筑起人类生命和尊严的底线的堤坝。

  因为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穷人和无助者,特蕾莎修女终生未嫁;因为在穷困窘迫中不停地收养弃婴,胡同开被妻子“抛弃”。但是胡同开无怨无悔。无怨,是他对妻子的做法没有丝毫的怨恨。“你再捡孩子回来,我就跟你

离婚”,这句话让胡同开成天感到很压抑,每次妻子骂自己,他都信誓旦旦地保证:“下次我不捡了。”但当他看到一个个被遗弃的婴儿在冷风中哭泣时,胡同开的心就发痛,所以他总是看见被遗弃的婴儿就抱回家中,尽管想起妻子的“警告”他就担心,心情沉重。他知道,因为家庭的贫困,妻子也很无奈。无悔,是他从拯救生命中收获了自身存在的价值、看到了生命绽放的喜悦,而不必在乎别人的评价,包括每次出门总有人在他身后指指点点,称他变态,因为日子本来就难过,还老往家里收养孩子。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胡同开其实是非常现实的一个人,他没有任何的理想主义和偏执色彩,他真诚地理解、宽容他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从他总是千方百计将弃婴送回其父母身边也可以看出。孩子不是他的私有财产,也不是追名逐利的工具。他知道自己的能力局限,而他的一切目的只是要让孩子生存下来,而且生活得更好,所以总是随时帮助孩子找到亲人,让其重新回到父母的身边,也有好心人领养,他的家里留下的孩子最多时也只有3个。

  这样一个不偏执、不狂热、有一做一的现实主义者,一经媒体报道,即收获掌声如潮。

  然而,他身上也折射了中国民间慈善特别是个人慈善中相当普遍的命运——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若不是“苦大”,似乎就不是慈善,也不太能够成为新闻。如果胡同开大张旗鼓地收养弃婴,并且大张旗鼓地募捐,自己也因此过上比现在更为体面的生活,也不必遭遇妻子的“抛弃”,可能他收获的就不是今天的感动和赞扬,而是众多的怀疑、责难甚至干扰和阻挠。于是,我们对于“中国式慈善”的赞美,事实上陷入了一个自设的陷阱和悲剧:本来我们应该赞美的是慈善的行为,以及因为慈善而使每一个人活得更好、更有尊严、更有希望;然而,因为我们苛求慈善的“纯洁”,动不动质疑慈善者的“动机”,于是,我们对于慈善的赞美和支持,从观念到制度,都蜕变成了欣赏苦难甚至只能容忍苦难——容得从事慈善事业的人付出一切代价,却容不得从事慈善事业的人生活得稍稍好一点儿、稍稍有尊严一点儿!

  这就形成了典型的“胡同开悲剧”或曰“中国式慈善”的“围城”效应——外面的无关的人都为它叫好,离它越近的人却唯恐避之不及!可以远观,可以欣赏,可以赞美,却唯独不可复制,不可学习,不可效仿!对“中国式好人”的敬而远之,岂止在胡同开身上发生着,在多少人的身上曾经发生过现在仍在发生着。

  回头看看特蕾莎修女,她创建的仁爱修会拥有4亿多美元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主动捐款给她;她手下有7000名正式成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工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在那里,专职的慈善工作者是拿薪酬的,这薪酬甚至足以维持其个人和家庭的体面生活。

  中国需要胡同开,但更需要特蕾莎。

  (作者系北京资深评论员,杂文家)-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